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主耶稣基督圣名作见证:
冬至过后,今年最冷的寒流来袭。各类型伤风感冒齐飞肆虐。我也赶上流行,医生说是AB型感冒,头痛、发热,四肢无力……。外子看我怕冷,搬出一台电烤炉供我取暖,才让病情逐渐改善。这部电烤炉令我触景生情,哀思片片,泪如泉涌……。它是母亲的遗物。去年,也是冬至过后,天气好冷好冷,母亲生病,外子买回送给娘家的母亲取暖,使母亲在病中增添些许温情。谁知,才过了年,大年初三,母亲就因感冒咳嗽,转变成心肌性心脏病气喘而住医院,二十七天后即安息乐园。枫红霜飞,岁月如流,转眼母亲安息也将一年。心酸、惆怅、思母,念母声声唤,妈─妈─我好想您!
母亲蔡月英,原姓赖。幼年送给台中清水蔡姓人氏为养女。经上说:神拣选了我们,分派我们去结果子(约十五16)。蔡家是长老会的信徒,因此母亲有幸入基督门槛。民国十五年,真教会由厦门传抵台湾,四月传抵清水。母亲家族听到圣灵与真理的福音之后就谦卑接受,由真教会初期传道人张巴拿巴在鹿寮为她施浸(当日受浸者有十一名),归入救主耶稣名下,成为台湾真教会第一代的蒙福信徒。
母亲在长老会时,八岁就学习罗马字。归真教会时年方十三就知道爱慕真理,勤读圣经。母亲有三样「宝贝」─一本没有封面、没有乐谱的赞美诗;一本罗马字明心图(BENG─SIM─TO);一本白话文罗马字圣经。小时候我们看母亲念圣经,我们会说:妈妈真了不起会看英文。
母亲对圣经的故事很熟悉,从创世记直到启示录,人物、历史故事,大都能朗朗上口。我们童年,家里没有圣经,家的附近也没有教会,对圣经的认识都凭母亲口述。四十几年前我们居住的台东乡村没有电灯,只有煤油澄。白天工作,晚上,在朦胧摇曳的灯光下,就是母亲讲圣经故事给我们听的最美好时刻(说「最美好」,绝不为过,现代家庭由于电视的肆虐已经没有那种「情调」可以享受)。大卫怎样打歌利亚;约瑟怎样被卖到埃及作「大官」;但以理怎样被扔到狮坑;十字架上的强盗;末日要端坐云中再来的耶稣……;还有她的那本明心图─人心要圣洁,耶稣住其中……,就是我们童年的漫画书。夜晚,在昏朦的灯光下,那种亲子交通─与天「父」真神密相契的感情,感觉真好,彷彿耶稣就坐在身边。
母亲二十一岁结婚。婚姻,是母亲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体验神给世人所经历的是极重的劳苦(传一13,三10)─行走人生旷野路的开始。
先父张秋生系民雄教会的弟兄。务农,清寒。母亲上有公婆,下有叔姑。饭是蕃薯,菜是萝卜干、咸鱼。然而,母亲贤淑持家,作衣服赚补家用,任劳无怨。
母亲生长在旧礼教时代,什么叫做「谈」情「说」爱,她不懂,只懂得默默依附,接受丈夫的喜怒哀乐。贞、坚、无贰。先父常出门逾午、逾夜始归,母亲也不先吃饭,我们请母亲吃饭,她总说:「你们先吃,我麦(不)饿。」她,默默等,默默盼,直等到父亲回来,吃饱了,休息了,剩菜、冷饭才是母亲的。
圣经说:神豫先定准人所住的疆界,为的是要人寻求神(徒十七26、27)。民国二十六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时局动荡。母亲随父亲远离故乡民雄,远离教会,千山万水迁徙台东,觅居康乐。垦荒辟地,生活艰困,汗流满面才得餬口(不是饱足)(创三18、19)。生儿育女与神同行,在世度寄居的日子。
民国二十八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炮火,战乱,疏散使人流离失所。母亲随父亲居住乡村,饱受环境与战火的威胁,然,谢主鸿恩,每每在危机四伏之中都蒙真神保佑,平安度过。有一次,母亲正在田园里采南瓜(俗称金瓜。战争,没有米吃,采南瓜当饭吃,或拿去换米),刚好遇空袭警报。一听到警报声,飞机就已经飞到头顶上空了。母亲在田园里一抬头,已经看见一排排的炸弹从飞机上往下投,就在南瓜园边。母亲心想糟了,口里高呼「哈利路亚」,身体往南瓜园旁的一条大水圳里滚。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瞬间,整片南瓜园已起火燃烧。原先敌机的目标是描准南瓜园中的一座弹药库轰炸。
