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本色自立的教会

引言

何为教会的“本色化”?广为接受的是谢扶雅先生的看法:“所谓基督教中国本色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禀有中国真正传统的中国人,学做耶稣基督的真门徒,而不是作一个洋化基督徒。”(注:1);所谓“自立”乃指基督教传到世界各地后,应当秉持由当地信徒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以下我们对中国近现代教会的本色化、自立运动,以及真耶稣教会真正具有这一特色,作必要的论述。

一、中国教会自立与本色化运动概况

.背景:

据可考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曾于中国的唐、元、明、清的朝代,共四次传到中国。而且以末次,即清末年间大规模传入中国。尤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那时,在西方帝国在华势力的荫蔽下,一方面是不平等条约的保障,另一方面是传教士的艰辛开拓,到20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几乎都成了欧美众国传教的福音领地。

基督教在华宣教事业,诚然对中国的贡献是大的;比如对促进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丰富文化思想与交流,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等,都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这也已为人所共识。然而,西方各帝国的差会在华的宣教,也给中国人的信仰带来消极的一方面,就是西方传来的教会宗派之多,教义上属人的遗传之深重,也给中国人的信仰造成了长久的纠葛。

仅天主教在1842─1930年间(即道光之后的复兴),“在中国传教的修会有三十余种,另外还有八十多个女修会。”(注:2)它们遍布中华各地宣教;而新教方面的宗派也异常之多,有圣公宗、浸礼宗、公理宗、信义宗、监理宗、长老宗六大宗,合计其下属各差会数百个,都各传各的“基督福音”。虽然其根本都是传“耶稣基督”然而这宗派林立,各持已见,彼此攻讦的局面,难免使中国人陷入信仰的迷乱。加之所传之道渗合许多人的遗传与偏见,即所谓“欧美各国染色之信仰”,使许多虔诚的中国基督徒无比失望。近代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传入中国的,中国人民对基督教抱有敌对情绪与反抗意识,各地时有“教案”发生,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便是这种敌对情绪的白炽化。

因此,一些有民族意识的中国基督徒,从基督教自身的生存格局起见,反对不平等条约对在华教会的保护,主张中国教会脱离外国传教组织实行自立,提倡中国教会本色化,从而摆脱“洋教”的历史包袱,以取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和谅解。

.自立与本色化运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内一些具有民族意识爱教爱国的人士,主张不依靠外国,而发起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运动。

“19世纪70年代,广东儒生陈梦南信奉基督教后,提倡中国教徒应自行传教,以免被讥为洋教。1872年,他在部分广州教徒和美洲华侨的资助下,首先自行租屋传教,次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为华人自办教会之先河……1877年,中国有十多所经济自立的教堂,到1897年,增至100多所。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一些民族意识强烈的基督教徒受到很大刺激。上海俞国桢首先反对将‘保教一款,列入不平等条约’。1903年,他依靠中国教徒创办了自立长老会会堂。1906年,他倡议组织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同年该会成立,并通过简章,阐明爱教爱国,自立自治之宗旨。”(注:3)

1901年俞国桢曾奏请收回教权,取消不平等保教条约,但遭清朝廷拒绝。之后又有上海教徒高凤池、谢洪贵等,指责西政府借教案“索赔甚苛”,发起中国教会自立,多有响应者。此外在华北的自立运动也很普及。1912年青岛刘寿山等人,倡仪成立山东中华基督教会“经济管理,均归华人自办”。直到五四运动,许多爱国的基督徒甚至投入这一运动,又为中国教会实现自立,而纷纷脱离外国差会,成立自立教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基督教内的爱国力量受到打击,自立运动也遭到很大挫折。大革命时期出现的600多处自立教会,到1935年只剩下200多所。一向高举自立旗帜的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在遭受‘物议与排斥’的压力下,于1933年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竟表示‘深觉前非’,被迫放弃了当初要求独立自主的爱国立场。”(注:4)一个时期以来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自立运动”竟偃旗息鼓,湮没于闻了。

