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上说:「亚伯拉罕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乃是指着他有美好的信,值得作我们世人的模范。亚伯拉罕的信并非空洞,也非知识上的信,乃是绝对的信靠,无条件的顺服,所以凡相信耶稣是救主的人们,不该止于心里相信,因信心要藉着行为表现出来,有行为的信心才是真实的。
圣经上说:「亚伯拉罕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罗马书四章17节)这并不是说,他是头一个被造的,是所有的人类的始祖;乃是指着他有美好的信,值得作我们世人的模范(参:罗马书四章11-12节)。
亚伯拉罕七十五岁的时候,真神召他离开故乡迦勒底,应许要赐迦南地给他的后裔(创世记十二章1-7节)。可是已经过了一个相当的日子,他的太太仍然没有生育。
有一天的夜间,神在异像中向他说话,领他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么?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创世记十五章1-5节)那时他还是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儿子;但是,「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世记十五章6节;罗马书四章3节)。
他如此深信,神的应许却仍未见果;可是他的信心总不动摇,如经上所记:「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心里不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真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罗马书四章18-22节)。
信实的真神果然于他无指望的时候,赐他一个儿子,那时候他已经一百岁了(创世记二十一章5节)。孩子以撒日渐长大,到了有力背柴的时候(参:创世记二十二章6节),神的话临到亚伯拉罕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世记二十二章2节)
这个命令在他的确是比杀死自身更难当的事,但是他却遵命行了。正在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的时候,神的使者从天上呼叫阻挡他,以撒才幸于免死(创世记二十二章12节)。他这一次将神所赐的独生子以撒献上,是出于绝对的信心,「以为真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希伯来书十一章17-19节)
不然,神要怎样成全:「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的应许呢(希伯来书十一章18节)?他这种以信为本的顺从与奉献,蒙神之悦纳,得称为义,如经上说:「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的儿子以撒献在坛上,岂不是因行为称义么?」(雅各书二章21节)又说「信心是与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各书二章22、23节)。
现在的基督徒们,都承认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也以为效法亚伯拉罕的信,就能够称义而得救(罗马书四章11节)。这样的见解是不错的,可是我们要记着:亚伯拉罕的信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知识上的信,乃是绝对的信靠,且以无条件的顺服来表明。
所以世人要成全,「因信称义」的恩典,不但要相信耶稣基督的救赎(罗马书三节21-26节),也要坚持信心到底,永不失信(希伯来书三章14节),不但如此,对主的命令。都要遵从(马太福音二十八章20节)。
例如:领受浸礼使罪得赦(马可福音十六章16节;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节;使徒行传二章38节),祈求圣灵为印记(使徒行传一章4-8节;以弗所书一章13、14节),遵守安息圣日(路加福音四章16节;以赛亚书五十六章2-5节),追求圣洁(希伯来书十二章14节;马太福音五章13-16节),实行相爱(约翰福音十三章34、35节;马太福音五章43-48节),为道牺牲等(马太福音十九章21节,十六章24、25节)。
不然,只说你有信心,谁能相信呢?经上记:「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各书二章17节)因此,凡是亚伯拉罕的真儿子,盼望承受存留在天上基业的人(彼得前书一章4节),要有坚定的信心,也当有因信而发出的行为。
古时以色列人相信摩西的领导出了埃及,这样的信可能带领他们进到迦南美地,但出了埃及并不是已经入了迦南美地。同样,相信救主耶稣,是得救的开始,但并不是「心里相信」就已经完全了得救的工夫(参:希伯来书三章16-18节,四章1节;腓立比书二章12章)。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应许,「神就以此为他的义」(创世记十五章6节)。
他在绝望的时候还是满心相信,「这就算为他的义」(罗马书四章22节)。可是后来若抗命不献以撒,能否成全他的义呢(雅各书二章21-23节)?这样看来,「称义」是藉着「信」,不是靠着行为(罗马书四章1-3节);但信心却要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各书二章22节)。
这并不是说:得救是依靠行为,乃是说:信心要藉着行为表现出来,有行为的信才是确实的信(参:雅各书二章24-26节)。所以凡信耶稣是救主的人们,不该止于心里相信,应进一步实行上面所记,主给我们许多关于得救的命令;证实他有亚伯拉罕的信(约翰福音八章39节),这样全备的信心才能使人得救,承受天国荣耀的产业(参:马太福音七章21节;彼得后书一章5-1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