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二一,申二26—三
约旦河东战役,即以色列人先后与住南地的迦南人、亚摩利人和巴珊人的三场争战,最终皆得胜之战役。
一、第一场是何珥玛战役
因亚伦的离世,以色列在何珥山驻扎有一段时日,导致住南地的迦南王亚拉得不满,认为以色列侵占其领域,威胁其安全。他们掳了几个以色列人,向神的选民宣战。以色列人就祷告神,求主帮助。神应允了选民的祷告,他们就把迦南人和迦南人的城邑(即何珥玛城)尽行毁灭。
何珥玛战役的爆发根源于迦南王对外侵者充满敌意,过分看重自己所拥有的。或许这也是人的弱点的共性之一吧。倘若迦南王对于正沉溺于因痛失领袖而悲伤之中的以色列人能够感同身受,并出于人道主义的慰问。相信绝不至于出现灭族的悲惨境地。
与此相反,迦南王非但没有对长途跋涉、悲哀、疲惫的以色列民尽地主之谊,反而趁人之危,追杀、掳掠以色列民。迦南王所不了解的是,纵然人世间没有公平,神却与选民同在。最终,迦南人并其城邑成了“何珥玛”(“何珥玛”就是“毁灭”的意思)。直接将他们推向毁灭的并不是以色列,不是神,而是迦南王自身所种的因——以恶意待人。
在生活中,不是也常见“迦南王”吗?有一类人,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别人亏欠他;有一类人,总是恶意揣测别人的善意,总是像刺猬一样扎伤靠近他的人;又有一类人,过于看重自己的名和利,一旦对方无意的举动损及他的地位、面子、或是利益,便暴跳如雷、极力报复……我们可以将这类人归为消极的人。
消极的人总会给周遭带来不安、争吵,甚至战争,同时也把自己推向无人可信、无路可退的地步。消极的人过分看重自己的感受,轻忽别人的需求,总惯于把周遭的事和人丑陋化。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消极人的人际关系一般都比较紧张,仿佛别人都对他不公,都恶待他一般。
事实上,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消极待人处事。主耶稣教导我们:“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基督徒应当与众不同,立志改变“旧我”。经上说:“爱是凡事相信”(林前十三7),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的心更加宽广,也能让一个人从消极转向积极。一个充满爱心的基督徒是一个积极的人,他不会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他总会看到对方的需要,体贴别人的软弱;他也不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患得患失,因他愿意将自己从神那里所领受的多多分享他人,而神又将更多赐予他,这种良性的循环便形成蒙福的人生。同时,因他先向人伸出橄榄枝,人们也愿意“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了。即使是恶人,也可以被感化,愿意以不曾被触动的温暖来待他了。
二、第二场是雅杂战役
何珥玛战役得胜之后,选民若从亚拉得北上,不消几日即可进入迦南,但神却要他们往红海那条路走,绕过以东地,行经亚摩利人之地。摩西派遣使者去见亚摩利王西宏:“求你容我从你的地经过,只走大道,不偏左右。你可以卖粮给我吃,也可以卖水给我喝。只要容我步行过去,就如住西珥的以扫子孙,和住亚珥的摩押人待我一样,等我过了约旦河,好进入耶和华我们神所赐给我们的地。”心中刚硬、性情顽梗的西宏王根本不容选民从他的境界经过。他招聚众民到雅杂,与以色列人争战。结果,在这场战役中,亚摩利人一败涂地,西宏王被杀,选民得其一切的城邑,包括京城希实本。
神已预见选民将与西宏王有一场恶战,神要让公义发声,要让居住迦南地的人明白,多行不义必自毙,神的审判来到了(申二24-25;创十五16)。果不其然,当选民行经亚摩利人之地,请求亚摩利王西宏准许他们通行,并请求卖粮、水给他们供给日常所需。西宏王非但没有尽待客之道,反而挑起战争。殊不知是神藉以色列民之手,审判他们的时候到了,惯于仗势欺人的西宏王最终受到应有的报应。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动乱、战争或一切与之有关的词,神却没有避讳这些。按常理说,以色列民从亚拉得北上进入迦南地是最佳路径,但是神却让百姓绕长路途经亚摩利人之地触发战事。