“本色教会运动”:兴起于18世纪下叶,是亚、欧、非、拉丁美洲国家的基督教会为使基督教教义,礼仪等与本国文化相结合的运动。所以,它与自立运动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侧重。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运动和“自立运动”是相伴随发起的,其背景也是一样的。不过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人民广泛的反帝情绪高涨时,中国教会的自立运动一度得以较大的发展。但另一些基督徒人士则从教义、信仰的层面上思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而大力提倡本色教会。

“1922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正式提出了本色教会的口号。大会产生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担任大会及协进会会长的诚静怡曾提出:‘当今举国皆闻的“本色教会”四字,也是协进会所提倡。一方面求使中国信徒担负责任,一方面发扬东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丑号。’在中国提倡本色教会的基督教人士一再申明并不排外,对自立运动持一定的批评态度。他们提倡要使中国基督教从形式上、人事上、思想上逐步实现中国化。他们主张建造中国殿宇式的教堂,采用中国人创作的赞美诗歌和民族曲调,遵守中国的传统节令,编订适合中国国情的婚丧礼仪,培养中国教会的领袖人才等。他们也强调要研究如何使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思想相结合。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基督教内出现了民族化的教堂建筑、绘画、雕饰,以及采用中国曲调和中国教徒创作的赞美诗歌,甚至提倡佛教化的礼拜仪式。亦有基督教学者如吴雪川、赵紫宸、韦卓民等,发表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著作,有的力求沟通或将基督教义与儒家哲学相融合,有的认为基督教可以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不足,他们都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表达基督教信仰。”(注:5)

.研评:

研究中国基督教近现代史则可发现:1949年之前,无论是自立运动也好,或者本色化运动也罢,都未能做到真正摆脱西差会的控制。本色化运动,旨在提倡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一再声明不排外,认为仍应与外国传教组织合作;在教义内容上,对真理毫无新的“发明”(西4:4),更无更正的观念和表现,因此所谓“自传”传什么,没有明确亦未见作深一步的思考与结果;其本色化的诸多提倡、主张,反而容易产生与圣经一贯强调的“分别为圣”精神相抵触的问题。

而自立运动,如俞国桢所创立的“自立总会”,则一再申明加入自立会后同原先差会的母子隶属关系不变,自立乃是“经济自立自筹,不要差会负担”(注:6)。照宗尧先生的研究评述为:“发端于经济自养,窘蹙于无力自养;组织松散乏人指引,自立理想陷于自流;没有反帝爱国核心意识的自立观念。”(注:7)

二、真正本色自立的教会

十九世纪下叶与二十世纪上叶,在这个本色与自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里,中国出现了另一种“独立教会”,它具备了重要的四个特征:

自立──由中国人所创设,与外国差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也没有所谓行政上受控制的现象,是完全由本国信徒自办治理的教会;

自养──在宣教、立会与牧会方面不受任何外国差会的援助,经济上采取信徒乐捐自筹的办法;

自传──由本国人担负传福音的使命;并在教义思想上非承接现存的教会遗传,乃发端于圣灵的感动,完全合符圣经,且有更正传统错误教义的实际和使命;

爱国忧民──本于经训,尤其在顺应自立与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下,表现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的情怀、观念。

真耶稣教会正是这样的一个“自立、自养、自传、爱国忧民”的教会,在这个意义上,是中国近现代教会惟一可称得上是“本色自立”的教会。

1.自立:

北京的魏保罗,山西的高大龄,东北的牛子音、邓洁民等曾经是自立会积极的倡导、创设者,山东的张灵生与张巴拿巴等也曾在当地办过有自立会性质、属使徒信心会的教会,又如江南诸省首先接受更正教道理的人,也多为具有自立思想观念者。可见,真耶稣教会的成立,不但有较良好的自立运动的背景,而且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者,从更大范围里联结起来,齐心努力地走上一条艰难的自立创教的道路;同时,真耶稣教会一开始就以“更正教”的姿态出现,更具有了自立自治的立场和绝对性质。

