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利非订之战(上)

引言

出埃及记十七章8-16节

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过红海后,所遇见的第一场战争,即是这场利非订的战役,敌人是亚玛力人。

而亚玛力人,按照申命记所陈述的:「你要记念你们出埃及的时候,亚玛力人在路上怎样待你。他们在路上遇见你,趁你疲乏困倦击杀你尽后边软弱的人,并不敬畏神。所以耶和华你神使你不被四围一切的仇敌扰乱,在耶和华你神赐你为业的地上得享平安。那时,你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涂抹了,不可忘记。」(申廿五17~19)。

可见亚玛力人很阴险,专门偷袭以色列中,那些软弱的,疲乏的,落在后边的,成为选民的后顾之忧;难怪神要将他的名号,从天下涂抹掉。

据教训而言,亚玛力人以扫的后代(创三十六章9~12节),而以扫又是贪恋世俗的代表(创三十30~34;来十二16)。因此,它代表着世俗、肉欲;也世世代代成为信徒属灵的仇敌了。本文拟就选民过红海,脱离埃及法老的控制,奔向自己的道路,向着应许地进发的角度,来思索这一场新的战争。尽管时空不同,然属灵争战的原则,必是不变的;今日我辈真神儿女的真信徒,难道更不应当由此历史记录中,撷取更丰富的线索,助我等在天路历程的灵战中,得到最大的胜利吗﹖

一、新的问题

在摩西的领导经验中,许多的事物,他们都没有经验过,新的难题,新的道路,新的经验;然而,这一切,皆是靠着祷告,倚赖神的带领,才能绝处逢生。

面对亚玛力人这一仗,也是新的问题;以色列人未曾习过战事,虽人数众多,却似乌合之众,此时此刻,该当如何﹖保罗曾说过:「到了什么地步,就当照着什么地步行。」(腓三16),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以色列民走到利非订这个地方来,他们进入了另一种崭新的境界,所以,摩西这位领导者,也需要以新的观念,去应付所临到的局面吧!可记得耶稣讲过的有关「新皮袋装新酒」的教训(太九17),真是历久弥新,浓醇醉人!

如果,以此角度去衡量,我们也可想象我们所处的社会;台湾几十年来,由从前的农业社会,进入工商社会,紧接着又迈入了信息社会,所以整个台湾,它必须具备非常的弹性,来因应快速转型所带来的困扰;凑巧的是今天我们的教会,正好走到整个外界环境转换如此快速的阶段,对于我们整个教会的发展,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挑战吗﹖难道我们还执迷于早期教会为了应付当时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将之奉为圭臬,且欲「放诸四海而皆准」吗﹖真理永远不变;我们的目标,是进入神所应许的属天迦南美地,因此,如何胜过阻挡,不断前进,才是在此要探讨的课题。

二、整体性的战争山上山下

摩西对约书亚说:「你为我们选出人来,出去和亚玛力人争战。明天我手里要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9节)

摩西将他们这边,区分为两大战区;一在山上,一在山下,然而,彼此间却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不论以色列民,他是身处何地,担负何种角色,作什么样的工作,都无损于他对这场战争的参与。我们在属灵战争的领域中,更该当仁不让地有全民参与的整体性意识,以补彼此间的不足。

看看:

神的杖──摩西所拥──向神祷告(山上)

人的刀──约书亚所持──杀败仇敌(山下)

他们之间,彼此的恩赐不同,受托的责任也不同,因此他们所代表的工场也不同,然而不论山上或山下,都在同一大目标下而努力奋斗,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看不见的联系,在那儿牵引着。

这正是我们今日所需强调的,也是我们日渐失去的,到底孰轻孰重﹖谁比较重要﹖软弱的人,常会制造无谓的纷争出来。教会为了推行圣工,难免会有组织架构,也有各行政部门,各部门自然有其所属负责,他们手中皆握有如同「神的杖」的权柄;这时,他们将如何自处,即是灵修成果的呈现了;具大智能者,当能体会上主托负之苦心,而与其下工作人员(或信徒),共同戮力,以报主恩。而白占地土者,则像小人一朝得势,对他人颐指气使……。

