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主耶稣基督圣名作见证:
众多学校师生屏气凝神的目光,投注在台上。今晚,宝真怀抱着感恩站在舞台上,即将为毕业演奏会展现成果。指尖滑落的音符不仅跃动旋律,更跃动二十年来无数岁月的奇迹。此刻,聚光灯下的主角,因母亲爱的坚持,为她开启这道音乐之门,为她铺陈音乐远景,为她堆砌丰富的人生阅历。
一、节目单的真情告白
「我最大的挑战就是上台独奏的恐惧,今晚,是我对于自己的一个大挑战,也是我将这四年来从神领受的恩典,化成音符,传递感恩的心,谢谢你们不远千里而来。……最感谢的是爸妈,当他们的儿女实在很幸福!想起小时候妈妈每天陪我练琴,带我去上课的情景,若非她的坚持,我早就放弃学钢琴了。我的爸爸虽然很忙,但总是无条件地支持我,给我很大的助益。还有我可爱的三个妹妹,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们总让我破涕为笑。」
五专毕业前,她决定给自己一项挑战,奇迹般地考上音乐系,思前望今,站在镁光灯下的她,知道这是全家支持凝聚的力量,更是神赐与的礼物。
学琴,来自母亲的期待,期勉日后加入教会司琴行列。传道家庭收入微薄,母亲省吃俭用,每周一次陪着上音乐班,日后的钢琴老师得知出自传道家庭,不仅主动给予优惠,且持续几年未曾调涨。因愿作的心,装备过程亦蒙神安排带领,出乎料想。狭窄的生活空间,四姐妹们共处一室,练琴,干扰就像四姐妹轮流穿着的旧衣,习惯性地化为生活的格局,日益伴随。没有斗室中的体谅与爱心,无法造就台上的她。
经云:「因为人若有愿作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林后八12)事奉种子因爱主而生根,源于单纯心志,事奉的能力成就「恩赐」,具属灵生命力;而非令人夸耀的「才华」,作为个人成就的装饰品。
二、休息站的肉包子
大多数传道家庭的共同写照,是父亲不在家,未及参与儿女成长。父亲驻牧教会的信徒儿女,甚至比她享有父亲更多的关爱。当父亲驻牧双连教会期间,开车五分钟过桥随即可回三重,但热心爱神的爷爷许怀恩执事坚持「献身给神的祭物」当专心事奉,故父亲以教会、父事为念,仍然等到休假方才返家。早期生疏的亲情,因母亲居中得着舒缓。
母亲身为传道娘,女儿们的失落、迷思、困惑自是看在眼里。总是提醒她们:「父亲很爱妳们!放假的时候,父亲经过书摊,常常替妳们买书……」;母亲提及:父亲担任埔里安老院院长时,有次搭车返三重,休息站停留之际,飢肠辘辘的他从餐饮部环绕一周,最后除了一个包子外,连饮料也省了,并非不饿,乃是「太贵」。节俭的父亲,舍不得享用丰富的餐点,却宁愿花费二、三仟元的钟点费,供给女儿学钢琴。
「肉包」、「书」……并不稀奇,但加上母亲描述的情境,却因此落在子女心湖,勾勒出父亲爱的符号。沉默的父亲一向不善表达,母亲的穿针引线,解读了含蓄的父爱。
就读音乐系的学习路程,投入的费用更加庞大,父母亲无怨无悔,未曾让自己有任何经济烦忧,投入教会事奉,当是父母心愿!
