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新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机。
古时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来清明节、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
清明节也被称为扫坟节。
诗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形容古人在清明时节扫墓悼念离世亲人行路在雨中悲伤、迷乱、内心不能平静的状态。
扫墓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不可避免与祭祀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也被称为墓祭。
墓祭除了表达活人对离世之人的思念之情之外,对于接受民间信仰者来说,也有供奉祖先在泉下需要,希望祖先庇佑的思想。
二、清明节的性质
1.节气
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是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处处给人清新明朗的感觉,故称“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之说。
在神创世之初,早就已经以光体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创1:14)。
因此,古人观察宇宙万象的变化,以自然现象的规律制定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帮助农事的需要,这是合理的行为,与我们的信仰没有矛盾。
2.民俗
清明如追溯到与寒食节的融合,说到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那就是人对人感恩和记念的行为体现。
人的行为体现渐渐演变为人们藉着祭祀悼念先人的习俗。
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大多与当时信仰相融合,几乎不能避免祭祀的元素,清明节也不例外,尤其是扫墓的行为更是与祭祀紧密相关。
人们在扫墓祭祀中还衍生出供应祖先在阴间生活需要和寄予祖先庇护的迷信思想。
当祭祀行为和违背圣经的迷信思想融入习俗的时候,这习俗就不是单纯的风俗习惯了。
基督徒对待夹带着祭祀和迷信思想的风俗应该要慎思明辨。
3.文化
2008年,国家把清明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其为法定的节日。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不是为了倡导民众大肆举行迷信活动,乃是为了保留中国传统的文化,透过节日让人们缅怀先人。
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一旦说成了文化,就容易被误解为一种很合理、很文明、很科学的东西。
其实,文化的定义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所以,在这些积淀下来的东西中,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
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信仰背景,有不同的需求,我们需要认真分辩和索取。
中国各样传统的民俗节日在外在表现形式上,都离不开迷信和祭祀的行为,包括过年、过春节、过元宵等等一系列的节日。
不过,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在原先的意义上本不夹带迷信,也没有祭祀的行为表现,只是慢慢被迷信化或者融入了祭祀的行为。
也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在慢慢改变,撇弃了原先的迷信思想和祭祀行为。
比如:清明与寒食节的融合,从原本的意义只是出于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割股充饥”或者是后人对已故之人的思念,但渐渐融合了祭祀的行为,附上了迷信的意义;
又如过年、春节原本都是迷信色彩浓重的节日,但现在的人渐渐地把它转变为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日子,在过节的形式也渐渐消除了迷信的行为,当然,部分民间宗教信仰者仍会保留着逢年过节祭祀的习惯。
现在如果跟人们说过年,基本上很少人会把它纯粹理解为迷信行为,已经完全区分了迷信行为和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文化习俗。
三、基督徒也有过年,但完全不会被人认为是在参与迷信活动了。
基督徒生活在带着这种特定文化的环境里,到底应该怎么应对意义渐变而多元的传统节日呢?
1.拒绝纯粹的偶像敬拜和迷信的活动
如果某个节日在性质上依然是纯粹的迷信节日,我们必须拒绝,不能与世俗为友。
比如:七月半的鬼节,以纯粹的迷信活动和祭祀为主,基督徒自然要远避拒绝(林前10:19-20)。
2.慎辨非纯粹迷信或偶像敬拜的活动
