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教会世俗化的反省-黄灵新

引言

1.威尔生(Bryan wilson)(1969)说:「当超自然宗教,其思想、行动及制度逐渐失去社会重要性的过程;原本奠基于超物质世界及对来生认定的宗教支配,慢慢转为科技支配,世俗化即开始。」亦即教会群体的主要关怀,从对神、对信仰的来生盼望(来十一1-3,一10-12),转变成种种疑问,移至今世的欲求(加六6-8)。

2.西方国家(17世纪后)世俗化的原因:德国是源自于意识形态(形而上学,如黑格尔的宇宙乐观主义,海德格的宇宙悲观主义);法国则源自于对社会的反动(反动教权,极力使政治、社会、教会生活脱离罗马天主教的影响力);美国则源自于个人成就的专注(参与教会在社会和道德上的意义,远超过宗教上的意义)。

、世俗化的原因

(一)背景因素

1.吸引:教会以外(科学),其他吸引人的「人观」(把神摒弃在自己的世界之外)所造成的冲击。

2.反动:教会的失败与不足所造成的冲击。

3.分散:现实物质主义所造成的冲击。

(二)物质主义的冲击

物质主义的压力,促使软弱的人否定了敬拜神和属灵生活的重要性,因而产生神学的困惑(基督是否为真的救主)。他们认为在神的恩典中,拥有的美好生活,就是享受科技所带来的无穷快乐,不管我们爱不爱神,神都可以接纳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起因于对信仰的认知与真实的生活距离太遥远。另外一方面是制造业者的产品日异更新,引诱人购买;媒体八卦新闻不断播放,使人心灵不得安宁,争吵声音及其他等,淹没了微弱的福音传扬。

、世俗化的现况

1.偏离教会

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人渐渐离开教会(工业化生活),甚至归咎于附近没有教会;或者自义,对教会不满,不愿来教会(启二4-7,三14-16)。

2.偏离基督教的知识

人们逐渐对基督教的知识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圣经的相关知识与属灵意含(腓一9-10)。

3.偏离对基督教的委身

西方原有国家社会的动力(基督教),逐渐转变为世俗化风气,在基督教的社会定义为「一个群体」,对基督徒来说,整体意义优于个人意义(参看保罗的思想:腓二1-3)

4.世俗化的问题缺乏明确的方向

a.是多元的,对个人信仰不强制要求。

b.是包容的,未证实之前(没人愿去证实),都假设是无辜的。

c.是藉分析和收集理解问题,不建立正确的人生愿望。

、道德价值偏离基督教信仰

A.M.Ramsey(1974)说:「西方世界没有忠于自己的基督教遗产,所重视的往往是物质主义,人生享乐与奢华;失去简仆生活的美德,道德败坏,远离基督的公义,并洋洋自得,无视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仍过着可怕的贫穷和饥荒。在这种光景中,神的审判临到我们,会令人意外吗?」。

思考,当人遗忘了「自己是按着神的形像」被造的事件以后(创一26-28),人类的尊严就不复存在了;基督徒的包容原本是建立在「彼此身上的神的形像」的尊重上,但由于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偏离信仰后,即全然败坏(纵容)(参看耶二十二13-23,二十五8-10)。

、世俗化的评估

(一)世俗化导致真正属灵的损失

个人或团体若因崇尚世俗化而离弃信仰、离弃主,其结果是属灵的死(来六4-8,十26-31;耶二20-22)。

(二)教会现象的再思考

1.告别式的证道(参看伯十四3、7-10),结婚典礼的证道(参看太十九5-7)逐渐流为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于外在现象的形式上。

2.生日的庆生,忽略了年岁的意义(参看诗九十12),只是追求形式的许愿、年华的容貌和大家的祝福。

3.重要会议忽略了议事质量和委身的重任,各自表述,有如社会重视宴会的排场。

4.争论谁为大,在小群中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凭己意解释圣经,解释神的旨意,随意带领他人(可九35-37,十42-45;参看罗二19)。

结语

世俗化的结果,唤起基督徒的觉醒,须起而行。

1.成为世上的光与盐(太五13-16)。尽力使社会「基督化」,传承神创造的委任(创一28)。

2.反省:何以喜欢拥抱世俗呢?是心中不足、是不满、是欲望、是虚荣、是自大或自义吗?让我再度反思:神的形像所给予人类的尊严,是不容人随便践踏的(参看西二21-23)。

3.为脱离世俗应努力传扬福音,不随意以旧约典故诠释己意。这福音就是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救主,福音是真实而具体,虽然眼不能见,但透过祂的死、复活、救赎、赐圣灵,让我们重生而得到神的形像(太十一28-30;约壹一1-10)。

(16)
上一篇 2021年10月28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28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