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处在急遽变化的时代,由于父母对儿女注视的焦点与往昔不同;教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日渐不足;及宗教教育教员缺乏应变能力,以致宗教教育日渐松动。
一、传统宗教教育重视经典忽略处境
1.经典与处境
「经典」是神的话,是真理,它也是抽象的;有时很难应用于今日的生活,所以保罗很重视经典与处境的配合,「处境」是人与人及与环境的对话,它有时会改变你、塑造你或影响你。基督徒不仅要了解真理,更需要有能力,与人及与环境对话。从主与撒玛利亚妇人在井边谈道为例(约四5—42),可看出那是一场处境与真理的对话,原本缺乏交集,但神的灵终于让撒玛利亚妇人了解救恩,并带领多人来信主。保罗也常以自身的处境和软弱,来勉励信徒或与信徒分享(林前六3—4、11—12)。
2.面对多元思想之冲击,宗教教育应重视处境问题
宗教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非单面思考,今日教会无法只重视经典而忽略处境,必须从处境中去体验与学习,才能领悟真理的奥祕。青少年处在多元思想冲击下,缺乏对环境应变的能力,以致价值观混淆。如今不是单从讲圣经故事及背诵圣句就可以引导孩子了,因为,这些孩子内心中充满困惑,谁来解惑呢?是当前宗教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省思耶稣基督的言论与行动
1.省思为盐为光的处境意含(太五13—15)
为盐为光是在处境社会中表达,而不是在教会中关起门来评比。
2.先给人“爱”,再引导救恩(太九35—37)
耶稣对处境困苦流离者先施以怜悯,由这些受恩者内心反省而归入基督,祂也以此教导我(箴十九17)。
三、圣经的指导原则
1.管教(箴二十二6,十三24,十九18,二十二15,二十九15、17)
往昔教育学生,老师有一套道德准绳(有时施以体罚),如今这套准绳被视为落伍的象征。过去家长拜托老师多多管教孩子,如今是老师打了孩子会被告到法院,问题是在不要体罚与尊重孩子的自由下,又期望这些孩子能跟往昔一样,具有高度的道德标准。家长只希望满足孩子的需求,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教会,因此给予孩子吃最好的,穿名牌、进最好的学校、染头发,别人有什么,就要给予什么(事实上,你给的愈多,他逃的愈快,物质上应给予孩子有匮乏感),结果导致孩子内含失落了,只存留外表的光鲜亮丽与物质主义的思考模式,对人间的爱、怜悯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则漠不关心;例如:(1)飙车族任意伤害人;(2)摇头族任意伤害自己。所以圣经指示我们,应给予孩子有适当的管教。
2.引导、保守与谈论(箴六22)
前段谈到管教,大都指外部行为的纠正与干涉,所以自由主义者说,这是违反人权的自主性。事实上<箴言六22>已经说的很清楚,今日作父母或作教师(牧师)者,必须有能力引导孩子的行为;保守孩子的安全;及与孩子对话,谈论主的爱与怜悯,充份了解孩子的心境与苦闷;如此才有能力对孩子解惑,反之,只能作知识性的教导,这种纯知识性的教导,至终其宗教教育是失败的。切记:人在交托主时,不要忘了本身的责任。
结语
两代之间或教员与学生间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作父母(教员)均不愿承认,但这些问题都来自双方意义差距,深知两代之间的和谐快乐是父母努力经营的,痛苦也是父母自己造成的(给予孩子太多压力)。总之,我们今日给予孩子过度重视物质,缺乏教育孩子认识、尊重、体验及接纳生命等,以致孩子们对人缺乏怜悯与爱;所以今日教会宗教教育应重视属灵的生命教育。惟有重视生命教育,才能培育孩子爱惜生命,且不怕挫折,对人类有爱心与怜悯,也才能体验主的爱与珍惜自己(参看腓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