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主耶稣基督圣名作见证:
马太(Matthew)和露西(Lucy)是我们公认的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住在温哥华教会附近,教会没有管理员,有聚会的日子都是马太去教会开门、开灯,也是最晚离去的,教会地下室淹水了,马太向公司请了假,连忙赶到教会去一探究竟;而露西则几乎包办教会厨房等一切杂务,没有茶包了,找露西,没有卫生纸了,找露西,办爱餐外买食物,找露西。教会简直就是他们第二个家。
记得刚来温哥华时,马太见到我,总不忘问安:「Sister Phiona,how are you?(费娥娜姐妹,妳好吗?)」,而露西则是堆满笑容地大声招呼:「Hi,Darling(嗨,宝贝)」,她的笑声极具感染力。一个温文儒雅,一个热情洋溢,南辕北辙的个性,却是天生一对,尤其他们在信仰的路上同心同行,好不教人欣羡!
然而如果没有问起他们的过往,很难相信露西原来是名天主教徒,而且她移民加拿大的动机竟是为了躲避和马太去真耶稣教会,并想让马太和她一样成为天主教徒,没想到她来温哥华后,不久也将马太一家带到温哥华来,最后她也受洗归真,实在是人算不如天算!令人不禁莞尔。
一、从文莱飞向新大陆
「我知道马太的父亲张执事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果在文莱与马太结婚的话,一定很难维持我本来天主教的信仰,因为当时祖父母在温哥华,所以我就独自一人去投靠他们,想等找到工作后,再将马太接来展开新生活。」露西说。
1974年,22岁的露西只带着500元加币,像拓荒者般地来到温哥华打天下,可是初到北美,人生地不熟,她感到万般寂寥,后悔极了,天天哭着想回家,她打电话叫马太寄钱来让她回文莱,因为她身上的钱尚不够她买机票。还好二星期后,露西就找到了工作,心情稍稍平稳,半年后,马太就飞来与她会合。
「1975年,我们在法院注册结婚,只有几个朋友参加婚礼,连戒指都没得交换。当时很年轻,并不太在意。」马太走进时光隧道,年少的轻狂与浪漫恍若昨日。三年后取得公民,马太和露西的家人便依亲陆续自文莱迁移至加拿大来(注)。起初马太也陪露西去望弥撒,直到父母亲来了,在自家里举行家庭聚会后,他和露西就很少去天主教堂,可是他的心一直都不在信仰上。
二、富足却空虚的日子
「在文莱时,人们都非常看重并追求物质,所以当我来到温哥华,有一份好的工作、安定的生活后,随即去买劳力士表;我也爱买新车,有段时间,在路上开车时,我可以立刻叫出从眼前闪过的车子的品牌或型号。」至于露西,以前号称「麻将皇后」,常常和亲朋好友流连在牌桌上。
一天,露西的祖母也忙着打牌,祖父便自己一人找东西吃,马太见此景,不胜唏嘘,便自问:「我来温哥华干什么的?难道我也要这样过一辈子吗?」对于婚姻,他也是觉得索然无味极了,他暗暗思忖:「我现在才32岁,如果换一个老婆,应该还可以再生活32年吧。」显然,饱暖思淫欲,正值黄金年龄的马太也开始有所谓的「七年之痒」。
后来温哥华的移民信徒渐多,聚会移至朱弟兄家举行,马太和露西受邀参加青年班聚会,「第一次参与就十分感动,记得当天讲述着路得的故事,虽然讲员以中文授课,但使用英文的讲义,所以我们语言的理解上没有问题,以后便继续参加青年班。」
参加聚会一段时间后,马太内心深处所有的困惑全都一扫而空了,原来优渥的物质生活仍无法消除他内心的空虚,他觉得人生了无方向,然唯有神的话语可以使他有满足的喜乐。「刚开始我们听见大家很自然地使用教会的招呼语,感到很惊奇,我们也很想学着说『哈利路亚』、『感谢主』、『平安』等用语,甚至想叫朱弟兄开班授课呢。」露西补充地说。
三、全家人都在主里
结婚十年后他们才生下肯尼士(Kenneth),肯尼士四岁时马太要带他去受洗,马太对露西说:「妳儿子下星期就要受洗了,以后我们死了,我和儿子在一边,妳自己就在另一边喽。」这句话刺痛了露西,她相当难过,向友人说起,没想到友人竟告诉她,一个家庭应该只有一个信仰,不要四分五裂。于是出乎马太意料之外,当天在洗礼场,有人告诉他,露西也来了。1988年夏天,也是她和马太结婚十三年之后,露西与儿子一起受洗归主。
「其实我加入这个属灵的大家庭再自然不过了,因为我有一个好婆婆,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媳妇,从不发脾气,她就是个活见证。」露西说。原想改变马太信仰的露西,反倒被马太家的属灵气氛所吸引,当然也为着她深爱的丈夫和儿子,她希望全家人永远连结在一起。
四、圣灵的更新
明白道理后,马太开始觉悟到圣灵的重要性,「在文莱,华人是没有身份的,所以我移民至加拿大后觉得最大收获就是拥有一本护照,然而圣灵是我们进天国的护照,没有圣灵令我很忧心。」当时马太很渴慕圣灵,也请弟兄姐妹为他代求,认真祷告了二年后,终于求得圣灵。
相对地,露西并没有付出太辛苦的代价就得到圣灵,「我常想为什么神要先将圣灵赐给我?那是因为我的个性太强了,要让圣灵来改变我。」其实很难想象如慈母般的露西也有刚愎固执的一面。
