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约圣经》中,「天国」这词除了《提摩太后书》提到一次以外(提后四18),所有的「天国」只出现在《马太福音》。根据《对观福音》的记载,「天国」或「神的国」是耶稣传道的主题(太四23;可一15);而在《约翰福音》只有二次提到「神的国」(约三3、5),因为用「永生」来代替(约三15、16、36)。
事实上,「天国」或「神的国」的意义是相同的(太十九23-24)。为何《马太福音》常使用「天国」,而少使用「神的国」?因为《马太福音》写作的对象是犹太人,而犹太人怕触犯十诫「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出二十7),避讳直接称呼「神」的名字,因而使用「天」国来取替「神」的国。何谓天国?《马太福音》中「天国比喻」有何意涵?以下拟根据《圣经》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天国的意义
「天国」的「天」指天上、天堂,是神的住处,也是死后基督徒的住处。「国」指王权、统治、国度。「国度」须包含领土、人民、主权等三要素,「天国」是神统治的国度,也须包含领土、人民、主权。因神是宇宙的主宰,祂控制的疆域是整个宇宙;祂的子民是基督徒;祂在天上与地上施行统治,所以万物都要以「神为王」,要顺服神的带领。
「天国」是神统治的国度,所以「天国」是未来又是现在的,兹说明如下。(1)天国是现在的。例如现在我们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天国」临到我们(太十二28)。又如施洗约翰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三2)。我们信耶稣,成为天国的国民(弗二19),这是进入天国的开始。再如当法利赛人问耶稣说: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十七21)。所以我们内心愿遵主为大,「天国」就在我们心里。同样的,当教会愿意顺服神的带领,有神同在的教会就是「天国」。(2)天国是未来的。例如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方能进去(太七21),这是将来在天上的「天国」。这是基督徒死后的去处,是神完全掌权的地方。在新天新地里,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二一1-4)。
二、《马太福音》中的天国比喻
比喻(parable)的希腊文,是由「并列」与「放置」组成的复合字,意思是把两个事物并排列示,用易懂的事物来说明难懂的事物;也就是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世上的事物」,来阐明「属天的真理」。
耶稣出来传道时,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天国」就是「神的国」(可一15),是神所统治的国度。地上的「教会」,就是耶稣所建立的国度;「教会」是耶稣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一23)。所以《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说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马太福音》中共有十一个「天国的比喻」,兹说明如下。
(一)稗子的比喻
第一个天国的比喻,是「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因为比喻开始时论及「天国好像」(太十三24)。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有人撒好种在田里,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仆人想要将稗子薅出来,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齐长,等到收割的时候,再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在教会中,有人受魔鬼的诱惑,成为稗子,但是不容易分辨。分辨麦子与稗子,是神的工作;而且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人子要差遣使者,把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也就是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祂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二)芥菜种的比喻与面酵的比喻
「芥菜种的比喻」(太十三31-32)与「面酵的比喻」(太十三33)都是天国的比喻,因开始时都论及「天国好像」(太十三31、33)。这两个比喻是同义平行的比喻,在描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教会的变质。所以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芥菜种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有人拿一粒小的芥菜种,去种在田里。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在教会中原本人数不多;后来教会发展兴旺,成了树,有飞鸟宿在他的枝上。「飞鸟」耶稣解释为「恶者」(太十三4、19;但四12),形容教会变质,恶者活跃在教会里,将神的道曲解了。
「面酵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有妇人拿了面酵,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在教会中原本人数不多;后来教会发展兴旺,成了全团发起的面。因为妇女拿了面酵加入面团里(太十三33)。「妇人」就是「恶者」,「面酵」就是「异端」;妇人拿面酵是偷藏,代表异端侵入教会是暗中扩散,是偷着引进(加二4)。「酵」代表罪恶(林前五6-8),指败坏信仰的教训(太十六11-12)。
耶稣提醒我们,在末日之前,教会里面有人会暗传异端。为了能在这世代中站立稳固,我们要努力研读《圣经》,能有分辨真假的智慧,才不会被迷惑,以致走偏了道路。
(三)藏宝的比喻与寻珠的比喻
「藏宝的比喻」(太十三44)与「寻珠的比喻」(太十三45-46)都是天国的比喻,因开始时都论及「天国好像」(太十三44-45)。这两个比喻是同义平行的比喻,在描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教会的复兴。所以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藏宝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有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主借用战乱时人将宝贝藏在地里,说明教会的重建。「这块地」是神的地,是主用重价买来的(林前六20),是指教会。「宝贝」的希腊文原意是指「贮藏处所、财宝」,引申为「圣灵」(西二3;弗一17;赛十一2)。本会有「应许的圣灵」这「宝贝」的同在,代表我们就是神用重价买来的地,就是末世的真教会,要复兴变质的教会。
「寻珠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有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寻珠的比喻」与「藏宝的比喻」类似,不同在于「藏宝的比喻」是偶然发生,而「寻珠的比喻」是刻意去找寻。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主借用「重价的珠子」来指教会,是主用重价买来的;「珠子」也可以指真理(箴二4)。本会所传的道理完全遵照《圣经》,有「真理」这「珠子」的同在,就是末世的真教会,要重建堕落的教会。
