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主耶稣基督圣名作见证:
「请问我可以报名受洗吗?」探视月子中心的新手妈妈小瑜(已受圣灵,但未受洗)手抱新生儿,一则喜,边谈得子喜悦;一则忧,想起分娩时的惊惧,尤其面临「生死瞬间」,脑海唯有浮起:「主啊!救我!赐我力量,请让我见到孩子……」,随即昏厥。历经万分急迫的险境,彷彿戏剧一般,乍然出现在初为人母的小瑜身上。她边啜泣、边分享走过「死亡」的惊恐,「感谢主!」不再只是口头禅,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体验。
小瑜硕士班时就随同班同学来参加大专团契,虽与原生家庭信仰不同,但学生的单纯,加上契友的招呼,让她从陌生到熟悉,固定每周四晚上到教会参加团契聚会。其中有爱餐、查经、诗歌,都是很「基督教化」的新体验,对一个传统信仰的知识分子而言,从观察、接触、活动课程,加上参加实务的「爱心医疗义诊」活动,更可说服自己,真耶稣教会的「喜信爱心义诊团」,对一个就读医药学系所的学生而言,是那么真切、务实,自己也喜欢参加。义诊团的同工们,都是运用自己的休假日,自费购买车票,在事先的「动员聚会里」熟练团队的执行工作概况(跑站),并非只是「量血压、抽个血」加「卫教」草草取代,而是极具规模的行动义诊团队。举凡柜台填写病历资料、量血压、分科诊疗;骨科外加复健或物理治疗;中医把脉加针灸、拔罐和筋骨舒缓;内科含超音波判读;牙科可以洗牙、补牙、拔牙;卫教、药局等候取药;传道人的心灵关怀科(说明用药与悟性祝福祷告)等等,让她深受感动,所有医疗服务都不需刷健保卡,完全免费。
教会的医师群、护理师们只要出团,都必须先在工作单位「报备支援」,取得许可公文后,方能顺利出团参加并执行全免费的义诊活动。有些团体藉义诊之名,还是要刷健保卡……,但真耶稣教会喜信爱心义诊团,连拿药都不需再「部分负担」。这么庞大的业务,若非大医院、学校,哪个团体具有如此活跃的行动力?
与新婚夫婿就是在教会认识,彼此分享聊天,互相关怀,交换意见、心得,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毕业后,各自有服务的医院,正式成为医疗人员,进一步论及婚嫁,终于在双方家长同意之下,完成终身大事。挺着肚子的小瑜是常见的「慕道友」,先生虽自小信主,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然也不会勉强小瑜受洗信主。即使已得圣灵多年,他仍觉得还是顺其自然,满足自己的意愿方为上策,所以也没有操急的催促,但福音同工长期的陪伴鼓励仍少不了;或许小瑜也受到先生的影响,不着急地缓着,如同健康的人凡事安步当车,慢条斯理。反正「年轻」是最好的本钱,生命阅历也不多,好似自己掌控的「游刃有余」。只能见她与先生相识、相恋、相亲、结婚、怀孕……,而多给予代祷及祝福,众皆乐观其成。
这突如其来的「受洗」询问非在规划之内,只是默契中多了关怀与陪同的约定。但听其言、观其行,必有大事相告,遂和执事们坐下聆听她独自在产台上的经历。她回忆:「生孩子,真的是拿命拚来的。」在自然产的过程中,听到护理师们大喊「妈妈加油!……看见Baby的头了……用力……深呼吸,集气,再一次…用力呀!」如此连续来回呼气、吐气、吸气……直到气力放尽,痛的感觉渐渐模糊(其实已经快停止呼吸),昏迷前脑海浮现主耶稣的十字架,她喊着:「主啊!救我,我要看见我的孩子,求祢救我……。」便昏过去了。约莫数秒钟,再度听见护理师喊着「出来了!出来了!」身心俱疲超越疼痛,昏昏睡去。「感谢主救我,救我的孩子……。」
这种生死关头,若非本人自述,谁知祕辛?又谁知与主基督在那「患难中的恳求」?所以小瑜说:「我要见证主在我身上的爱」,可爱的脸庞浮现自信、肯定,顺道建议小婴孩一同受洗归主。未等妈妈回答,爸爸说:「哦!没有哦,等他长大后自己做决定……」,旁边的我们,勉强挤出苦笑的脸。若非主拯救与恩典,产台上恐怕随时发生一尸两命的遗憾,决不只是惊悚的骇事而已。未等这番话说完,小瑜马上说:「没有啦!不是爸爸决定啦……感谢主,既然蒙主留下来,顺利活着,就该趁早接受洗礼;将来的事谁可预期?谁可明了……」。
是的!这是标准答案。婴孩受洗,父母当负起教养之责,灌输信仰的宗教教育。「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箴二二6)。求主带领孩子,从小进出教堂,接受属灵课程、聆听诗歌、朗诵圣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童年就在信仰的熏陶中远离恶事,习得主基督谦卑、顺服、牺牲之高贵品格,得主喜悦,也让父母明白主赐我们生命产业——「儿女」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小瑜胸有成竹地细问,教会何时举开灵恩会,何时可报名受洗?宝贝要与我一起受洗,同沐主恩。陪同的我们,心喜雀跃,体验主恩的人,不必再多言语,也诚然见着了那「在前的将在后,在后的将在前」的恩典,感谢主的大恩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