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神听见童子的声音-游朝明

引言

又一个夏甲的旷野,

又一次天使的显现。

所不同的是,

上一次是逃走,

这一次是被逐;

逃走要回家,被逐要自强。

一、戏笑驱逐

以撒的出生,让撒拉充满喜笑。很不幸,她看见以实玛利戏笑以撒,她的喜笑变了样。

那个较年长的孩子作了什么,我们不大清楚,很可能是嘲笑以撒这个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因此他便犯了“藐视”亚伯拉罕和他继承人的罪。

“戏笑”原文另有“取笑”或“讥笑”之含意。

这个戏笑,不是兄弟间玩耍的笑,而是蔑视的笑。保罗对此的解释是:“当时那按着属血气生的,逼迫了那按着属灵生的,现在也是这样”(加四29)。这个戏笑包含着“逼迫”和歧视、嘲弄的恶意。

“有其母就有其子”,以实玛利的戏笑可能与其母亲夏甲的教育有关。夏甲曾经因为小看主母而受苦待,并从主母手下出逃(创十六4-6)。

所以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督徒要重视引导子女归主;也要教导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灵、规范的行为习惯等,不要把上一代的不愉快带到下一代的负担中。

当然,这个戏笑可能跟以实玛利的性情有关。

“他为人必象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创十六12)。

以实玛利应该是为人粗野、性情顽劣、喜欢争斗、攻击性强。当然,其结果是“人的手也要攻打他”(创十六12),所以撒拉要求亚伯拉罕把他们母子赶出去。

如大卫所言:“他们为我的脚设下网罗,压制我的心。他们在我面前挖了坑,自己反掉在其中”(诗五七6)。

神也不喜欢以实玛利这样的性情,“神讥诮那好讥诮的人”(箴三34);“藐视邻舍是有罪的”(箴十四21),更何况藐视自己的骨肉兄弟呢?即使是仇敌跌倒,也不能幸灾乐祸,恐怕神看见就不喜悦,将怒气从仇敌身上转过来(箴廿四17-18)。

因着以实玛利嘲弄的恶意,撒拉要求亚伯拉罕:“把这使女和她的儿子赶出去!因为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创10)。

这种话是带着权能、命令性,并非要再商量。

有人以为这是妇女常因嫉妒和歧视而产生的忿怒,但在这里却摸到了神的心意,所以神才吩咐亚伯拉罕要听从撒拉的话,把夏甲和以实玛利赶出去。

二、忧愁听从

“忧愁”。因为撒拉的要求可能违反了当时的法律或社会的规矩,最主要的是亚伯拉罕身为父亲的本性,也令他挂心儿子被逐后的遭遇,自然为儿子感到忧愁(11)。

“听从”。这是神亲自的介入干预,吩咐亚伯拉罕要听从撒拉的这个要求,因为这样的结果更靠近神的应许(创十七15、16、19)。

当然,神也照顾他的父子亲情,叫他不用为儿子忧心;所以赐下应许:“我也必使他的后裔成立一国”(13)。

这样,亚伯拉罕足以得到安慰,也应该可以放心了。

有时候,教会面临着不规范的人或事,因着人情世故的牵绊,该不该处理?要怎么处理?常使我们甚觉“忧愁”。

有时,我们凭着“伟大的爱心”宽容着,忍耐等候着,希望能收到悔改的果子,看到更新后的他(她)。殊不知人性的顽梗和人心的恶劣,往往给教会带来更多的伤害。

“剪不断理还乱”,当我们的“爱心”与神的“公义”或教会长远的利益碰撞时,我们是“忧愁”还是“听从”?

撒母耳知道神后悔立扫罗作王,所以他为扫罗悲伤;但他直到死日,再没有见扫罗(撒上十五35)。

这是一种态度,“悲伤”是人的情感,“再没有见”是与神站在统一战线。

耶稣也有这样的教导,当教会弟兄有不规范的作为时,要从个人到教会,一直递进的劝戒,但若无效,就可以看他象外邦人一样(太十八15-18)。

而不是凭之任之,掖之捂之,最后发酵叛逆而造成教会无尽的麻烦,那就真要“忧愁”了。

以实玛利较年长,在兄弟的互动中占有优势,但却是暂时的,因为不在神的旨意里面,所以他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以撒虽然遭遇暂时的不愉快,但终有神和神的应许作后盾。眼前的优越并不代表永远的福乐,惟有被神认定,才是进入永恒的途径。

