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于身边的人都吝于赞美有些不满,你问,是因为圣经上说人的称赞也试炼人吗?父母舍不得赞美,因为怕我们得了赞美不进步吗?朋友不赞美是因为怕我们因此得意忘形吗?老师不赞美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好吗?是不是因为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的道理许多人都懂,但是也许我们从小的教育与社会环境,让我们不太习惯赞美别人,总是要求着对方,父母对子女如此,师生之间如此,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加上教会中很多人都是希望对方更好,于是秉着良心说诚实话,却是不知道说诚实话也是有技巧的。
窗子开着,有凉风进来。他可能骂太太:“你难道不冷吗?为不么不关窗子?”他何不换句话说:“太太,我怕你会冷,把窗子关上吧。”
交一叠钱给朋友,你说“数一数,回头少了,可别怪我。”你说得没错,他却不好意思数了,你何不换个方法:“还是数数吧,因为我有时候会糊涂,搞不好,多给你了。”
所谓的“讲话中听”,并非为了“正中下怀”而刻意扭曲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切中要领地陈述客观的意见。最能把话说到心窝里的,总是最为别人设想,也总能退一步思考的人。沟通品质不受口才好坏影响;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体贴对方。有些人明明不够诚恳还故意把话说得很动听的人。但是,如果态度明明很诚恳,却老是说话得罪人,你觉得呢?
所以,我同意你的说法,如何把话说得合宜,让人觉得甘甜,实在是有必要的。赞美如果是事实,又能鼓励他人,为什么我们不说呢?
网路上有人传来这样的事:
1975年的某一天,日本松下幸之助与公司的同仁小川先生在大阪的一家餐厅招待客人,每个人都点了牛排。
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凑近小川低声的说,请他找来烹调牛排的主厨,他还特别声明:“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小川随即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小川心理已有准备,待会的场面可能很尴尬,也许牛排有些问题。
他找到主厨,把他带到桌旁,主厨来时很紧张,因为他知道召唤自己来的客人是松下幸之助。他紧张的问“是不是有甚么问题?”
“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牛排实在很好吃,”松下说。“但是因为我已八十岁,胃口已大不如前,我只能吃一半。我想和你谈谈,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送回厨房,心理会难过。”
如果你是那位主厨,听到松下先生如此说明,你会有甚么感受?备受尊重?被欣赏与鼓励?被贴心的了解与体贴?客人在旁听见松下先生如此说,又会有哪些感受?更佩服松下的人格?更喜欢与松下做生意?一个小小的动作,有着莫大的善意与关怀。
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人际互动的小节,播下体贴人意种子,在与人对话时,就能从嘴边开出莲花,美化这个世界。
【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箴言十五章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