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9章 基督徒的慎终追远-赖英夫

引言

论语学而篇说:「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谨慎办理亲人后事,不可失礼,并追怀祭祀已逝的先人,表示不忘本,如此一来,可端正民风民德,使之归于敦厚。这也是儒家为何如此重视亲人的丧事与祖先的祭祀之因了。墨子曾批评儒家的慎终追远,批评其既不论鬼神之存在,却在丧事及祭祀上大费周章,如同明知无鱼而下网,明知无人而行礼一般,乃因墨子不知儒家之所以强调慎终追远,目的是要人们饮水思源不忘本之故,并借其端正民风民德,使其归于敦厚。

一般人对儒家的「慎终追远」观念,亦如墨子一样,只是强调表面的形式礼仪,对其使民德归于敦厚之不忘本观念,并不一定有所了解,故而误认为基督徒之不孝,是因为对亲人的丧礼过分简单与对祖先祭祀问题,其实基督徒并不是不尊重人生命的终了,也不是不祭祀祖先,相反的是对生命有更透彻的了解与尊重,对祖先的祭祀更彻底、直接,是用心灵与诚实来敬拜,且拜到人类的源头─真神。

一、基督徒的「慎终」

经上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九十10),又说:「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诗三十九4~5)人生在世的年日甚是短暂,并且「按着命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如此的人生,实令人感叹。

儒家崇尚「人本主义」,重视对人的尊重,除了人活着的时候,甚至于死了,也当受到隆重的葬礼。此乃因为儒家认为死是一个人的终点,人生的结束,人死之后,再也不会有人在乎他了,纵使死者在世时如何的权贵威吓,此时只剩骸骨一具,不再对任何人有所利益和威胁,故而草率办理其后事,甚至于是自己的亲人亦如此,不但对死者不敌,亦无饮水思源之心。此外,死者在世上得不到的尊重,至少死的时候也要受到重视,这才是对人完全的尊重。此乃儒家「慎终」观念的由来。

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永远的结束,反而是永远的开始,基督徒并不是不「慎终」,反倒是比一般世人更「慎终」,只是对「慎终」的定义与解释不同。一般世人的「慎终」是谨慎办理丧事,而基督徒的「慎终」则是战战兢兢作成得救的功夫,同样的是谨慎的态度,不同的是对「终」的看法。

世人对「终」的看法是永远的结束,基督徒对「终」的看法是死后的审判,并且关系到是永远快乐或是永远痛苦。甚么人将来离世之后能永远快乐?甚么人将来离世之后又会永远痛苦?难道这么严重的问题不值得我们「慎」重吗?

经上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十六16),故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功夫。」(腓二12)

二、基督徒的「追远」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无非是要人们追怀祖先们的德泽,感念祖先们辛劳的开拓,不忘根本,进而效法先人行懿,造福后代子孙。但是这种原本立意良好的观念,却被后世子孙「功利主义」及「面子问题」给曲解取代了。祖先的节约俭朴、乐善好施、美好德性全然不知,只知祭祀场面要盛大、宗祠要盖的雄伟才有面子,甚至还要祖先保佑其投机得财得利而大作法会,殊不知若是祖先有知,定会大骂其败家子。

基督徒「追远」,着重在对祖先的感恩,并推至最远的祖先,人类的源头,人类的造物主─独一真神。圣经记载,神在向以色列人表示自己身分时,都提到自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是以色列人列祖的神。足见基督徒的拜真神,才是真正的「追远」。另外在敬拜的过程中,是以心灵与诚实来敬拜,是实实在在,并立志遵行神的道理,能荣神益人。

结语

李总统登辉先生曾大力提倡「心灵改革」,个人认为心灵改革应着重于根本而非表面,不是花大笔钱去国外请一些大师来弘法演讲,而是真正落实到百姓的正确信仰之端正,否则前一阵子的宗教扫黑,岂不白忙一场,徒劳无功呢?唯有拜真神才能使人真正得救,此乃「慎终」;亦唯有拜真神才能使人真正拜到人类祖先的源头,此乃「追远」,「慎终追远」,才能使民归于仁厚,使社会风气得以匡正,国得以安泰,实乃万民之幸。

(13)
上一篇 2021年6月20日
下一篇 2021年6月2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