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路15:12,21
浪子离家前与离家后悔过回家时,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认识,明显有很大不同。离家前,他认为自己是父亲的儿子,父家的财产有他“应得”的一份(15:12);回家时,认识到自己已经“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15:21),自然更“不配”去拥有父家的一切。浪子能有如此的认识,是他智慧长进、人性成熟的表现。当今的基督徒当中,同样也存在着这两种认识的人。不同的认识,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生活与信仰的表现。
一、从生活上看“应得”与“不配”
1.应得
这种信徒与世俗人一样,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为了尽情享受自己辛苦赚取来的物质生活,正如所罗门所说的:“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传2:10)。所罗门和王室众兄弟之间经过了一场辛苦艰难的角逐后,方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荣登宝座的他,拥有了世上最好的美物和佳人。此时,他认为该好好享受享受,才不枉来世一遭,故而极尽一切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一种生活。
路加福音十六章里的那位财主,热衷“人生在世,吃喝玩乐”的享受。他“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享受“天天奢华宴乐”,醉生梦死。路加福音十二章里,耶稣为我们讲了另一位财主的事,这位财主“田产丰富”。他准备把原来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好收藏他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
这些人在生活上抱有“应得”的心态,故尽情挥霍,尽兴宴乐,最后的结局如何?所罗门弄得国家分裂,百姓遭殃,自己受祸;两位财主的结局一位在阴间痛苦不堪,一位被神警告将取去他的灵魂。
2.不配
神赐恩给雅各,他感到不配(创32:9-10)。神赐恩给大卫,他感到不配(撒下7:18-20)。主耶稣要到百夫长家去医治他的仆人,百夫长感到不配(路7:1-10)。
我们当记住主耶稣的教导:“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神的国在天上而非在地上,故而我们“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唯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一2:15-17)。
二、从信仰上看“应得”与“不配”
1.应得
有些信徒或传道人,认为自己做主门徒,殷勤事奉主,今世应该得到主的赐福在生活和信仰的方方面面,均应获得恩典。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经历苦痛,就改弦易辙离弃主而去事奉玛门或撒但了。
彼得对主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太19:27)。得什么呢?彼得的意思显然并非指将来要得的永生赏赐,而是指耶稣做以色列王时他将得到什么官职与福禄。约翰、雅各兄弟俩到主前求王国的左右位置(可10:35-37),同样也暴露了这种世俗的名利思想。他们不想为主作出什么,奉献多少,只是想从主那里获取什么,得到多少。故而,那七十位能驱逐污鬼、略行异能的门徒,才显得那么自满得意(路10:17)。
为主辛劳、努力事奉是每一位神的儿女当尽的本份(路17:10),而门徒们却为此论起资、摆起辈来争论谁为大(路9:46)。也有些信徒象那位法利赛人一样将为主作工作为蒙恩受荣的条件,故而常在神前人前自夸自赞(路18:9-12)。
2.不配
主耶稣说:“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路17:10)。
保罗为主尽忠竭诚,鞠躬尽瘁,却不但没有摆功邀赏,反说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逼迫神的教会,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15:9-10)。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份“不配”的意识更浓了:“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3:8)。晚年他甚至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前1:15)。
如果我们贪爱世界,就不配进神的国(路9:62)。
如果我们不能舍己,就不配作主的门徒(路太10:37)。
如果我们弃绝真道,就不配享受永生(徒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