一些在意义上已经有了正确文化理念、且与迷信理念完全区分开来的节日,或者一些原本意义上就不是出于迷信的节日,只是被后人附加上祭祀迷信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会被纯粹视为迷信活动。
作为身处特殊文化环境下的基督徒,在这些意义混杂的节日面前,就要谨慎求证和分辨。
如果有些节日在新时代下赋予了正确的文化理念,区分或消除了原先的迷信思想。
就像过年、过春节一样,在众人的观念中已经演变成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基督徒过年或者过春节,不会给众人误会成参与迷信活动;我们过年也没掺杂任何的迷信行为,只是纯粹辞旧迎新、合家团圆。
如果我们所遇见的节日都能满足这三个前提,基督徒个人选择参与这些带有正确文化理念的节日,也未尝不可。
清明节如追根溯源,当然很难有确切的答案,但一般相传是起于晋文公感念介子推割股充饥。
如果就这感恩和记念的意义,对基督徒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的清明节也有踏青、思念已逝亲人的意义,这些内含也没有违背经训。
但是民间信仰者常常用祭墓(祭祀祖先)的方式来表达缅怀和思念,过这传统的节日。
所以,基督徒对待这样特殊的节日就要谨慎区分。
我们可以认同缅怀、感念、敬重已故之人的情怀和正确的表达方式,但必须拒绝祭墓的迷信行为和相关的迷信思想。
四、清明节的祭扫
1.拒绝扫墓祭祀的理由
基督徒可以接受人们对故人、恩人、先祖的缅怀和感念,但是不能接受清明扫墓行为中的一系列祭祀行为。理由是:
(1)违背了单拜独一神的诫命
出20:3
信奉民间信仰的人在清明扫墓时,都是敬奉死者为鬼神,不是纯粹对先人的怀念。按照基督徒单拜独一真神的诫命要求,基督徒绝对不可参与扫墓的祭祀行为。
(2)违背了不可拜偶像的诫命
出20:4-6
人以任何形象作为鬼神加以敬拜,都是属于敬拜偶像的行为。因此,以死者的坟墓、遗骸作为祭祀的对象,也是触犯了“不可拜偶像”的诫命。
(3)违背了死者归宿的真理教导
传9:5-6;12:7
信奉民间信仰的人在清明扫墓时用各样的食物供奉先祖,以为可以满足先祖的需要,在这点认识上,完全背离圣经的教训。
因为人死了,灵归于赐灵的神,肉体归于尘土。
死人惟有等候审判。
因此,离世的人不可能变为鬼神,更不会回来接受后人的供奉(传9:5-6;12:7)。
再说,人肉体已经离世,灵魂也不需要物质食物的供奉(路12:16-21)。
这些完全违背圣经对死者归宿和灵魂需求的真理教导,基督徒应该坚决抵制。
(4)否定了神掌管祸福的绝对权
申30:9;书24:20;耶10:1-10
信奉民间信仰的人认为在清明扫墓供奉祖先时,可以寻求祖先的庇佑。
基督徒应该明白我们的生死祸福掌管在神的手中,与离世的祖先没有任何的关系。
基督徒若想蒙福,应该定睛在如何遵行神的旨意上。
2.如何应对家族祭扫?
面对信仰不一致的家庭,作为信主的弟兄姐妹为了不让未信的家人或者其他的外邦人误会或毁谤我们遗忘先辈、不孝,我们可以采用柔和的做法。
不信的人可以表达他们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信的人也可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
不信的人会用祭祀的方式,夹杂着迷信的色彩。
我们虽然不可以,但应该温和地向亲人表达信仰的立场,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因为敬畏神和希望给家人带来平安的缘故,不能参与违背信仰原则的祭祀;
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对先人的敬重和缅怀。
比如:扫墓中的清理坟场,这没有迷信的色彩;
比如为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献上一束鲜花,以示内心的思念。我们在家族的人扫墓祭祀前,做了我们该做的缅怀工作,就不会让自己的至亲难堪,也堵住了毁谤我们不孝的悠悠众口,又不悖经训。
当他们去祭祀的时候,我们就离开,与他们分别为圣。
这样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缅怀先人的精华,又从自身去除了迷信思想和行为的糟粕。
对于已经是全家信主的家庭,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扫墓,如果出于情感,为了睹“墓”思人,也不能说不行,但一定要剔除一切的迷信思想和行为。
有些基督徒虽然在扫墓的时候不会去祭祀,但思想上存有旧酵,深怕已世的亲人受饥挨饿,自己不敢供奉,就委托其他没信的亲人多供一份,这是非常愚昧的行为;
也有人在缅怀和思念之余,还在已逝的亲人面前期盼着他们对家人的保佑和眷顾,这也是何等愚昧的表现。
对于已故亲人的缅怀和思念故然没错,但对于基督徒而言,更重要的是重视生前对长辈的孝敬,重视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基督徒不要妄想因生前没有尽孝道,到了亲人离世的时候,以缅怀和思念来弥补心中的愧疚和懊悔;
更不可以假意缅怀和思念来掩盖曾经不孝的行径,那只能更惹人讥讽。
如果基督徒在亲人在世的时候,懂得在物质、精神、信仰上对长辈好好孝敬和关怀,到了亲人离去的时候,缅怀和思念才会更被人们肯定。
哪怕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也会被许多不信的人理解和认可。
3.如何看待圣日扫墓?
