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德,要以节制来调节,稳定全德。我们在各种情绪的表现上,更需要以这节制来调节,使其合乎道理和场合、身分,并且不要注重或称赞表面化的爱,需要努力于含蓄的爱,合情合真理去爱同灵,而且做到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一、含蓄之美德
有一位教授在「情绪操纵法」的书上把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情绪表现方面,做一个比较,其内容大概如下:
美国人--太容易把情绪显露在脸上,而且喜欢表现得太露骨、容易激动、兴奋、热情、紧张。
英国人--表现好像比较迟钝,凡事能处之泰然、稳重。
英国人虽然看起来表情呆滞、眼睛没有美国人那样生动,但英国人比较稳重,对自己的一切言型和表现都有约束的力量。从医学与心理学上说,像这样稳重,才是心理健全而合乎理性的性格,比较不会因受大刺激或太兴奋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像这样,对情感、情绪有约束、节制的能力,可称为有含蓄之美德。
二、亲爱的情绪
美国人缺乏这含蓄之美德,高兴就高兴得像小孩子,把高兴的情绪表露无余。亲爱就拥抱、抚摸。容易把情感、精力沸腾到最高度,这样很容易过份消耗自己的情感、精神。从医学、心理学看,这种容易兴奋、容易受刺激,是心理上一个很大的缺点,很容易影响心理的健康。美国精神病患之多是超过欧美各国,从此可知不是没有原因的。曾有一对美国人夫妻到法院办理离婚手续时,仍口口声声称呼对方:「亲爱的……」。中国人比较注重这含蓄之美德,中国人的夫妻之间很少把「亲爱的……」或「我爱妳……」挂在嘴巴上,但离婚率比较低,可见中国人的夫妻感情比较好,只是表现得少。在别人面前,更不愿意表露太多。
中国人虽然不随便表露亲爱的情绪,但是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夫妻之间,或亲友之间,因为爱而互相宽忍、帮助、牺牲,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是多么深厚。由此可知含蓄而内在的爱,也比全表露在外的爱有能力,而且伟大。
有些人可能以为同灵来访问时,说:「哈利路亚!」声越大,越表示有爱心,或准备超过自己能力的菜来接待客人,就是有爱心。这些是属于表露的爱,容易缺乏出于理智的爱。假如为了让别人说我们有爱心,借钱来接待,事后叫苦或事后不还钱,或藉着客人来的机会,花很多教会的钱请客(超过预算),大家乐一下。这样做能蒙神悦纳吗?我们不要注重或称赞表面化的爱,需要努力于含蓄的爱,合情合真理去爱同灵,而且做到「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马太福音六章3节),这才是真正的爱心。
三、愤怒的情绪
亲爱的情绪之外,我们还要学习不良情绪之克制,这在含蓄之美德上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真信徒在外邦人中生活,在被激怒的时候,能不暴怒,才能为主发光。假如我们一生气就暴跳如雷、乱摔东西、咒骂或动手要打人。这种人是没有好好的灵修,把愤怒的情绪全表露出来,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不当做的事而犯罪。
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管教孩子控制生气的情绪,责备儿女:「不许再哭!」其实他们不是那么伤心或生气的,假如没人在旁边听他哭,他就没兴趣哭了,因为没人听见时,他哭也没用。
我们可以生气,有时候,需要生气,而且要把生气的情绪表现出来。例如管教儿女时,父母因儿女做错而生气,这对儿女是很有效的管教。有些父母知道儿女做错了,而且错得很严重,他们却不表是生气,只是哄他:「你乖不乖?」「不要再做错了,我的心肝。」老祭司以利就是这样管教他的两个儿子,因此真神责备他(撒母耳记上二章23-36节)。虽然有时候,需要发怒,但是有风度,要节制,不可狂怒,不可过份。
四、悲伤的情绪
悲伤的时候,把悲伤的情绪表现出来,这是应该的,但是痛哭,哭得死去活来,甚至拒食,这样做,不但对身心都无益,对那些以爱心来安慰他的人是不礼貌的。
五、兴奋的情绪
生气使人兴奋,高兴也会使人兴奋,常常因兴奋而大声叫喊,整夜兴奋而不睡。这种情绪若不加以节制,而且太过分了,很容易导致神经病和精神病。在这方面,我们也要表现含蓄的美德。例如升学考考上了第一志愿,心里兴奋得不得了。假如不加以控制,跑去报告所有的亲友们我们考上了第一志愿,表现很得意,但亲友们不一定能与你同乐,很可能引起他们的嫉妒或悲伤,甚至不高兴,也使人觉得我们缺乏含蓄。
有些女孩子喜欢跟要好的朋友长谈又嘻嘻哈哈大笑,或笑出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笑声,这些都是会令人难受,也是因为缺乏含蓄之美德。
保罗讨论圣经的佳果之特性,把「节制」留在最后,为的是教训我们,一切美德,要以节制来调节,稳定全德。我们在各种情绪的表现上,更需要以这节制来调节,使其合乎道理和场合、身分。若能在这方面努力,相信我们能很自然地、很美妙地表现我们含蓄之美德,成为人格高尚的基督徒,使人乐于跟我们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