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到底有多大我们不清楚,但是成功者不尽然都是天纵英才,有更多人是从平凡小人物奋斗出身。阿纯姑,从一位贫病交迫、孤独无助的妇人,到遇见基督后,默默为主发光、奉献的小人物,让人深深体验「没有自己,只有基督」的典范。深信我们的教会仍然是很单纯的,我们没有什么奢侈的欲望,在我们周遭的弟兄姊妹中,仍充满像阿纯姑这样的奉献者。
天光祈祷,暮色擣衣。
您泌泌的爱,是苦难的痕迹。
归入基督以前,她贫病交迫,无力谋生,受尽无情的丈夫及妯娌的百般刁难,孤独无助,暗中的饮泣成了她唯一的发泄──发泄她满心的无奈。
慈怜的救主便适时接纳她、安慰她、又带给她满足的喜乐和平安。于是她感恩而奉献自己,以教会为家,负起看管会堂的重责,默默然耕耘,不怨不尤。每月所得虽少得可怜──一、二仟元──奉献却从不后人。看她为了建堂交给我一叠沈甸甸的钱时,不觉愧然。
她未受过正式教育,识字不多,却孜孜于读经认字,诵读经文虽慢,却看得懂其中大意。我问她如何学得?她总是笑笑地说:「问人家的啦!」我心想:「受过高等教育者如我辈学子,能有多少人像她那样用功于主道上呢?」
祷告室中又传来她代祷的声音。为了教会衰残或疾苦同灵,她总是恒切代祷着。闻到她那出乎虔诚心灵的香气,便不禁跪下与她共祷:愿主垂怜我们的无知和软弱。惟有藉着爱心的代祷,真教会才能振弊起衰,而不是呼喊、忧伤、愤怒与批评。
她佝偻,羸弱,会堂却少见尘屑。每次安息日聚会后,总是积存大量纸屑弃物,这使她费了好多力气才能清除完毕。虽然人们不能体念打扫的辛苦,她却毫无怨言,也不找人帮忙。主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惟有大的才服事小的,灵性强的才能服事弱的、幼稚的。这点我想她很明白,只是我们明白么?
她爱主的心表现在忍耐酷好批评者的指责和微词上,也表现在忍受那无「亲」无子的凄凉中。但真爱是恒久忍耐,别人的批评和微词自有主来论断,无亲无子的凄凉主自会加倍的安慰和赏赐(马太福音十九章29节)。
她常要跟着我们出去访问,但她身子弱,怕禁不住颠簸,劝她别去,她还是要跟着。她常勉励我们这些身体还可以的人,多多访问远方的同灵或是慕道朋友:趁着还有今天!
对于每晚聚会人数的奇少,她总是哀痛溢于言表。安息日的一个下午,圣灵催迫她出来,涕泪交加地细诉着:「要殷勤来聚会,大家要发起热心,将会堂坐得满满的,不要贪爱世界,不要再令主的名受到污辱。不要使慕道朋友或软弱的同灵再次灰心失望了,我们的聚会情形太冷清了,我们要拨空来聚会才是呀。」她一面说一面哽咽着,同灵们个个面色沈重,头垂得低低的,似在羞赧忏悔。这令人扎心的肺腑之言,使人心疼的场面,久久让我难忘。那次的祷告,激烈而又长久,不再是稀稀松松,有气无力的。
现今的真教会里,像这样默默发光,默默奉献的「小人物」不知凡几?我们若能收起好高骛远的心,慢慢地观察、细细地体会、在个人的教会中,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奉献者,好学习他们:「没有自己,只有基督」的懿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