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在此比喻中含有二件重要的属灵意义。一为:从此喻中得悉,因犹太人拒绝耶稣的救恩,所以救恩将厉害犹太人而临到外邦人(1-10)。二是:被召的外邦人,若非披戴基督(穿礼服)——即接受耶稣基督宝血的洗礼而被义(加3:27)——,亦不能参加天国的筵席(11-14)。「王」比喻神,「儿子」比喻「耶稣」,3节的「仆人」指实施洗约翰或耶稣等,第一次传天国福音的人。第四节的「别的仆人」指使徒们,在耶稣之后,传天国福音的人。「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种都齐备」表示救恩已经完成了,因耶稣已经被钉十字架完成了救恩了。但是众人都藉故推辞,甚至抓了使徒(徒4:3;5:18;8:3),凌辱他们(徒5:40;14:5、19;16:23;17:5),甚至于杀了他们(徒7:58;12:2)。因此惹起神的大怒,兴起罗马大军攻打犹太人,烧毁耶路撒冷城。于是救恩临到外邦,正如保罗所说:「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身向外邦人去。」(徒13:46)。救恩临到外邦,「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10),可见神的救恩普及万民,欢迎大家来接受:但若不穿王所赐的礼服(披戴基督),虽然被召来听福音,参加聚会,若不接受耶稣宝血的洗礼,仍旧与天国无份,只好在黑暗的地狱里哀苦切齿罢了。「礼服」也要指着「光明洁白的细麻衣」,即圣徒所行的义(启19:8)。所一圣徒的好行为,也是进入天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