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使徒所做所经验到的,特别是关于受圣灵,都提供给我们对于基督所应许的圣灵一个完整的认识。在五旬节所降下的圣灵,不仅实现了旧约的预言(赛三十二15,四四1-5;结三十六27-28;珥二28f;徒二14),也明确的为如何受圣灵下了定义。前者是证明了神应许的无误性——祂的话是信实的。在深受迷惑的世界中,后者则为教会立下了一个得圣灵的宝贵模式。
五旬节圣灵浇灌的经验已成为使徒工人们一个宝贵的模范。这从彼得的例子来看更是如此,他对犹太信徒解释,为什么教会必须接受外邦信徒成为神国度的一份子。最重要的是,彼得相信,不仅是因为神让他在遇见哥尼流和他的家人之前所给他看见的异象,更因为他们也以和他同样的方式受了圣灵。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1-4)。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便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就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徒十44-48)。
一、在楼房上
照着耶稣的吩咐,门徒与其他人聚集在一处,等候圣灵的降临。当圣灵降下时有两个表征出现。一是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整间屋子(徒二2)。这和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论时,将从圣灵生与风的吹动相比之叙述是一致的(约三,8)。五旬节经验的一个重点是天上有响声下来(徒二2),如同风的声音(约三8)。
这声音与第二个表征是紧密相连的-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徒二3)。这指岀了这120人在受圣灵时的行为表现。他们的舌头开始像风吹过时火焰般颤动。这一舌头的跳动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能学习或效仿的。它是由圣灵“分开落在他们个人头上”听赋予的(徒二3)。这可以从接下去的章节所描述的细节得到确认: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方言)(徒二4)。
这声音(徒二6)也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来观看究竟在楼上的房间发生了什么事。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他们听到的声音。虽然圣灵使围观者听见他们个人生来所用的乡谈,(徒二6)有些人却完全听不懂。因此,那些听不明白的人便讥笑这120人的行为是醉了(徒二13’)。彼得因被嘲讽而惊动,就起身宣布说圣灵己经浇灌在他们身上了(徒二33)。
门徒以及其他聚集在一处的祷告民众被宣布己受了圣灵(徒二4)。这是在这两个表征发生后才被提到的。此外,这两个表征是相互关联的。这过程的连续性无疑是相当明显的,即两个表征之间并无时间的差距。第一个(大风)表征造成了第二个表征的机芯(舌头如火焰)。这个模式由此看来再清楚不过了:当圣灵降临在一个人身上而被圣灵充满(当他受圣灵),是有由圣灵所驱使而说灵言(说方言)作为凭据。
二、在哥尼流家中
照着主的吩咐,彼得去了哥尼流的家中传讲基督。当他还在说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徒十44)。这里所说的“降”描述了由圣灵主动的降临到凡听见这话的人身上。他们知道圣灵降在他们身上是因为见到圣灵的恩赐浇在他们身上(徒十45)。这个恩赐,即是圣灵本身,是由说灵言而表现出来。这种理解与彼得和约翰斥责在撒马里亚行邪术的西门一致(徒八19):“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徒八20)。
有趣的一点是,圣灵的浇灌,让那些和彼得一同前来的人都感到希奇(徒十45)。也许,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圣灵也会浇灌在外邦人身上。但是,他们如何知道圣灵已临到众人?是因为这些犹太人听见他们说方言(徒十46),那些与彼得一同前来的对于判定是否受圣灵己有完全的认识。
他们的经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个事实,就是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并与使徒所受圣灵的模式一样(徒十47)。因此,这种模式必定已在早期教会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实行。就连非圣职人员也对这个模式相当的熟悉。随这受圣灵现象不断的扩展,如何受圣灵可能从个人的经验扩大到众人的经验。当然,受圣灵的人本身也能够很清楚的感受到。
