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奶奶游莫斯科回来,送我们一组莫斯科娃娃。我将它们依照高矮排列,恰巧有五个。按着顺序告诉二姊:这是爸、妈、大姊、妳、我。她听完,将代表我的最小一个娃娃移至倒数第二位,她说:“妈妈现在应该是最矮的才对。”
忘了是哪一年的某天早晨,继姊姊之后,我的身高超越了妈,且随着光阴的流逝拉大了和她的高度距离。从以前的“仰望”到现在的“俯视”,成长的痕迹历历可见。不过,虽然高出妈一个头了,但在构不着高处的东西时,第一个直觉反应仍是请妈代拿;因为,在心目中,她始终站在守护我们的位子上,毅立不摇,彷佛依然比我高、比我壮。
从小,父母就一直在培养我们自动读经、祷告的习惯。生日可以省去任何庆祝活动,但家庭聚会查经,却不能停止;不问书读了多少,却一定问圣经读到哪儿?他们最大的希望不只是看到我们肉体上比他们高壮、知识上比他们卓越,而是能在信仰上跟随主的脚踪行,在真道上造就自己。
终究是该长大。学着对家负一分责任,分担家务锁事;且学习以“我能为你做什么?”,将感谢化为实际的行动;自以前的“接受”推及至现在的“回馈”,这是成长中更进一层的超越。
然而,在期待飞翔时,往往埋怨束缚太多;在自由蓝天中寻求独立时,又矛盾地发现自己仍然依赖。其实,跨过这段尴尬期后,有一天总得和父母分离,那时,肉体或知识的成长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必须在意的是属灵智慧的累积和信仰的传承。
成长是一篇动人的诗章。我们都已茁壮,细数来时路上的点滴,感恩无尽。当风筝愈飞愈高,当线愈拉愈长,两者间互换的心灵密码,永远在默默中,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