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诗篇一二六篇5-6节)」农夫带着收成的指望去劳力、撒种,一直忍耐、盼望、等待那从地里所得的宝贵出产。我们如同农夫,在主里殷勤耕种,当我们要迎见神的时候,我们是空手去呢,还是禾捆满怀地去呢?
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
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传道书十一章4节)
自幼在纯朴的农村长大,生于斯,长于斯,农村的景况、村民的活动,乃至飞禽走兽、一草一木,都令我感动,也潜移默化了我的心性。我深深地喜爱徜徉于沁凉的朝露中,享受骀荡清爽的和风;当晨曦的红光染亮了晨的一切,如果您不吝惜您的双脚走出户外,您可以看到草木禾稻们亲切地在向您道早问好;朝曦和晨鸟,都带给大地一片无限的生机。如果您肯敞开心田,一抛尘虑,深深地吸进一口晨的新鲜,那么,在您的晨祷里,将会充满着对主无限的称颂与感激。
父亲是个农夫,他深烙在我脑海里的形象是一个汗流浃背的身躯。我未曾努力的去计算在他锄头下疏松的土壤里,到底掺拌有他多少的汗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根土」,这幕景像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映在我脑海;一掘一翻,一挖一填的「傻劲」,至今犹常浮现于我的书桌上。「好收成」是他最大的欣慰与满足。
田埂上有着我无数的足痕,有时候,我喜欢独自流连在与长天共一色的稻浪之中,望着迎风摇曳的稻穗,寻觅「谁知盘中飱,粒粒皆辛苦」的深远含义;或是放眼凝望纍纍下垂的金黄稻粒,去思索收与种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不可思议的神秘?「种」之后,何由而能逾越到「收」的佳境呢?
说真的,有时我实在忍不住要纳闷,烈日非不灼肤,霜露非不砭骨,但是为什么农夫会有此不稍懈怠的毅力去从事辛勤的耕耘?到底是什么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这许多问题一直盘错在我的下意识里。后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在餐桌上、在饭碗里、在课本上、在书包里。有了一串串的期待与盼望,使得未来的日子不再是虚浮飘缈,毫无指望;农夫们能踏实劳作,深耕易耨,不拘寒暑,胼手胝足,值得我们猛省!
生命本属一个虚空如幻的过程,它之所以能映射出光辉灿烂的生命力,孕育出代复一代的延续力,表现出蓬勃的生活面,这在在都是「盼望」充实了它;因此,生命的历程便可说是由盼望所堆砌而成的。荷锄的日子,使我感触到挥动锄头的是「盼望」的力量。同灵们,您是否有这股「盼望」呢?
播种是艰苦的,而收获却是无比的甘甜,日间的操作固足以使人形销骨毁,但是傍晚的凉风、夜间的梦寐却是无比的舒爽而香甜,我喜爱乡居的日子。
每当夕日的余晖透出云层,一幅「日入而息」的图画便渐渐的呈现出来;它描摹的精湛、构思的巧妙,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您还可从这幅画中听到清脆爽朗的口哨声、趣味盎然的谈笑声、荷锄戴笠的农夫三五成群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的画景,这一切都足以消弭一日来的疲惫于无形。
诗篇说得好:『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诗篇一百二十六篇5、6节)这「带禾捆回来」的期待,无疑的是他们迈开步履的原动力。
汉书上有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补网。临席羡智,不如退而读书。」「退而补网」是「种」,「退而读书」也是「种」,皆在为得鱼、得智、收获,奠基础。我们每位基督徒身处俗世生活日益骄奢淫逸的世代中,更当时时提醒自己──收之本在种,无论是在自己的行为方面、在教会圣工方面、或是行善助人方面、总都要殷勤多撒好种。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哥林多后书九章6节)『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8节)
每当我极端困阨心忧的时候,我常会走到田间的小路上,放眼遥望无垠的绿野,企求能在稼穑中找到主的话语,用来重振我沮丧的心;也常喜爱伫立在田埂上,一次再一次的思绎「收」与「种」之间的道理,期能使自己达于「心凝形释」的意境,一股股激自内心的思潮便油然而生了。
但愿我是一个诗人,能把真神造物之高妙,谱成一首隽永的诗歌,让人们永远传颂着。
但愿我是一个画家,能把这踏实无伪、薀意深远的乡村组体给细细的描绘出来。
但愿我是一只来去自如的飞燕,翩翩飞翔于山之巅、水之湄,期能随时提醒偷懒的人儿,当趁早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