「圣灵让我完全看清自己的缺点,从前我说错话,可以照常睡觉,而现在一定要向人道歉,否则良心会自我谴责,因为圣灵在内心如火熬炼。我感觉到一缺乏祷告就很容易回到从前爱发脾气的个性,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祷告,求神帮助,才有力量往前走。」露西毫不保留地坦白她的软弱。
她和马太之间的关系亦非万里无云,新婚期有一次他们有冲突,露西气得离家出走,漫无目标地坐公交车绕市区,到了晚上马太出去找她,她在车上瞧见马太在路上寻她,便决定下车回家,结束二个小时的离家出走。「虽然马太的脾气好,但他一发飙起来,出口句句似利刃,有好几次我都想打包行李,自己过活算了。」
露西直言无讳,马太在旁微笑不语。而马太得到圣灵后也改变许多,「在家里我负责洗衣服,很想叫家人不要穿太多衣服,有时看到那么多的脏衣服要洗就很想骂人,但一记起圣经的话,就会按捺住脾气。」
他和露西之间的互动也渐入佳境,「我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假设今天露西再去打麻将,或者她心情不好、生气的话,我该如何处理?我觉得我的角色不是去责备她,或火上浇油,更不是消极地逃避或息事宁人,而是进一步去帮助她。」圣经上说,妻子是软弱的器皿,做丈夫的要敬重妻子,便叫祷告没有阻碍(彼前三7)。
五、用「膝盖」来教育儿子
「如果不是主在我们中间,个性迥然不同的我们很可能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感谢神的保守,让圣灵同时感动我们二人,使我们愿意一起参加聚会、同心祷告、同做主工,实在很美好。」露西有感而发,而她也是以祷告来教导儿子,「有一位母亲见证说自己用『膝盖』来改变叛逆的儿子,给我很大的启示。」
肯尼士也曾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学校的辅导老师甚至建议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传道说不必,于是夫妻俩决定靠祷告来解决这个难题,不久肯尼士参加学生灵恩会得到了圣灵,情况便有180度的转变。
「以前他很懒得参加星期三的唱诗祈祷会,现在很看重,即使和朋友出去了,聚会时间一到,自己也会主动去教会;以前他不做家事,现在会主动帮忙;他还会告诉我教会的重要性,反而是他在教我呢,我知道这都是神垂听我们祷告的缘故。」
其实露西本身是个自省力很强的母亲,她不断地靠着圣灵的力量来调整自己,她意识到不是身为母亲就可以任意使唤儿子,她认为与其说自己是肯尼士的妈妈,毋宁说只是个管家而己,她的责任就是引导儿子与神同行,「朋友问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妳要对儿子说什么?我说:『不要离开神』。」「儿女是神所赐的产业」,在露西眼中,教养出一个敬神爱人的儿女,胜于世上一切的成就。
六、以神为中心的家庭
马太和露西移民至加拿大来已近三十年了,而他们也携手一同走过这段岁月,回首从前,马太说:「移民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更加认识神,信仰重新扎根,过着更丰盛的人生。」露西说:「过去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还好认识了神,靠着圣灵的力量才逐渐改变不好的个性,没有神根本无法成就现在的我。」
像每对夫妻一样,他们也历经过无数的冲突和危机,最终他们选择让神成为家庭的中心,彼此都联属在神的爱中,真正合而为一。「其实这是一辈子要修习的功课,仍要继续读经、祷告,为主做工,让内心一天新似一天,不可以再回到从前了。」他们两人口气坚定一致地说。
试想,如果时光倒流,马太和露西来到温哥华,却始终未踏入教会,那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或许马太身边的她早已不是露西了,而露西或许仍沈迷于方城之战?感谢神,因为认识神而调转脚步,从而走向幸福道路,他们将难以捕捉、久留的爱情花朵,栽培在信仰生活的泥土上,用神的话语、圣灵的能力当做阳光和养分浇灌,于是爱情的花朵就更加璀灿美丽,持久绽放。
「在你一生虚空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传九9)有什么比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人,更教人羡慕?这种幸福,是神所赐的恩典,乃人间至福。这对夫妇在爱里也在主里,他们不仅相偕同走移民与婚姻路,更在崎岖不平的天国路上同心齐步,何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