主耶稣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太十34)。在《启示录》第六章记载,神的审判来临时,揭开的第二印是:“一匹马出来,是红的,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又有一把大刀赐给他”(启六4)。神的意思究竟如何?难道我们的神只是一位喜好杀戮的神吗?当神拣选耶利米先知的时候,告诉他的使命是:“拔出、拆毁、毁坏、倾覆”。为什么神要“毁坏、倾覆”?目的是为了“建立、栽植”(耶一10)。
西宏王的结局实在是人类结局的缩影。“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嫁又娶,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路十七26-29)。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亚摩利人终因作恶多端无法继续得享神所赐的美地,为神的选民所占领。将来,当神用火毁灭一切有形质的物体时,正是将一切的罪都焚灭的时候;更是神要建立新的国度,一个没有眼泪、没有仇恨、没有战争,只有充满光明和爱的地方。我们要了解的是,只有义人才能居住神所预备的国度,而为恶之人,无论曾经如何风光,最终只能被留在黑暗、硫磺火湖中哀哭切齿。
三、第三场是以得来战役
继何珥玛战役之后,选民继续北上至巴珊。不料,巴珊王噩和他的众民聚集在以得来,向选民宣战。神鼓励摩西:“不要怕他,因我已将他和他的众民,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像从前待住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一般。”因此,选民一鼓作气,打败巴珊王,杀尽他的众子及众民,也得其城邑。在此赘述,巴珊地土壤肥沃、橡树成阴、绿草如茵、水流潺潺,极适合畜牧或耕种。因此,玛拿西半支派要求摩西将此地分给他们为业。
巴珊王与迦南王、西宏王一样,不约而同地选择与选民为敌,伤害选民;他非但没有怜悯、帮助长途跋涉的选民,反而阻止选民进迦南地,甚至主动攻击、伤害选民,以至他们惹神忿怒,其性命连同安居之地,都被神夺回。巴珊王之行径,我们自不必多言说,倒可以从战役中得着安慰:
在神的眼中,选民的身份极其宝贵,神将他们分别为圣,不列在万邦中,是独居的民(民二三9)。今日的基督徒就是神的选民,属神的儿女。我们基督徒与世人一同生活,为了遵照神的话语,处事原则常常与世界思潮有所不同。
有时候,为了在神面前维持属神的儿女应有的属灵品德,就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和付出,甚至是牺牲个人应有的权利,但基督徒仍然不免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和伤害。譬如扫罗王屡次加害大卫。当大卫得着杀扫罗机会之时,他始终不愿下手伤害扫罗。其原因就是大卫尊重神的受膏者,不愿意做出伤害受膏者的任何举动。
在明知迦南王、西宏王战败的情况下,巴珊王仍硬心到底,与神的选民宣战。事实上,就是与神为敌。他们不愿意俯伏在神的大能之下,他们不懂得尊重神。自然,就不会尊重神的选民了。
结语
而今天,在这和平的环境里,愿我们时刻谨记尊重神,不轻易论断人。因为经上说,舌头如火(雅三6)。舌头虽小,却能制造纷争、混乱;有时候,论断人的言语比战争中的利器更伤害人的身心。更何论是论断神的儿女?岂不更惹神忿怒吗?所以,停止论断,就没有喧闹。神也愿意将美地赏赐尊重他的人。
约旦河东的三场战役,原本均不在选民讨伐的计划范围之内。住南地的迦南人、住希实本的亚摩利人和住巴珊地之人原都可以避免遭屠城的命运,最终却都被毁灭了,真是让人不胜唏嘘。但愿悲剧不再重演,战争不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