想到以斯帖的故事︰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斯四15~16)。

以斯帖得王后位分,较有机会见王,但她已三十日未蒙召见,若贸然进去,前途堪忧,所以,她要求整个书珊城的犹大同胞,帮她祷告,她自己和宫女,也禁食祷告。她留下一个理念:即不挟恃着她的地位,而轻看了所有犹大同胞的力量。所以,她以一个柔弱女子,却成为拯救全民的大功臣,而留名青史。

省视自己,今日你在教会,是站在山上,还是山下?是前线还是后方?你的工作,是可见的或不可见的?……其实在那儿都无所谓,只要奉献你那份心力就够了。

当神颁完十诫后,特别交待了几件事,其一是:

「你上我的坛,不可用台阶,免得露出出你的下体来。」(出廿26)。

「上神的坛」表献祭拜神;今日我们皆是属灵祭司,都在拜神,事奉神;

「不可用台阶」:台阶就是阶梯,一级一级地由低而高,表示造成高低阶级的差异。「露出下体」:是显出羞耻。

所以,整句的意思提醒我们,拜神事奉神的人,不可在事奉的领域中造成高低阶级的观念,免得显出羞耻。

这句话,对我们不少人该是当头棒喝。

山上与山下的不同工作,也教导了我们有关神的法则,就是:

教会要祷告,也要见证。

信徒有信心,也要行为。

密室的交通,生活要表现。

三、站在山顶上前瞻性

登高,自然看得远,看得广。

摩西上山,当然是要祷告;可是我们由他所站的位置,理解到另一层面的道理,那就是「眼光」。为什么,我们会说「高瞻远瞩」﹖因为看得高远!

一个人,若想将来要有什么成就,他必须将眼光调得远一点,若不想成为井底之蛙,他的见识也必要宽广才行。

教会如果想突破因时代急速变化所造成的瓶颈,它的基本态度就是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往往,我们的眼光太过短浅,只顾眼前,所以,很快地陷在僵局里,动弹不得。

想想我们教会在圣工发展上,不论是软件或硬件,是否在推行一段时间后,总是很难再有更好的情况出现,甚至还有退步的现象,或者料想不到的新困扰出现呢!

放眼观望,我们若以台湾的教会为例,每年总是有几间新的会堂出现,照理说来,愈慢盖的会堂,各方面的设备,应当愈好才对;然而,往往过几年,我们又会发现,那里不太合乎我们的需求;或者停车的位置太少(都市的教会,因寸土寸金,土地购得不易,另当别论),其实如果条件许可下,也有好的机会时,我们应考虑到整个情势的发展,而予定夺。曾经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博士的梭罗(Lester C.Thurow),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院长,亦是当今极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撰了不少文章,从社会整体面剖析经济情势,为各国经济把脉。他在《世纪之争》中,以敏锐的观察、具体的分析,探讨谁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新的世界经济盟主;在其书中,随处可见到他对世界经济的预估,延伸到往后的五十年……(注一)。

我在想,如果我们对教会今后的发展走向,至少能定睛到十年、廿年甚至三十年后,我们很多的工作方针,可能会更积极且更有包容性……

诸君,能否思量自己,你对你手中的工作,想得有多久远的目标了﹖盼我们能看得广,想得远,那么手中的工作,就会更扎实些!

魏镛先生在其著作《蜕变》书中,也谈到个人的看法:台湾若要突破当前的瓶颈,则需要三要素──主动、创新与前瞻(注二)。

因此,以上两人都有前瞻性的理念;我们贵为光明之子的信徒,蒙神托负来经营属灵的国度,难道更不应当比今世之子聪明,而即早未雨绸缪,洞烛机先,化危机于无形吗﹖主耶稣讲「不义管家」的比喻(路十六章)时,祂要教导我们,懂得为将来打算(眼光要看远一点),以及善用钱财;反过来想,若不懂善用钱财,那也代表没有前瞻性的眼光了,当主再来时,这种人必被主所弃绝(太廿五24~30)。

