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道德
1.保护土壤的肥力:安息年和禧年(利二十五1-22)是一种轮耕的制度
2.爱护野生的生物:不可连母鸟带雏鸟一起抓去(申二十二6-7)
3.珍惜林木:不可滥伐树木(申二十19-20;利十九23-25)
4.不可进食受污染的生物:(利十一9-12;申十四9-10)教训我们不可以吃水中「无翅无鳞」的,意指不可吃那些贝类的生物
二、绿色运动
1.绿色运动应以神对宇宙万物的主权为依归
在生态体系之内,神操有莫大的主权,而祂乃是按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程度而降下福气和灾祸(申二十八37-46,三十二7-25)
2.绿色运动不能脱离人生活的实际需要
神教训以色列人保护林木(申二十19﹑20,二十三24﹑25)﹑爱护野生生物(申二十二6﹑7)﹑保持土壤肥力(利二十五1-7)等,不外乎是照顾以色列民免于匮乏和生态灭绝之祸。
三、生态道德价值
1.约书亚的生态道德观
约书亚对生态系统的观念与摩西相似,都认为大地是神所厚赐。摩西不断强调「你若听从…」(申三十9﹑10);约书亚说:「这律法书(当然是包括了摩西所订定的生态律例!)不可离开你的口,…」(书一8),诚然,约书亚认定「我赐给你们地土,…」(书二十四13)。
2.膜拜偶像的生态意义
膜拜偶像固然可以反映以色列人追求属世享乐的心态,而受膜拜的偶像类别也可以反映以色列人对生态系统的管理概况。在旷野的时候,以色列人以膜拜金铸的牛犊为主,这反映了以色列人当时以色列人是以游牧为经济的主要动力;在迦南的时候,以色列人转而膜拜巴力﹑亚舍拉和亚斯他录,这些都是农业的偶像,「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撒上十五22)
四、重拾破落的大地
1.感怀大地的古今对比
以色列人被掳流亡外国,过的是物质丰足﹑然而精神破碎的「灵欲分裂生活」。照理不必寄望重归故土,然而,以色列人渴想重建耶路撒冷城,本着的不外是那一份故国情怀,还有那一份对迦南「应许之地」的寻根思想。
2.赎罪日和住棚节的生态意义
以斯拉和尼希米当然也明白:重修耶路撒冷不单是一项土木工程,它其实是一项艰巨的心灵重建计划。「见过旧殿的老年人,…」(拉三12﹑13);「以色民聚集禁食,…」(尼九1﹑2);然而,重拾故土,「不是倚靠势力,…」(亚四6)。
「住棚节」原意是庆祝大地的丰富收成,因此,尼希米吩咐众民「上山将橄榄树﹑…」(尼八13-18)。如今重归故土,以色列人除了大力推动灵性复兴运动外,毋忘把大地的丰沃献在祭坛,这象征了他们要与大地重修友好关系。难怪以色列人在住棚节大大喜乐,因为自从「嫩的儿子约书亚的时候,直到这日,以色列人没有这样行!」(尼八17),他们与大地割裂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
七月二十四日是「赎罪日」,以色列民除了立约重新遵守列祖所留传的诫命外(尼九32-38),还订下向神奉献的章则:「每年将我们地上初熟的土产﹑…」(尼十35-37)
五、对生态重建的期待
(一)末世景像
旧约对末世的征兆的描述离不开宗教的堕落﹑道德的沦丧﹑社会的阴暗和罪恶,以及生态系统的反常活动等,有关生态上的景像有:
1.大城市荒凉一片(赛十三9﹑10,十四3-32,二十七1-12)
2.河流干涸或泛滥(赛十三19-22,十四31,十九5-10,四十二15)
3.农业歉收和大地饥荒(赛十五6-8,十六9-10)
4.瘟疫和疾病蔓行(结五11-13,结六11﹑12,七14-16)
5.林木受到毁坏(耶四十六23;结二十45-47)
(二)神的子民任重道远
了解生态紊乱的肇因,及造物主对人类的惩处,在认识今日的环保局势上固然十分重要,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环保应从实际的行动,好去改变现实世界的困扰,究竟先知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面对今日的环保潮流呢?
1.为世局担忧哀哭。耶利米先知看到世局的迷离失丧,禁不住为神的子民哀哭祷告(耶十五17﹑18;哀三19-25)
2.不作绿运的逃兵,不与物欲的世界妥协。神对世上的一草一木均有所关爱(拿四10﹑11),何况尼尼微城(喻世界)的众多人口和牲畜呢?
3.重建可以持续的道德伦理。圣经上的道德伦理核心,概括而言,就是指「神与人类的和好」。这种和好不单包括了「人与自然界和好」,更进一步,是指「人与那创造自然界的神和好」,而且不单是从个人的修练或追求可以达致,还需藉着神的启示和救赎才可以得到完全。新的生态道德核心,不单是指「尊重自然」和「联合自然」,更包括了对人心的改革,即要追求那绝对的公义﹑圣洁﹑仁爱﹑和平,亦即「永续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