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人将「狗」列为宠物。有专卖「狗」的用品店,有「狗」的旅馆,还有「狗」的医院。甚至当「狗」死亡,会为「狗」办丧礼,并将「狗」安葬在墓园中,将「狗」视为是家中的一分子。但毕竟「狗」不是人,因此在社会上的一般用语,对「狗」常带有讥讽的意味,如骂人是「狗」眼看人低、走「狗」、狼心「狗」肺等。
《圣经》中是否也有「狗」的记载?《圣经》对「狗」的描述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意涵?当耶稣对迦南妇人说:不可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是否涉及羞辱的问题?以下拟根据《圣经》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圣经》中狗的意涵
狗与狼为同一种动物,后来被人驯养成为宠物。养在家中的称为「家犬」,在野外没人养的称为「野狗」。
《圣经》中狗出现的次数很多,有时指真实的狗。例如神将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分别出来,以色列人有神的保守与眷顾,连狗也不敢向他们叫吠(出十一7)。又如夏琐受到神的惩罚,必成为野狗的住处,永远无人住在那里(耶四九33)。再如神吩咐以色列人要作圣洁的人。因此,田间被野兽撕裂牲畜的肉,可能会腐败,百姓不可吃,要丢给狗吃(出二二31)。此外,还有记载乞丐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飢,并且狗来舔他的疮(路十六21)。
《圣经》中狗大都是「野狗」。牠们常在城外出没,吃人抛弃的垃圾与死尸。因而《圣经》用狗作比喻,通常都是负面的意思,兹略述如下。
(1)狗是形容卑贱之物,尤其是死狗,更是没有价值。
例如非利士人全副军装要与以色列人争战,但大卫没有带武器,却要去与非利士人打仗,因而非利士人对大卫说:你拿杖到我这里来,我岂是狗呢?非利士人就指着自己的神咒诅大卫(撒上十七43)。又如大卫王恩待米非波设,他觉得不配,就对王说:仆人算甚么,不过如死狗一般,竟蒙王这样眷顾(撒下九8)。
(2)形容愚昧人行愚妄事,一错再错。
例如野狗常吃垃圾与死尸,所吐出的是肮脏东西。而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转过来吃牠所吐的(箴二六11)。因为这些愚昧人不知检讨,不会从错误中学习功课,所以就一错再错。
(3)狗比喻作不洁净或无法得救的恶人。
例如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七6)。「圣物」指分别为圣献于坛上的祭物,「珍珠」指贵重的妆饰品;而「狗」和「猪」均指反对真道、污秽不洁的人。这句话是谚语,原本是用来警告人,不要不合时宜,或是轻率地纠正别人。这里是教训我们在世人中间必须灵巧,不要随便将宝贵的真理传给顽冥不灵的恶人,免得被他们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们的攻击。
又如假师傅好像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他们原本是认识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但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这就好像俗语所说的:狗所吐的,牠转过来又吃;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彼后二22)。再如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启二二15)。这些人要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他们的结局是被扔在火湖里。
(4)狗比喻作信奉异教的男妓或敌人。
例如娼妓所得的钱,或娈童(原文是狗)所得的价,你不可带入耶和华──你神的殿还愿,因为这两样都是耶和华──你神所憎恶的(申二三18)。
又如大卫求神救他脱离仇敌,把他安置在高处,得脱那些起来攻击他的人。这些恶人晚上转回,叫号如狗,围城绕行(诗五九6)。再如,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经》预言说: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二二16-18)。
(5)住家成为野狗的住处,或尸体被狗吃掉,都是代表神的惩罚。
例如犹大人犯罪得罪神,祂必使耶路撒冷变为乱堆,为野狗的住处,也必使犹大的城邑变为荒场,无人居住(耶九11)。又如外邦的巴比伦受罚的时候,豺狼必在它宫中呼号;野狗必在它华美殿内吼叫,令人惊骇、嗤笑,并且无人居住(耶五一37;赛十三22)。再如亚哈与耶洗别使百姓拜偶像,神就咒诅他们说:狗在耶斯列的外郭必吃耶洗别的肉。凡属亚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鸟吃(王上二一23-24)。尸体被狗吃掉,无法安葬在坟墓里,这是极大的羞辱和惩罚。
二、不可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在《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中,都有记载耶稣对外邦妇女说:不可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其意义为何?兹说明如下。
(1)迦南妇人求耶稣医治女儿的病
耶稣不愿与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往来,就离开加利利的革尼撒勒,往北方外邦人居住的推罗、西顿的境内去。一般犹太人认为外邦人是不洁净的,为了避免沾染污秽,不愿与他们往来(徒十一1-3)。但耶稣却进入外邦人的家(可七24),而且与迦南的妇女见面,可见耶稣前往外邦人之地,是带有使命的,是要将救恩传给外邦人。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俯伏在耶稣脚前(可七25),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太十五22)。「俯伏在耶稣脚前」表示态度的诚恳。她称呼耶稣为「主」、「大卫的子孙」,表示对耶稣有深入的认识,知道耶稣是弥赛亚,也与不信的犹太人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十五12)。
(2)耶稣拒绝迦南妇人的祈求
面对迦南妇人的祈求,耶稣三次拒绝了。第一次是当妇人祈求耶稣时,祂却一言不答。第二次是后来门徒受不了,求耶稣「打发她走」(太十五23)。「打发」的希腊文意思,是满足她的心愿,也就是答应她的要求,好使她离开。但耶稣依然坚持立场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十五24)。第三次是当那妇人来拜祂,说:「主啊,帮助我。」祂却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太十五26)。迦南妇人不断的呼求,门徒也替她求情,耶稣不但不为所动,而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给「狗」吃。在这里,耶稣称外邦人为「狗」,是否有轻蔑的意涵?