有人批评我们教会,财力很雄厚,资金却很分散,各自口袋各自放,似乎不大会理财;当然,我们不希望任意挥霍,但我们更期望,主赐我们智能,有前瞻性的眼光,好好善用钱财,备主再临时,能称赞我们为「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廿五20~23)。

其实,笔者要谈的不单是会堂或钱财的问题,而是所有教会的问题;重点放在「教会要有前瞻性」,举凡所有涉及的范围,都在我们探讨的目标之下。就如:

四、接棒人

在本次战役中,摩西对部署的状况,有些调整;然而在观念上却是一大突破;他本来是领导者,理所当然地凡事要率身而行,走在前头,现在他却由幕前走到幕后,他并非卸下担子,乃是由可见的地位,跨进了不可见的地位;他以前那个位子(至少在目前)让给约书亚了,自己带亚伦与户珥,上到山上去祷告。此种位置的转换,代表着大公无私的心胸,及对民族热爱的远见。

人生在世,数十寒暑,转瞬消逝,功成名就,于我奈何哉﹖惟主道长存。既然生命无常,未完成的事工,需趁早规划,谁将可继承壮志,完成神所交托之伟业,是不容忽视之大环。约书亚的名字,在此是初次出现,我们晓得他是摩西的帮手,忠心不贰;后来继续摩西完成带领选民进入迦南的功业。利非订的战役中,战场上可见的最高领导者,现由约书亚挂帅……。我们真的钦佩摩西的度量及远见。

每个团体(包括国家、教会亦然),总有它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领导者,每代人选的好坏,都会影响到那个团体的兴衰,因此,具有见识的领导者,莫不尽力发掘或栽培他们的接棒者,使得他们辛苦经营的功业,不至中辍。约书亚能不负所托,完成带进迦南的工作,虽得力于神的灵充满和神不断的帮助;然而,还有一个要素,那即是摩西给他实际参与的机会。

经验,是慢慢累积而成的。

最好的经验,却是实质的参与或执行。

就好象开车一样,起初在驾驶训练班,教练教你如何开车,左三圈,右三圈(死的诀窍),好了,考到驾照了,上路吧!居然许多人不敢开哩!问题即在于实际状况的经验。

所以,要培养人才,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给他机会」。刚开始可能不尽理想,但随着时间一久,次数增多,他必会愈来愈老练。因此要磨练,就愈老练,老练则能通达。

当初,摩西如果没有好好训练约书亚,那后来的状况或许就不一样了。教会若想在主来之前,永续发出对世界大的影响力,每代的领导者,也应当像摩西一般,栽培接棒人,给他们实质参与的机会。记住了,经验是慢慢累积的。

五、两代之间

继续用一个圣经例子来阐明上述的观念;在创世记第廿二章,神要亚伯拉罕献他的独生子以撒的故事,其中很感人的一段是父子同行的部分。

「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创廿二6)。

他们父子二人同行,目标是摩利亚山,在那儿献祭。所以,这条路是凭信心,到神面前的事奉之路。首先他们父子二人,需同心同行;他们共同依护地完成这项信心不朽的壮举。亚伯拉罕(第一代)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第二代)身上;燔祭用的柴,当然是不轻的,现在背负(放)在以撒的身上,而亚伯拉罕自己手里拿着(掌握)火与刀;教会里头有些事工,要去承接时,可能要年轻力壮者去完成,那就是以撒这儿所代表的意义,他一方面参与,也一方面学习,因为还不是很老练,所以最重要的工作,不能马上交给他,免得影响大局。至于较关键性的,就如火与刀,它就像权柄一般,暂时还握在年长者手中,因为他懂得分寸,拿捏得准。

因此,我们看到了两代之间,亲密和谐地同工、相处,以及不知不觉中,宗教教育的训练,事工的传承,真是完美的配合。

企盼,教会的领导者,都能体会︰

「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哀三27)这句话。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

摩西如是,以利亚如是,保罗亦如是……。请问,你呢﹖

你若身居教会长执负责人之要职,可曾为了主耶稣、为教会,好好地训练明日教会需要的领导者吗﹖你又可有伟大的情操,让新人取代你的位置吗﹖这些对我们的「人性」,皆是严肃的挑战。

我教你一个法则:

「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三30)。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9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9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