以色列人的节期是神所定的,但因耶稣救恩的成全,无需再恪守,与得救没有关系。
但是诫命中的安息日却是新旧两约反复重申应该奉行的真理。
以色列人想恪守因律法而产生和遗留下来的遗传,拒绝了耶稣的救恩。
耶稣责备他们持守古人的遗传胜过诫命,拜他也是枉然,说他们只是用口头尊敬神,心却远离神。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法定节日,当这传统节日与神所定的圣日产生冲突时,基督徒该如何抉择呢?
如果一个基督徒在清明节遇上安息日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去扫墓,牺牲了安息日的敬拜,在圣日的时候以俗事为喜乐,是否像以色列百姓一样,尊重人的遗传胜过神的诫命呢?
当我们遇到圣诞节的时候,告诉别人圣诞节不是出于圣经,我们不守圣诞节。
可是到了清明节的时候,自己去扫墓却没有守安息日。
人家若问你:“你安息日的时候去扫墓都可以,那我们过圣诞节还是为了记念耶稣的降生,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该如何作答?
因此,我们用什么样的量器量给别人,也要用什么样的量器量给自己。
我们希望别人在圣诞节的问题上能突破遗传,完全回归圣经,也应该希望自己在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面前,当面对和圣经真理冲突的时候,会坚定选择顺从真理。
4.如何看待网络祭扫?
网络祭扫是指通过网络设立一个网上陵墓,然后在该网上陵墓进行上香献花等方式祭拜的扫墓形式。
这“网络祭扫”的方式是相关部门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时期,既可以减少人员密集聚集带来的传染风险,又可以顾念大部分群众传统的墓祭情感。
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理解国家为了环保的需要,为了疫情防空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提出这种网络祭扫的用意。
对于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我们无法阻止他们这种行为,也没有必要议论这种行为。
但对于基督徒而言,因为祭扫涉及到我们的信仰原则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并有明确的态度。
首先,国家宪法规定公民具有信仰自由的权利。
国家倡导网络祭扫是为了满足那些原本就有祭扫习惯者的需要,并不是强制要求众人都得参与网络祭扫。
国家尊重民间信仰者的祭扫情感需要,也同样尊重基督教信仰的信仰习惯和做法。
其次,基督徒因为信仰的立场,不能有祭扫的实际行为,也不应该有祭扫的网络操作行为。
网络的祭扫虽然是虚拟的,但也是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反应了一个人的心思意念。
在祭祀的问题上,基督徒不仅不能有行为的体现,连心思意念的偏差也不可以。
再者,基督徒不要以网络祭扫当作一件新鲜事,用好玩的态度对待。
好奇地参与了,后又安慰自己只是玩玩而已,并不是真心的祭祀,这样也是不妥的。
虽然我们不是真心的祭祀,但是参与网络的祭祀,毕竟也是一种祭祀的行为,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无论从行为或者行为对其他的人影响来说,都是不合适的。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世界,但不代表所有的网络行为都是虚假的,许多的网络行为是与实际的行为连结在一起的,是为了方便或者满足实际的需要而存在的。
因此,针对网络祭扫,我们不能以只是虚拟的表现,视为无所谓的行为来参与。
5.如何看待代表祭扫?
有的基督徒知道不能参加扫墓的祭祀行为,就拜托家族中的未信之人代表祭扫或者因为疫情的缘故,只能派家族的代表去祭祀,有的弟兄姐妹就一起出去让代表去祭扫。
两者看上去,基督徒都没有自己参与扫墓祭祀的行为,但是都成为了扫墓祭祀的间接参与者。
当我们用钱委托他人代办祭扫行为的时候,我们是祭扫行为的思想主导者,这是心思意念上的错误;
当我们自己不敢去祭祀,叫别人去祭祀的时候,这是在怂恿别人做违背神旨意的事情,一样要被神定罪,不可能置身事外。
结语
一个受洗归入基督的人成为了新造的人,就应该有分别为圣的新造的样式。
在未曾认识主以前的我们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如今脱离了罪恶的辖制,已经不在撒旦的权下,就应该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尤其在中国许多夹杂祭祀和迷信思想的习俗和传统节日面前,不能因为信主之前习惯性参与,信主以后还是习惯保留了原来的观念和做法,要认真寻求真理,用真理明辨是非,让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