(四)撒网的比喻
「撒网的比喻」(太十三47-50)是天国的比喻,因开始时论及「天国又好像」(太十三47)。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撒网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有人将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门徒努力传扬福音,好像撒网在海里一样。当得救人数满足的时候,也就是世界末日时,天使要出来,将义人和恶人分别出来(但十二3-4)。义人是天国之子,要收在器具里,也就是进入神的国;恶人是恶者之子,要丢在火炉里,也就是被丢在地狱,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五)不怜恤人之仆人的比喻
彼得问耶稣说: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拉比的共识是要饶恕人三次,彼得自认是超越拉比的教训,因而说七次可以吗?耶稣回答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十八21-22),意思是要完全的饶恕弟兄。接着,耶稣说了「不怜恤人之仆人的比喻」(太十八23-35)。这是天国的比喻,开始时论及「天国好像」(太十八23)。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仆人欠主人一千万银子的债,因仆人伏地恳求,主人动了慈心,免了他的债。但是那仆人遇见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他竟不肯免了他的债,却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主人知道以后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我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弟兄,天父也要这样待我们了。这是教导信徒要体会神的饶恕,进而学会去饶恕弟兄。怜恤人的人将蒙怜恤,不怜恤人的人将受审判。
(六)葡萄园的比喻
彼得问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祢,将来我们要得甚么呢?」(太十九27),后来耶稣说了葡萄园的比喻(太二十1-16)。「葡萄园的比喻」是天国的比喻,开始时论及「天国好像」(太二十1)。基督徒在教会中要作圣工,所以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家主清早起就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工作,由上午六点到下午六点,讲定报酬是一天一钱银子。家主在支付工资的时候,不论工作十二小时或是只工作一小时,各人都得了一钱银子。在与他人比较之后,有人发出怨言,但家主回答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今日我们在教会中作圣工,不要与人比较,不要计较待遇,神不会亏待我们。神除了赐给我们恩惠、平安,还赐给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并使我们得尊贵的儿子名分。我们都有永生的盼望,就是将来能进入永恒的天国。所以神先赐下应许的圣灵为印记,作为将来我们得天国基业的凭据(弗一3-14)。
(七)娶亲筵席的比喻
对于拒绝耶稣的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太二一23),耶稣说了娶亲筵席的比喻(太二二1-14)。「娶亲筵席的比喻」是天国的比喻,开始时论及「天国好比」(太二二2)。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但是被召的人却不肯来赴席。王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不久,筵席上就坐满了客。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就吩咐人将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王」是指神,「儿子」是指耶稣,「筵席」是指福音,被邀请参加娶亲筵席的是指得着救恩(启十九7-9)。「被召的人」是指犹太人,他们蒙神选召成为神的选民。但他们弃绝神的救恩,于是福音就传给外邦人。「穿礼服」是指要有义行。在教会中,并不是参加娶亲筵席,接受福音就能得救;还要穿上礼服,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启十九8),方能得救。
(八)十个童女的比喻
耶稣说了「十个童女的比喻」(太二五1-13),论及忠心的仆人,可以得赏赐;不忠心的仆人,将遭惩罚。「十个童女的比喻」是天国的比喻,开始时论及「天国好比」(二五1)。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聪明的童女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结果是能与新郎一同进去坐席。愚拙的童女拿着灯,却不预备油,结果是不能与新郎一同进去坐席。「新郎迟延的时候」,是指在人意料之外的时候,新郎来临了。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我们要警醒预备;因为耶稣再临的那日子,那时辰,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学习聪明的童女,能警醒随时预备油在器皿里;也就是要被圣灵充满,有好行为,就能与耶稣一同在天堂坐席。
(九)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
在「十个童女的比喻」之后,耶稣接着又说了「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太二五14-30)。两者的目的一致,都论及忠心的仆人,可以得赏赐;不忠心的仆人,将遭惩罚。「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是天国的比喻,开始时论及「天国又好比」(太二五14)。比喻中的「天国」,是指地上的「教会」。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论及一个主人要往外国去,把他的家业交给仆人,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当主人回来和他们算帐,那领五千的与领二千的仆人,受主人称赞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仆人,受主人责备说是又恶又懒的仆人,结局是被丢在外面黑暗里,要在那里哀哭切齿了。
比喻的「属天的真理」,是要告诉信徒,在教会中应忠心尽责任作圣工,成为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将来可以进天堂享受主人的快乐。
结语
「天国」是现在的,又是未来的。我们相信耶稣,受洗归入神的国度,成为「天国」的国民,这是进入「天国」的开始。但将来要能进入永恒的「天国」,仍需要努力追求,因为「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十一12)。
《马太福音》中的「天国比喻」,是要告诉我们应如何努力进入「天国」。
我们蒙神恩典,可以进入得救的真教会中。要警醒、随时预备油在器皿里,要学会去饶恕弟兄,不要与人比较,不要计较待遇,神不会亏待我们。在末日之前,教会里面有人会暗传异端;为了能在这世代中站立稳固,我们要努力研读《圣经》,能有分辨真假的智慧,才不会被迷惑,以致走偏了道路。倘若我们能成为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将来必能进入永恒的「天国」,可以享受我们主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