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天,家里的木窗户腐烂了,要拆了,抹上水泥修补。拆了窗户之后,父亲就忙着和水泥,我就帮助他打打下手,将水泥提到楼上,给他修补墙面。
父亲在涂窗户上面水泥时,水泥老是掉下来。父亲说,可能是水泥和的不够好,太稀了。所以我又下去重新和水泥。
和水泥真的很累很辛苦,而且也需要技巧的,否则会和的不够均匀,有的会太稀或者太干。我以前都没有和过水泥,虽然看过别人和水泥,但是轮到自己和的时候,发现不是看的那么容易。哎,不知道怎么做,只是凭着感觉,用自己的蛮力,和的我手又酸又痛。奶奶看着我辛苦的和这水泥,就说:“你不会做师傅,就只能做小工了……”
将水泥提上去时,看着父亲修补墙面时辛苦的汗水,真想试试帮他做,感觉的应该不会太难。可是,当我自己去涂水泥的时候,发现太高看自己了。做泥水师傅不是那么简单的,做小工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当时就突然有些感悟,教会里面“做师傅与做小工”又当是如何呢?
一、师傅与小工有顺畅的沟通,才不使工程常常返工
在工程开始之前,师傅就会和小工沟通,今天做的是什么工,需要什么要的水泥浆,担多少砖等等。如果之前没有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师傅会非常的头痛。因为小工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和他讲好,就会让工程停下,甚至有的弄错了,还要返工。
教会带头的工人与其他的工人的沟通同样如此,因为万一沟通不好,没有清楚的解释,会造成圣工的耽延,甚至没人做工。更有的会为此留下后患,使得教会后面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解决问题。教会大部分问题都是先出在沟通上,而后衍生出总总矛盾,有的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只能等待主耶稣再来吧。
圣经当中基甸面对以法莲人的质问,沟通和平顺畅,使怒气消退(士八1-3)。
耶弗他面对以法莲人质问,怒气上来,一言不合,战争致死四万二千人(士十二1-6)。
所以教会的首领不只是发号施令者,更是在发号施令前善于倾听和解释的沟通者。教会的同工如果有对什么圣工不理解的,可以当面谦逊请教,不要背后议论、抵触,免得造成更大的误会,给魔鬼留地步。
二、师傅和小工有不断的磨合,才成为最好的搭档
师傅与小工技术搭配的好坏,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不论是师傅还是小工,一方技术纯熟,一方配合不上的话,那么不论哪一方,都会因为配合不好,或者因为一方拖后腿,影响工期。所以师傅与小工之间,需要不断的磨合。在不断的彼此帮助,互相体谅中磨合成为最好的搭档。
保罗曾经因为马可的半途而走(徒十三13),所以第二次不愿意再带马可(徒十五38)。马可跟着巴拿巴成长(徒十五39),后来追随过彼得,彼得甚至称马可为“我儿子”(彼前五13),可见他的属灵生命的成长渐渐成熟。
马可的成长让保罗看到教会服侍力量的崛起,逐渐马可和保罗成为好同工(西四10,门24),而且是保罗在传道工作上不可缺少的好同工(提后四11)。
所以教会的同层次的工人也是要不断的磨合各自的性格,在属灵的知识和见识上不断的契合,成为圣工的好帮手,天路事奉的好搭档。
三、师傅和小工都要虚心受教,技术才会精益求精
师傅如果不能虚心学习,那么他会被后来者赶上,甚至被跟过他的小工给超过。同样,小工如果不羡慕成为一位好师傅,不谦卑学习,追求技艺的长进,那他一辈子也不会在他所在的工作上有太多的建树,还有可能被淘汰。所以不论师傅还是小工,都需要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不断的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师傅,那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会的事奉也是要虚心受教精益求精的,要不会越事奉越觉得辛苦。比如大家都怕讲道,一次一位姐妹上台讲话,讲的非常好。大家都很赞赏她说的话。但是她说这不是她写的,她是将别人讲的摘录下来,整理之后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不管她是从书籍摘录,或者讲道录音截取。她能自己虚心领受,还能再将其分享给弟兄姐妹同得造就,这是神所喜悦的。
而有的是越推迟越没有恩赐,最后连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前一7)。有的本该作师傅,却还是成了必须吃奶的婴孩(来五12)。这些都是工人的悲哀。
因此,不论是“成名已久”的师傅,还是“初生牛犊”的小工,做教会的工人,都需要多方面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并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有更高的建树。不要认为自己所学的已经超越别人太多了,或者认为自己是大师级人物了。
四、师傅要培养小工传承自己的手艺,不要留一手
中国师傅传统上都会留一手绝招不教徒弟,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就是这种思想,让很多手艺失传。
教会的传承不能留一手,不论是纯正的真理(提后一13-14),还是教会牧养的技巧方法经验,属灵的见识阅历,都要给后辈传承下来。教会不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如果教会里面每个弟兄姐妹都能做师傅,如保罗说的: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提前二7)。那教会福音就十分的兴旺,主耶稣托付的使命会会快的完成了。
五、师傅与小工的比例要均衡,圣工才能合理分工合作
每个工地里面师傅和工人的比例一般都是分配好了,都是师傅少,工人多。
虽然师傅的工资高,但是一个工地不可以能都是师傅,如果这样的话,小工的工作没人做,那工程照样无法完工。
教会当中的“师傅”不能都集中在一个教会,需要分布到需要“师傅”的教会,领导大家更好的事奉,做教会的领头羊。不要一个教会多人做师傅,这样反而越做问题越多。
师傅的背后也需要能默默付出的“小工”,需要更多的仆人做圣工一线的工作。免得领头的工人规划的很好,可是没有人执行。那一切一都是空谈,纸上谈兵而已。
所以,工人各人要看清自己的恩赐,能做将军的,就勇于承担领头的事奉;只能做小兵的,就恪尽职守,鞠躬尽瘁。
教会看到不同恩赐的工人,要均衡搭配好服侍队伍的比例,使圣工能合理的分工合作。不要因为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产生更大的矛盾。
结语
现在好的泥水工师傅难请,好的泥水小工更难请。同样,教会好的工人都在找好领袖,好领袖都在争能做事的好同工。教会的事情越来越多,事奉的平台越来越大,要收庄稼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路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