虽有千万人倒在你右边,这灾却不得临近你(诗九十一7)。母亲,主耶稣伸手救了她。
又有一次,母亲在屋里跨门槛要进厨房。有一条蛇躲在门槛下,盘住母亲的脚跟。天黑,母亲以为是抹布,一踢,就走,不在意。第二次回来,跨过同一门槛,又被盘上,母亲再一踢,把它踢到有亮光的地方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一条「雨伞节」。竟然没有咬母亲的脚。哈利路亚。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肥甘满溢,祂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赛二十五6~8)。母亲,还有无数恩典无法书尽。
母亲在人世寄居八十二年。生养十个儿女。倘若没有救主耶稣的膀臂强大,有力,活生生的环绕左右,十个儿女要平安活下去真有困难(申三十二10)。
五十几年前,战乱、穷苦,物质、医疗缺乏。大女儿三岁,二女儿出生二十八天,母亲携子随夫迁徙台东。住茅屋,吃地瓜拈盐。孩子两年一个相接出生,没有奶粉,婴儿食品,全靠母亲透支体力哺乳(有时乳头都被孩子吸断裂)。
孩子多,灾病也多。有一次大女儿被烫衣服的熨斗烙破了左脸一片,没有医生,母亲只好用万金油(以前叫做千金油),奉主耶稣圣名敷上而保住了「面子」。脸,美丽如昔。只留下些许摸了之后才知道的痕迹让人感恩追忆。
二女儿常常摔坏手臂也只有听天由命(老二现在手臂还弯弯的)。因为住竹筒建的屋子,蛇常常光顾。老三在摇篮里,蛇竟然爬进入与之同眠而无受害。老四在战争中出生,感染肺炎,发高烧,奄奄一息。母亲却被日本兵征工去作挑伕,修筑飞机场跑道。老四只好放在家里屋檐下,用香蕉叶铺着等待母亲归来。得神怜悯,老四没死。虽然行过死荫幽谷却无遭害(诗二十三4)。
老五念小学,在学校被高荡的鞦韆架击中脸面,连牙床都穿透。血肉糢糊的被老三背回家来,伤势严重却束手无策。阴间的网罗笼罩着我们,只有求耶稣来拯救(诗十八2)。其他,还有老六,老七,直到第十……。儿女的灾病苦楚、生死祸福都在强烈母爱与信心支撑之下,获得真神源源不断的庇护(赛二十六3)。祷告复祷告,交托复交托。小时候,我常常看见母亲夜深人静的时候,跪在木床上弓着身子,双手紧握,泪眼纵横,喃喃低语的祷告着。偶而会低吟着:「慈悲救主,求你领我,走过今世旷野路,我无力量,主有权柄,领我一直走过去……」歌声回荡在午夜的星空里,上达天庭,蒙神垂怜。今日回想起来,方知,母亲的祈祷是何等的迫切啊!「敬畏耶和华的,大有倚靠,祂的儿女也有避难所。」(箴十四26)。难怪我们儿女们的身上都背满了神迹。没有一个有残缺,个个健康平安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与神同行」八个字写来容易,行来辛酸。
母亲像根腊烛燃尽自己,像只春蚕吐尽春丝。所有的心,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没有穿好,吃好。没有享受、旅游。不慕虚名(虽然曾经荣膺模范母亲)。勤、俭持家。六十高龄之际,还灌冻冻果出售,供儿子完成大学教育。「有娘的孩子像块宝」,在人生道上,母亲是儿女稳妥的避风港。
母亲对儿女的信仰经营用心。小时候,台东还没有真教会。每逢星期日,一大早,母亲就叫我们起床,穿衣,然后给我们两毛钱。一毛要奉献,一毛买冰棒。然后遣我们走三公里的路去长老会上主日学。上完后再走路回家,回家后还会问:「今天牧师娘讲什么道理﹖」。