“自立”,原本是单对于外国差会辖制中国教会而言;但本会的自立还包括另一层含意,即对于本国教会来说,仍然表现了其“自立”的特性和信仰上的纯正性。这可从如下所引关于本会自立的特性与政教问题的阐述而得知:

“真耶稣教会成立于中国,不但没有洋人干渉组织行政,也不愿意以教会的影响力去左右政府施政或选举。真耶稣教会自始认为教会是属灵属天的(约十八:36)信徒可参加世俗工作,但绝不可以教会团体介入属地的政治,即或竞选也不例外。各国真耶稣教会也需由当地国民自行组织、管理,友邦真耶稣教会信徒,充其量是短期协助的客卿。各地方教会组织也仿使徒教会……真教会组织,也努力归回使徒教会,教会里面的圣工人员只有组织系统上之主从而不具有阶级之分。”(注:8)

2.自养:

1919年的《万国更正教报》上发表的本会教规和更正各公会的教规上,就有关乎教会自养的重大问题的明确主张。

本会教规:

“传教人无一定工价”;

“应当将身心钱财献给主,圣徒有无相通,至少也得十分之一献给主。”

更正各公会的教规:

“不可靠外国人的银钱势力传教只靠主的大能大力”;    

“传道不可要一定的工价免得是雇工”;

“……圣徒应当有无相通合而为一彼此相爱”。

如上教规是来自圣灵的感动、主的启示,因此魏保罗本人只知道当一味地顺从,所以存感恩的心乐意奉献一切给主。他在北京初设的三处教会的费用,都是自己奉献的,他甚至变卖了房产、土地,用于租屋作聚会所,印刷福音传单和报刊,以及支付传道人的旅费等。当他用尽了自己大量的资财而效果不彰时,就经验到:“这种没有改正的西洋立会的办法,放在本会中都不适用,因为当地灵胞一时的依赖,不负捐助、招待、宣传的任何责任,以至凡是照这种独资开办的本会都不存在了。”(注:9)

可见真教会对自养的认识,不仅是相对于外国而言,而对当地本会也当实行自养;“没有国际与国家津贴”,也不是某个人独资开办教会,而是让所有信徒共同负起一切责任。真教会在初期通过对神的顺命实践中获得了这一认识和宝贵经验。

3.自传:

魏保罗等初期工人,都是极普通的本国信徒,没有受过基督教系统的神学教育、造诣。他们是奉神命传扬更正教要道的。这些要道来自主与圣灵的启示,并以教规形式发表,后经初期工人的查考,发现这些规条指示,早已明记在圣经,而将其阐明宣扬开来。如“受圣灵必以说方言为凭据”,“水灵重生是进神国的必要条件与途径”等主张。如果可以称之为“教义神学”的话,其实并不新,因为这些都是圣经原有的观念教训。而从圣经是永恒真理的角度说,真教会的得救要道的确是“常新的教义神学”,且是本会自传的根本内容。

兹录最早发表于更正教报上的本会教规(共14条)若干,这是形成日后的独具特色的“五大教义”的原始形式内容:

“必须面向下受全身的洗礼”;

“必须求受圣灵洗说出方言来算为凭据”;

“必须守礼拜六的安息日”;

“吃圣餐必须掰开勿用刀切”;

“必须弟兄相爱彼此行洗脚的礼”。

4.爱国忧民:

真耶稣教会,自1917年在北京设立开始,就高举反帝爱国的大旗。公开斥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并对西差会予以猛烈的抨击:“东欧各国这一场的血战就是证明他们传错了教,太无道德了,当初无非是因一点小事不和就生出嫉妒,于是生出死亡。先因藉词报私仇,放纵骄傲因贪心就起了战争,杀人流血,残害民命!各国都因贪图人家疆土,财物;世界的虚名虚利,群起这样大战争,由战起死亡多少人命,大约杀害人民有几千万之多!……你若是真宗教国,真基督徒决不能这样残恶更不能贪图人家的疆土……”(注:10)