圣灵临到外邦人身上也应验了约珥先知的预言。既然圣灵是要降给那凡有血肉的人(那些接受教会和她的教训的人),他们的经验与使徒们的经验当然也不会有所不同。当彼得在鼓励听众受洗之时,他解释外邦人己和他们(使徒)一样受了圣灵(徒十47)。彼得自己受圣灵的亲身经验,从外邦人得圣灵的事,确认神确实也要他们得到救恩。
鉴于上述,很显然的,一个人无法在先得到圣灵前,就被圣灵充满。换句话说,主必须先将祂的灵浇灌在他身上。若根据《使徒行传》的用词,圣灵必须先“降”在他身上。一个在接受水洗之时,立即被圣灵所充满的说法是不正确,并与圣经的教导相违背。记住!当圣灵临到听众(外邦人),他们尚未接受水洗。
三、回到耶路撒冷
彼得与归信的外邦人住了几天之后,回到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对他在哥尼流家所行的极为不满。因此,他们就与彼得争辩(徒十一2)。藉由神的智慧,彼得耐心地(从一开始)向他们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方面,他的反应是为了化解那些割礼党徒的愤怒。另一方面,他希望他们明白,是主亲自拣选了外邦人。
在他的辩解中,彼得提到了圣灵浇灌在外邦人身上。彼得在哥尼流家与其他众人的归信为圣灵的到来,给于更清澈的解释。
“我(彼得)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听众)身上,正像当初(在五旬节)降在我们(使徒)身上一样”(徒十一15)。彼得将圣灵降在外邦人身上的经验与他们自己在五旬节被圣灵充满的经验相比较。比较中前者明显的与后者相同。换句话说,他们的经验模式是一致的。
彼得进一步说明他的行动,他说他记得主曾对他们说(徒十一16):“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徒—16f,-5;太三11;约一26)。他的意思是说,接受外邦人到主的羊圏中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主的。神既然给他们和给我们一样的恩赐,那么就不应该有人阻挡神,阻挡外邦人进入神的教会(徒H17)。
圣灵有完全的自由来选择要临到谁的身上,不管是已受洗的或尚未受洗的。住在已受洗的人或是慕道朋友的圣灵都是一样。两者受圣灵的凭据都必须是相同的。否则彼得就不可能下这样的的结论说,降在外邦人身上的灵与降在他们身上的灵是一样的。而若非因为那些听众能说方言作为凭据,他也无法能够辨明出他们己受了圣灵。
四、耶路撒冷的会议
当教会开始往犹太人以外扩展之时,教会之中的信徒也因而产生困惑。有的偏离了救恩的道路,并开始传播违背因信称义真理的思想。他们坚持认为,外邦信徒要行割礼才能得救(徒十五1)。此外,他们不是一群普通的信徒能够轻易地被说服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他们装备精良,将他们的想法散播在整个教会之中。
在对教会产生伤害之后,使徒和领导人决定,必须召开会议以研究解决这个神学观念分歧的方案。经过一番辩论,彼得就奋起保卫早期教会所传讲的福音(徒十五7)。他所提出的论点,即再度传达外邦人的归信,也就是哥尼流一家以及其他人是如何来信主的(徒十五8)。彼得解释说,神知道他们的心态是正确的,这体现在将赐下圣灵给他们之上。
彼得做了一个使徒和外邦人接受圣灵的经验之间的对比。“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徒十五8)。在这里,彼得强调了给予和给予者,主。既然这两个给予的事件是一样的,在当时或未来有关圣灵到来的每一个关键要素都必须有相同的模式。这能提供给教会一个原则可循。
结论
讨论到目前为止,有一个基本原则支配着我们对神的话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教会的基本信仰,即是神的话不改变。彼得反复的使用两个事件来指向同一个事实,即是“讲方言是得圣灵唯一的凭据”。发生在他们身上以及当外邦人在圣灵降临时归信的经验彰显了神的旨意,而彼得也能以神的话来解决外邦人归信所造成的混乱。这进一步强调了神是藉由那些对祂的话忠心的人来坚定祂的旨意。
赐下圣灵的这两个事件确认了如何得圣灵。这是教会真理的根本。彼得将两者串联在一起使教会更能认清,并够掌握圣灵的工作。虽然它最初是为了使徒时代的工人,但也已成为末世教会一个非常宝贵的鉴定原则。它继续抵御扭曲真理的渗透,特别是在如何受圣灵的定义上,彼得对两个事件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