有一次上主日学,牧师娘说童话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给我们听。四十几年前对乡下小孩而言,那是多么动人的故事啊!回家之后,母亲问:「今天牧师娘讲什么道理﹖」
「讲阿里巴巴……」
「什么﹖是巴拉巴(太二十七16~26),还是阿里巴巴﹖」
「是阿里巴巴,不是巴拉巴!」
「圣经上那里有阿里巴巴﹖你们去那儿玩﹖」结果,招来一顿打。母亲只知道世人宁可要一个强盗「巴拉巴」,不要救主耶稣的故事之外,她那里知道还有什么大盗与阿里巴巴!主耶稣知道母亲为我们的信仰牵挂,就开了路。
有一天,我家割稻。中午吃完饭休息时候,为我们割稻的工人在唱赞美诗。母亲一听,多么激动!「流离多年无亲讯」,那是她魂牵梦萦的诗歌啊!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大桥教会的同灵。神将母亲心所盼的赐给她(诗二十4)。从此之后,每个安息日我们就走路到离家二公里外,台东糖厂后面的太平溪畔,等待大桥教会的同灵来背我们涉过溪水,快乐的去大桥教会聚会。在此一并致谢大桥教会的爱心。母亲,未留千秋笔,却留千秋事。驾着信心的方舟,把耶稣救恩的火炬传递下去。十个儿女就这样陆续走进羊圈,合一群,归一牧,结果子献给神。
母亲的信心深深影响着我们,她有两句口头禅,今日变成我们的座右铭。一句是:「神麦(不会)给我遇到那样。神麦给我担不起的担。」(参:林前十13)。另一句是:「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智慧的中自己的计。」(参:林前三19,八1)。八十二年度敬老会上请老人述说感言,母亲说:「感谢神使我弱弱的,但可以过日子……。我是在前的却变在后的……」她倚靠,她谦卑。母亲留给我们的感觉是:对神能肯定,有把握,有力量,如同船之于锚,又坚固又牢靠(参:来六19)。今日我们若遇挫折,想想从前母亲是怎么样熬过的,就有力量,拭干眼泪,再往前走(参:赛三十18~21)。
说母亲,道母亲,泪眼潸不停。
母亲的一生,像一封信,像一本书,长长书写八十二年。历尽风霜苦楚(传一13),生命好像被犁犁过,痕深且长。对人生沧桑的感触,对神智慧的领悟,她的心灵世界……,我们儿女笔拙,很难勾划她的神韵,只能肤浅译写她的信仰,以及对儿女爱心的一页。
七十五年七月,先父安息主怀,母亲顿感落寞,寡欢。健康从此一落千丈。
八十年初,母亲突然中风,一手一脚瘫痪,行动不便。儿女们不孝,无能随侍在侧。母亲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又一次见证了她的信念:「主耶稣麦使我遇到那样……」中风,神迹般的完全康复,不留痕迹,荣耀主名。主说:你信,你求,你必得着(太七7、8)。
八十三年三月,当母亲生命的灯疲惫,枯萎,生命的油即将燃尽之际,她躺在病榻上祝福,交代子女说:「愿你们都因信称义。要带你们的子孙来认主归宗。」三月九日凌晨,与子女手握手,同心祷告一个多小时,在圣灵充满之中,卸下尘世重担,安安然然通过四面转动的火燄剑(创三24),安息主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四7、8)。三更夜虽冷虽寒,灵魂庆有宿有归。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思母恩,念主恩,鸿鸿浩浩,无以回报,唯愿母仪风范,长驻同灵及子女心中,共天地长存。
望尽滚滚红尘路,始知来去总是空。
唯耶稣是倚,唯天国是盼。
谨在母逝周年日,舒文记念母亲,深致相思。孺慕深情声声唤,妈─妈─唯待天国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