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过传福音的生活-魏主恩

引言

某次在火车上读圣经,突然对面一个人问,你读的是什么文字?我说,希伯来语。他饶有兴趣地说,是吗?好像学这个的人很少?我说,是啊,你知道这个语言?他说,这个好像是以色列的语言……于是我们聊了一会儿以色列。他又问我,读的是什么书?我说是圣经。他就很好奇圣经上写了什么。我们聊了一路,并且留了联系方式。

下火车后,我先联系了一个在武夷山的姐妹。然后问这位朋友是否愿意去他家乡的武夷山教会看看继续了解圣经。于是他们建立了关系,后来他也去了教会。

这件事情再次激起我对传福音的思考。传福音应该也可以是我们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主耶稣所行的那样。主耶稣受洗后出来传道大约只有三年半,但是却有许多的人追随他。为何果效如此明显?

小时候,主耶稣就已经知道,要以父事为念(路二49)。在迦拿,他参加婚宴,本是生活琐事,主耶稣却在他们没有酒的时候,将福音的大能展现给他们(约二)。在撒玛利亚,主耶稣正困乏向妇人要水喝的时候,就借着妇人的疑问向他传福音。他以做成神的福音事工为他的食物(约四)。他的每一天,都在过着传福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什么特质呢?

一、传福音的生活,是表明基督徒身份的生活

从撒玛利亚妇人问耶稣的问题中,可见她知道耶稣是犹太人的身份(约四9),这是为什么呢?

在当今的以色列,你可以在大街上一眼辨认出有信仰的犹太人。因为他们的衣衫留着繸子,这是根据神给他们的吩咐(民五38,申廿二12)。如果他们把繸子藏在了裤子里面,你也会从他们头上的小帽子认出他们来,这小帽子提醒他们,举头三尺有神灵,心思行动需谨慎。当然,不是所有有信仰的人,都会按着这些吩咐去遵行。这些人则过着一种开放的生活,相信有神却无拘无束。

基督徒中也有这两类人。一种人生活没有约束,觉得只要心里相信神就好。而另一种人,则是我们更愿意去追求的。这种人虽然没有繸子,也没有小帽子,却用灵修的生活彰显自己的身份。每日的读经、早晚的祷告,饭前的感恩,还有每周去教会亲近神……这些,是身份的外在的标志。而内在的活动则更能真正反映我们身份的,也即努力结出的圣灵的果子:不与人争辩,每天保持喜乐的微笑,过少熬夜、不抽烟、不酗酒、不乱花钱的节制生活。这样的生活,不仅给外人带给福音的美好和盼望,给他们进一步羡慕福音的机会,更给他们进一步了解福音的可能,因为他们接着会问,诶,你是基督徒吗?

二、传福音的生活,是分享真理的生活

撒玛利亚的妇人有困惑,主耶稣就为她解答,让她明晰真道。主耶稣更指出她有许多丈夫,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罪。

当身边的朋友知道我们的身份后,也可能会主动问我们许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不吃血,为什么我们每周都去教会,为什么我们是星期六去教会?而有时候,则是我们引导着他们去思考信仰生活中不明显的问题,比如,过早地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不是好的?婚前同居是不是合适的?人生或碌碌无为,或忙得昏天暗地,究竟人要走到哪里去?

经上说,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这些回答和引导,并不是为了给我们的信仰做辩护,所以大可不必急着表明自己立场的不同,甚至要驳倒对方。回答的目的,是要把人带到基督的面前,带到圣经丰盛的真理之中。而为了更好的回答,我们可以更多地阅读,也可以在听道和听课时多记录,多思考,多总结,也藉着试讲和查经带领,多练习着表达。

三、传福音的生活,还必须是邀请的生活

主耶稣常常向人发出邀请。他邀请门徒来跟从他,得人如得鱼。他邀请被医治好的人平平安安地去,却不要再犯罪。他邀请劳苦担重担的人到他那里去,卸下重担得到安息。

当周围的人对真理的生活或好奇或羡慕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发出邀请。邀请他们放下烦恼,乐观面对未来。邀请他们每天有个安静思考的时间。邀请他们认识和思考信仰。如果,我们不太会表达这些,我们也可以像腓力对拿但业说的,“你来看”(约一46)。可以邀请他们到教会来看看,继续认识和体验真理;邀请他们参加户外的活动,感受弟兄姐妹之间的爱。

结语

传福音的生活,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常常灵修,分别为圣。让我们不仅听了,还能藉着分享来消化,藉着别人的提问进一步检验、确认自己的信仰,更让我们藉着邀请给别人认识福音的机会,将我们白白得来的,白白地分享给人(太十8)。

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十15)。

(6)
上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