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囝仔”这是闽南话,意思就是照顾小孩。例如,甲问:“妳在做什么?”乙答:“我在厝内骗囝仔。”
我常思考,为何照顾小孩要说是“骗囝仔”呢?所谓骗就是欺骗,再坦白说就是“欺骗小孩”。以前台湾社会,以为小孩子不懂事,说话好欺骗;当他哭闹的时候,没有耐心细查原因,为了迅速达到安抚的效果,就骗说:“你再哭,警察就要把你抓去关起来。”或是“你再哭,虎姑婆就会出来把你抓去吃掉。”刚开始,也许迅速达到效果,孩子不敢再哭闹了,但是却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孩子看到警察会怕,不敢自己独处(怕虎姑婆会来抓他);终有一天,发现大人是欺骗他,这种哄骗的方法就不再有效,他对大人就不再信任,当大人对他说实话时,他已不再相信。例如,平常骗惯了小孩,当你对他说:“糖果是垃圾食物,吃多了会蛀牙,对身体没有益处。”他的心里一定会这样反抗:“又在骗我了,我才不信,这么好吃,我一定要多吃。”甚至他也会模仿大人的欺骗,以后长大,进入社会,就这样过着尔虞我诈的生活。台湾社会之所以这么多欺骗的事,实在是跟小时候的教育有关,这种不好的“骗囝仔”观念,一定要纠正。
主耶稣说:“拜神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神。”(参:约翰福音四章24节);保罗说:“用爱心说诚实话”(参:以弗所书四章15节),对神、对人我们都要诚实,而诚实从小就要培养。我的孩子还小时,我和内人就要求自己不欺骗孩子,说话实实在在,所以我们不用“骗囝仔”这个名词,而用“ㄘㄨㄚˇ囝仔”,也就是带小孩的意思。有时候我的孩子受到同侪的影响,也会说:“爸爸骗人!”我会跟她们说:“爸爸以前有没有骗过妳们?没有啊!这件事妳们目前还不明白,以后就会知道,爸爸一定不会骗人,值得信任。”
记得老大两足岁又四个月,那时,内人要生产老二,就跟老大说:“妈妈要去医院生娃娃,几天以后才能回来,那时妳就是姊姊了,乖乖跟外婆在家里,听外婆的话。”虽然她以前没有离开内人一天以上,结果那次她竟然能连续三天安静地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因为我们以前从没有欺骗过她,她信任妈妈的话,期待妈妈抱娃娃回来。如果以前曾骗她说:“乖乖!妈妈出去马上回来。”结果出去很久才回来,她有了受骗的经验,她在等待妈妈生产的过程,将会心存恐惧,不能安静等待妈妈回来,所以,虽只是二岁多的小孩,已能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