圣经告诫我们:「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你向神许愿,偿还不可延迟,因祂不喜悦愚昧人,所以你许的愿应当偿还。」神并没有禁止人许愿,而是要我们对此种事慎重;信徒在世生活,如果心中缺乏对真理的认知,很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务要警醒,切莫在宗教上俗化。
士师耶弗他,蒙神帮助,大大打败亚扪人;得胜军凯旋而还,本当欢天喜地才对,为何耶弗他回到家里,见到他的女儿拿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时,却发出悲叹:「我的女儿啊,妳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十一章35节)。
胜利的喜悦,霎时,化作满腔的愁苦,
真叫人,
怀疑生命如此短暂,欢笑却是一片幻影!
为何?为何?
一、原因
耶弗他亲自说明了原因──许愿,不能挽回(十一章35节)。当初耶弗他要出去与亚扪人打仗时,曾向神许愿,如果神将亚扪人交在他手中,且他能平安回来,那无论是谁,只要先由他家门出来迎接,必将那人归给神,并献为燔祭(29-31节)。想不到,第一个出来迎接他的,竟是他的独生女(34节);他想到了向神所许的愿–「不能挽回」,难怪他要痛苦地撕裂衣服了。
二、结果
1.自己:愁苦(35节)
独生女必须献给神(39节)
2.女儿:哀哭(37节)
哭他终身为处女(37节)
三、教训
1.不要随随便便许愿
许愿,本事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圣经告诫我们:「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你向神许愿,偿还不可延迟,因祂不喜悦愚昧人,所以你许的愿应当偿还。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不可任你的口使肉体犯罪,也不可在祭司面前说是错许了。为何使神因你的声音发怒,败坏你手所做的呢?」(传道书五章2-6节)。
既然许愿是如此严谨的事,我们就更该抱持慎重的态度,而不是轻轻忽忽地开口了。
耶弗他许愿的时候,想必对此愿的结局未作细心研判,所以他不曾考虑到,那第一个出来的人可能会是他的女儿。难怪,乍见女儿出现的情景,他愣住了,他承受不起。
他真是许愿得太随便了,并没有经过「三思而后言」的儆醒;因此他要自食这种痛苦的果子了。这还能怪谁呢?诚盼,我们许愿定要三思,且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它!
2.缺乏纯正属灵知识
神并没有禁止人许愿,而是要我们对此种事慎重;观察耶弗他的许愿,在观念上已多少受迦南人的影响了。因为真神从来没有指示以色列人,在献燔祭时以人为祭(利未记一章3-17节);反而是那些异教徒的偶像崇拜,经常以人为祭,诸如使儿女经火,用火焚烧等(列王记下二十一章5-6节;历代志下二十八章3节),皆为神所憎恶。
由此可知,耶弗他虽系一介士师,但在道理上,却显得不够纯净,是为至憾!
也许,以色列百姓由约书亚时代进入迦南地,到耶弗他的时候已历经了几百年;这段漫长的日子,虽然以色列民享受了迦南地的一切富庶,却同时也熏染了迦南原住民的异教风俗,这种生活上、宗教上的俗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完全不落痕迹。
「近朱者亦,近墨者黑。」诚乃处世哲理。
雅各言:「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雅各书四章4节)。
希伯来书作者:「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希伯来书二章1节)。
信徒在世生活,如果心中缺乏对真理的认知,则很容易随波逐流,失去了因真理的维系而具呈的属天标准。
3.心中的悲情世界
基本上,神不要选民献人为燔祭(新约中所谓的活祭是指归属神、服事神而言──(罗马书十二章1节),所以耶弗他的许愿内容,严格说来应是不合神旨、不能蒙神喜悦的。
而耶弗他也空有满腹热诚,当他看见女儿迎接他时,他只固执地表示「愿」已经许了,不能改变的;也因为这种「执着」,难怪他要被愁苦刺透了!
这般执着,陷他自己与女儿,进入了痛苦的深渊。看这女儿会拿着鼓跳舞迎接他,该是活泼爽朗可爱的个性,与父亲间的关系也必是很亲密的;如今,因着耶弗他的誓言,不仅自己将失去可爱的女儿(不论她是生是死),女儿也将失去她的盼望(只能终身为处女),这真是他们的悲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