所以“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雅一3、12)。

三、旷野迷路眼睛明亮

夏甲在别是巴的旷野走迷了路。因为迷路,没有了前行的方向,没有了生活的依靠,也没有了未来的盼望。所以坐在树下,与儿子相对而哭。

有时,因为环境的困难,信心的软弱,常会使我们眼睛迷糊,生活在无指望之中。

也有人在世俗的旷野中迷失了自己,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对未来更没有盼望。所以生活中充满眼泪、悲凉。

以色列人,出埃及走旷野路,没有迷路,但却迷失了自己。因为对神应许的小信、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抵挡罪恶引诱的不力,以及对埃及的眷念(徒七39)等许多的原因,导致他们倒毙旷野,回不了家,这都成为我们的鉴戒(林前十5-11)。

然而,神是听人祷告、看顾人的神,祂使夏甲眼睛明亮,看见一口水井,不但眼前的困境得以解决,也看到了未来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藉此体验、认识到神恩惠的带领。

主耶稣的慈爱、怜悯、帮助,必会让我们眼睛明亮、从心得力。

就如以马忤斯的两个主的门徒,因为信得迟钝,眼睛迷糊,脸带愁容。但主的同行、主教导的话语、对主恩经历的回顾,使他们心里火热、眼睛明亮(路廿四13-35)。

我们要保护眼睛,让我们的眼睛明亮。更要求主开我们的心眼,让我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一9)。

而不象耶稣时代的那些法利赛人等,他们肉眼明亮,心眼却瞎了(约九39-41),耶稣屡次的教训、神迹,都没有让他们心被震撼,重新来认识耶稣,反而因私利、成见、无知等原因,最终把耶稣钉死了。也不象老底嘉教会,在物欲的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启三17)。

四、一皮袋水一口水井

一皮袋水,人给的;一口水井,神供应的。

人有心,但有限;惟神的供应,源源不断。

施比受更为有福;施受之间有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施者当明白人的有限,人的帮助有限;要把人带到神的面前,建立他的信心,让他懂得靠神,懂得去找寻神为他预备的那口井。

受者也当明白,“投靠耶和华,强似依赖人;投靠耶和华,强似依赖王子”(诗一一八8-9)。

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解燃眉之急、一时之需,但不能成为长远的依靠,更不能成为生活的习惯;若习惯依赖于人的供应,一定会遭遇到夏甲的困境一一“皮袋的水用尽了”。

惟有仰望神的怜爱与带领,去找寻神所预备的那口活水井,必定会体认到“从祂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约一16)的奇妙。

“神听见童子的声音”,说明以实玛利开始祷告,大概是后悔他的行为使他们被赶逐。

神听了他的祷告,一位天使呼叫夏甲,向她重申那些应许,并向她指示一口井,于是他们便获救。

再一次,以实玛利名字的意思(“神听见”)显明出来,而神也愿意垂听愚昧人的祷告,即使他们的愚昧使自己身陷窘境,当他们悔改归向神,神便拯救他们。

五、不忍见死成为大国

旷野迷路,对前途的绝望,夏甲与儿子相对而哭,说:“我不忍见孩子死。”

但神向夏甲显现,赐她的儿子应许说:“我必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

神第一次向夏甲显现时,曾应许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甚至不可胜数”(创十六10)。这时,神再次重申坚定了曾经的应许。

“不忍见死”,是人的情感,也是人的无奈。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的无力和无奈,因肉体的软弱、能力的有限,以及对未来的无知等许多原因,人常有所不能行(参考:罗八3),所盼望的亦常不能得;

在世俗的轭下,常常是劳苦担重担,但在主里有安息、有平安,因为主耶稣已经胜了世界(太十一28;约十六33)。

而且在主里面,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一14),又有满足的喜乐,以及永远的福乐(约十五11;诗十六11)。

“成为大国”是神的应许,所以神要保佑童子使他渐长,而且有生存的能力,以及发展人口的能力。

结语

现今,这应许就实现在阿拉伯世界中,以实玛利的后商真的成为大国。神是信实的,也是有权能的,神有能力使祂的旨意和应许能以实现(赛五五11)。

以实玛利虽然是使女的儿子,不被神算为亚伯拉罕的后裔,所以称以撒是独生的(创廿二2)。但以实玛利也是亚伯拉罕所生的(创廿一13),所以神也愿意赐他应许。

世上那么多人不肯信主,但也得到了神的赐福。“因为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45)。

所以我们不要嫉妒世人,不要因为恶人亨通而困惑,甚至心怀不平(诗七十三篇)。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