真教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起禁食祷告的大规模活动,把禁食所节省下来的费用,全部交给政府,用以办理药品、救济。史料中就保存有五例那一时期的教会公祷文,在内容上可谓“多次多方”的祷告。此外,在武汉组织了十四个分队的后方救护队;又协助配合政府作了大量移民避难的工作。抗战时有一首《求主救我中华》的诗歌,其爱国忧民之心切情真溢于言表;直到如今有的老前辈仍能含泪吟唱……兹录如下:(注:11)

一、求主救我中华             勿容他人侵略(哈1:1)

疆界乃神所划(申19:11) 圣律严禁侵略(申27:11)

愿彼立即悔过             免遭神降灾祸(弥2:1)

求主救我国               勿容他人侵略

二、求主救我中华             勿容他人侵略

前线炮火残忍             将士血流成河

伤兵痛苦无尽             战地风雨正多

求主救我国               勿容他人侵略

三、求主救我中华             勿容他人侵略

房屋多被焚毁(哀5:)     妇女竟被玷污

财物全被抢掠             平民被杀无数(赛13:15)

求主救我国               勿容他人侵略

四、求主救我中华             勿容他人侵略

难民流离失所             饥寒惊惧交迫

士农工商废业(传12:1)  惨痛向谁陈说

求主救我国               勿容他人侵略

五、求主救我中华             勿容他人侵略

饥荒瘟疫踵至(太24:6)  同胞水深火热

若非主施怜悯             何能脱此大祸(赛59:12)

求主救我国               勿容他人侵略

六、求主救我中华             勿容他人侵略

听吾禁食代祷(但9:3)   赦免官民罪过

真理充满人心(赛58:7)  全地奉行真道

求主救世界               勿容彼此侵略

真耶稣教会爱国忧民的情怀是深植于纯正的信仰上的;其爱的力量,对人类生命的关注珍惜,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和平的祈愿,都是来自对所信真神的敬畏和圣经的教训。所以这种爱不仅是博爱,更是质朴的、圣洁的、崇高而又有深厚根基的爱。真耶稣教会的信仰精神里一贯具有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简而言之,诚然是“基督式”的那种忧患意识,因而丰富了其内涵,也使其意义更加深刻。

在不久的历史上(1957年及之后),真耶稣教会曾蒙冤受难,所幸的是文革后,人民政府终能秉公予以昭然若雪;然而,不幸的是1988年1月首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522—523页,关于本会的一段介绍——不但是片面的,而且是极其失之慎重、未经认可的文字,又被载入了如此属于珍藏而普及化的典籍里……事实上,真耶稣教会的尊严和爱国忧民之感情,是不应忽视的,更不容许伤害的!

从历史文献可知:本会是最早提出“自立、自主、自养、自传”口号的教派之一。这一办教方针在1947年的第十一次全体大会上还作为要道提出来。本会自始而今切实实行之,开宗明义提出教会应由国人治理,以夺回教权归本国人为使命,尤为独特与难能可贵。

结语

提倡教会的“本色化”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是教会发展到近现代的历史背景下的现象及其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且曾是近现代中国教会一直努力追求所要实现的理想。然而真耶稣教会从成立开始就是个本色自立的教会,又能自始而今保持有这一特性,更是近现代教会史上很独特的一大奇观。总之,真耶稣教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教义神学思想最有建树、最具特色,教会组织行政独立自主最彻底的自立本色化教会。

注:

⑴《金陵神学志》(2/1990)

⑵《中国基督教史纲》(王治心)

⑶-⑸《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本色教会运动)⑹-⑺《宗教问题探索》(一九八七年文选)

⑻《在事奉中学习长进》(本会出版)

⑼-⑾《卅年专刊》

(1)
上一篇 2020年8月2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