在《新约圣经》中,狗可分为下列两类:(1)在野外的狗。「狗」希腊文的音译是kuon,因为野狗是吃垃圾的不洁净动物,被用来指礼仪上不洁净的人或是传异端的人(腓三2;启二二15)。(2)在家的守门狗或供玩赏的小狗。「狗」希腊文的音译是kunarion,牠是犹太人家庭中的一分子(太十五26)。所以当耶稣对迦南妇人说:不可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狗」是指小狗,是宠物,甚至是家中的成员。耶稣并非骂外邦人是「狗」,只是引用当时犹太人将自己视为「儿女」,将外邦人视为「野狗」的传统。耶稣说这话的目的是要考验迦南妇人的信心。而且耶稣将「野狗」改成「小狗」,更可显示耶稣没有藐视外邦人的意思。
在《马可福音》中记载,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可七27)。这里是谈到「救恩的先后次序」,代表主耶稣在此只是想说明救恩要「先」临到犹太人,然「后」才轮到外邦人(罗一16)。
(3)迦南妇人的祈求得到耶稣的应允
耶稣一连三次的拒绝,没有使迦南妇人知难而退;而且耶稣进一步称迦南妇人为「狗」,也没有让她离开。这些举动都是为了要考验迦南妇人的信心。
面对耶稣的考验,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太十五27)。妇人勇敢地宣称她是「家狗」,地位比是「儿女」的犹太人低,她不配坐在桌上吃饭。但她是属于主人的,也有权利吃主人儿女所不要的碎饼。因为犹太人弃绝救恩,恩典才临到外邦人,所以迦南妇人甘心站在「家狗」的地位,向主人求「碎渣儿」的恩典。
耶稣对妇人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可七29)。「这句话」就是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可七28)。「这句话」终于打动了耶稣,祂就称赞妇人说:你的信心是大的,并且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太十五28)。妇人的「信心」是坚决的:她「俯伏在祂脚前」(可七25)、「拜祂」(太十五25),称耶稣为「主」(太十五22、25)、「大卫的子孙」(太十五22),这与犹太人对耶稣的厌弃(可六3)、不信(太十五12),成了强烈的对比。
妇人坚决地认定主耶稣是她唯一的拯救,纵使受到屈辱被形容为「狗」也愿意忍受,最后她通过了耶稣刻意的考验。这种态度就是信心的表现,因此主称赞她的信心是大的,救恩就临到渴慕福音的外邦人。
(4)耶稣称外邦人为「小狗」的意涵
耶稣称迦南妇人为「狗」,一方面,是为了要考验迦南妇人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为了要说明蒙受恩典与种族身分无关,而与对耶稣的信心有关。
外邦人拜偶像,并且在道德上败坏,原本在神眼中是「不洁净」的。就如同一般犹太人将外邦人视为「野狗」,是「不洁净」的一样,所以犹太人不愿意与外邦人往来。如今,被轻视的外邦人因为「信心」而蒙受恩典,使病痛可以得着医治。相反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是「神的儿女」,他们用嘴唇尊敬神,心却远离祂;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神也是枉然(太十五8-9)。因为他们心里充满各种恶念(太十五19),在神的眼中,就如同「不洁净」的「狗」一样。
结语
《圣经》中的「狗」是「野狗」,是「不洁净」的动物,因而《圣经》常用「狗」来比喻恶人,或是拜偶像的外邦人。耶稣曾刻意到外邦的推罗、西顿,医治迦南妇人的女儿,但祂对妇人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是耶稣要考验迦南妇人的信心,使她可以蒙受神的恩典。
神愿意万人得救,不愿意一人沉沦。其实我们原本也是外邦人,如今蒙恩成为神的子民,就当恐惧战兢做成得救的工夫,使我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我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们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们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腓二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