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谚是先人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因接近生活,通俗易懂,兼具趣味性与押韵,故易记,流传甚广,生活行为受其影响甚深;但因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甚多不符合圣经上的教训,基督徒如不慎思明辨,人云亦云,甚或依俗谚而行,便有违主训,无法荣耀神。谨以「爱心」为例说明,期望同灵参考,勿蹈错误而不自觉。
待人本于爱心,应可由消极的饶恕人(太十八21-35)与积极的以恩慈待人实现之(林前十三4-8)。
中国人特重伦理道德,自古即然,但都仅限于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不及于社会上其他人(第六伦或公德心),表现于俗谚上即非常明显,值得留意。
一、消极的饶恕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1.夫妻:「床头扑,床尾和」(或床头冤家,床尾和),「无冤无家,不成夫妻」,「翁生某旦,瞑日(或食饱)相看」(相看两不厌)。
2.父子:「父子无隔宿之仇」,「虎毒不食子」。
3.兄弟:常因争产业,较难和睦相处(箴十五17),亦较难彼此饶恕。如「在生无人认,死后归大阵」,「分不平,打到二九暝」,「亲兄弟,明算帐」。
4.不合经训:如「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应「以德报怨」,「爱仇敌」(参看罗十二17-20;太五38-46)。
二、积极的恩慈待人
1.中国人除对亲人外,对其他人皆不具恩慈之心,且对老弱残疾者往往有讥笑之意,值得鉴戒,如下列歇后语: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矮人爬墙─欠梯」(与挨揍谐音)
「矮人厚恨」「龙交龙,凤交凤,隐龟(驼背)交栋憨(傻子)」
「隐龟跌落水─弯泅(与冤仇谐音)」称「不识字者为青盲牛」
「八十岁老太太打哈欠─望无涯(牙)」「秃子跟着月亮走─借光」
「秃子撑伞─无法(发)无天」「两个哑巴亲嘴─好得没话说」
「两个哑巴睡一床─没有话讲」「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瞎子吃西瓜─不分红白」「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
「瞎子逛大街─目中无人」「瞎子背瞎子─忙(盲)上加忙」
2.基督徒应对遭逢丧事的丧家,默祷以表哀思,不宜以看热闹心态,指指点点。
3.对老弱残疾者给予扶助,不宜袖手旁观,或加讪笑。
4.中国人自私,少有恩慈之心,如「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不会主动关心别人。
结语
1.辨明真道,躲避似是而非的学问(提前六20)。
2.谨慎言语,勿随意出口,伤害别人(雅三2);应出于爱心谈造就人的好话(弗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