三、烧烫的祷告夜
四个女儿成长过程,多次经历意外事故,父亲虽无法随时照顾,叔叔却总在惊险时刻,代为送医诊治。曾经,雅真小指受保险柜压伤,血肉糢糊;曾经,惠真眼睛受创,幸好未伤及眼球,一次次有惊无险,神安排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如守护的天使,一次次帮补照顾,在祷告与医药中痊愈。
有次夜半三个妹妹发烧,母亲唤醒我起身为妹妹们祷告,迫切祈求神施恩,蒙主怜悯,隔日早晨随即退烧,「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故父亲不在家,神成为家人的精神支柱,经历生活各种磨练,常体会神慈绳爱索眷顾扶持。
母亲祷告的手也是作圣工的手,三重教会妇女团契成立二十多年来,母亲参与团契事奉,虽无学识,但常向父亲谘商,邀请学有专精的同灵来上课;虽无口才,但以同理心主动关怀外地同灵与慕道友;虽无能力,但积极协助福音组、宗教教育教员、炊事、财务负责等圣工,母亲认为:「只要兢兢业业地祷告、用心学习,不足处,神必加添。如同神允赐摩西力量,拿着神杖出征,又如神给所罗巴伯的应许:『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四6)」
四、守护婴儿车的温柔
协助公婆经营小生意,母亲无论多么疲惫、忙碌,必定遵守安息圣日,无论刮风下雨,酷暑阴晴,始终如一。曾经,懵懵懂懂的四岁小娃,母亲为她穿上雨衣雨鞋,嘱咐小娃牵着婴儿车前行,雨衣遮盖的婴儿车内尚有襁褓中二岁、一岁的女娃,四人漫步雨中,隅隅独行。接着,小妹莹真出生加入女生宿舍,前往教会一途所需的瓶瓶罐罐、奶粉尿布更是大费周章。所幸,家离教会不远,转眼四个小娃渐渐成长,守护婴儿的母亲从小心翼翼,转换另一种形式的叮咛。
母亲的「温柔」转换为「严格」的要求──接受宗教教育培育与训练,坚持奠定信仰根基。母兼父职的她不容许孩子编织理由作为缺席的借口。百般勉励:「当克服困难,神必帮助!」小学时,带领女儿们家庭读经,大家轮流主领、司琴、领诗、纪录,仅半小时的时光,家庭聚会洋溢着温馨气氛。母亲付出极多辛劳与代祷,四女因此得以在课业与教会事奉上蒙受神的祝福。
母亲多次领受神的恩典,使我们深切承袭来自神的信心:母亲婚后二年多尚未怀孕,医生诊断为「子宫后曲」难以受孕。积累的压力只能向神倾诉,恳求应允垂听,及至第三年受孕,八年内接连蒙神祝福得四千金。
「我们的儿子从幼年好像树栽子长大;我们的女儿如同殿角石,是按建宫的样式凿成的。」(诗一四四12)母亲按照神旨看管产业,受教于真理下,不因传统社会框架而有性别歧视。为事奉后继有人而积极栽培四个女儿,故有司琴、美工、教员、诗班等训练,将恩赐献为主用。
五、合作社的衣食父母
母亲原本与小叔经营小本生意,却因故暂歇,祷告中神为她开启另一扇门。当时忠孝国中选召国小前十名毕业生,蒙神安排得以顺利就读,之后学校因缺乏经办合作社人员,母亲藉由服务该校的王姐妹热心推荐入取。
漫长十四年间,每年寒暑假期与适当的下班时间,母亲得以兼顾教会事奉、教养子女与料理家务;蒙受该校师长照顾,与学生们亦相处融洽,常唤母亲为「合作社的衣食父母」,受体罚或管教,总向合作社阿姨诉苦一番。母亲自知学历不足,工作乃神所赐,因「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箴十六9)
六、麻油鸡香的小摊贩
母亲艰辛的成长过程培育出坚忍不拔的性情,因家境清苦,自十三岁起即担负家计,同年蒙神赏赐圣灵,格外感恩,切慕真理,晚间聚会未曾间断。与父亲同为三重教会教员,共同关心学员,多年同工培养高度默契,得知父亲未来将献身,仍以交托的心顺服。
初嫁许家旋即升格为六位兄弟姐妹的「大嫂」,许家经营肉粽与麻油鸡多年,每天清晨5、6点起床,协助包肉粽、洗衣、煮饭、料理家务……大家庭的琐碎事务落在大媳妇身上,母亲不以为苦,与公婆、小叔小姑相处融洽。「少年负轭原是好的」,自小艰辛处境的操练,原来是服事的预备:刻苦,磨练性情使之忍耐;孤单,得以承担丈夫经常不在家、担任传道娘的处境。
每当爷爷奶奶生日或过年,爷爷指导厨艺,全家出动准备爱餐,饭后又以圣经勉励家人,全家唱诗敬拜神。麻油鸡香扑鼻,许家更因高举神为大,而有家庭和乐的馨香。
七、耶和华建造与看守
回顾经历的足迹,母亲自觉已拥有人生最大的幸福,「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诗一二七1)幸福水泉涌自耶和华天上真神!
聚光灯下的主角,若无神一路看守;生病遭难的孩子,若无神的看顾;失业的妇人,若无神的安排;等待的时刻,若无神的目光。传道的家,似乎贫穷,却是样样不缺;似乎软弱,却因此得刚强;似乎孤单,却有守护天使照拂。
母亲说:「度过25年的传道娘岁月,传道的家,有神的建造与看守,更当事奉神家回报主恩。主若愿意,未来仍愿为神器皿,甘心乐意献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