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主耶稣基督圣名作见证:
王基瑛,生于公元1920年5月23日,因病治疗无效,于2001年7月31日上午9时蒙召归天,安息主怀,享年81岁。王老执事于1941年和林秀钦执事娘结婚,婚后生下三男一女,另有谊女一人,内外子孙达29人,可谓四代同堂,福杯满溢。
主仆王基瑛老执事的生平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生活和工作
王基瑛老执事出生于贫苦家庭,七岁时,他的父亲——主的忠心仆人王鸿福先生蒙召归天,他与七个兄弟姐妹和母亲以及奶奶相依为命,清苦度日。当时,王老执事的母亲经常出外传福音、做圣工,王老执事和兄弟姐妹们只能上山拔野菜、摘野果,聊以充饥,生活真是贫困,日子过得艰难。王老执事的父亲归天时,一家人尚在龙田镇南西亭道下村栖居,1949年解放后,因村上渐渐荒凉,王老执事的家就迁入洋门村。因为家庭贫穷,王老执事十五岁就辍学回家,以务农为业,帮助家庭生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王基瑛老执事和兄弟姐妹们渐渐长大,后来各自成家立业,并迁往各处居住。解放初期,王老执事迁往港头镇租房居住,当时主要以务农为业,因为自幼随兄学习牙科技术,就于农闲时下乡为人补牙,以此贴补家用。往往每天凌晨四时,王老执事就要离家出发,挑着三十多斤重的工具,走家串户,过村穿巷,一天要走三十多里路,忍饥挨饿,晚上六、七时才返家。一天若能赚得两元钱,王老执事就欣慰无比了。后洋、海塍头、下虎洞、牛头鼻、大坂等村庄,均流下了他那清苦谋生的足迹。
王基瑛老执事早期患过肺病,经常出血,因为家境贫苦,无法完全治疗。他经常带病下地干活,或者带病下乡补牙。曾经有两次挑着工具走到大坂村口时,因为天气炎热,加上又饥又渴,致使他的肺部出血不止,但他为了生计,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前行,没走多远,终因体力不支而昏倒于地。两次在他昏倒于地时,路上都没有行人经过,乃是主在保守和帮助,使他清醒过来,并且加添他心力,使他能够继续行路。每当谈及此事时,他总是感叹道,“若没有主的怜悯和保守,我这条性命怕是早就没了!”就是靠着务农和农闲时的下乡补牙,使王老执事一家人度过了早期那段十分艰难的岁月,使他能够将几个儿女渐渐拉扯大。
1956年,政府采取集体化政策,将所有民间的手工业主,全部划区合并,联合经营;私人医生也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诊所。王基瑛老执事是港头联合诊所的第一任所长。1958年联合诊所改为保健站,王老执事又成为港头保健站的站长。自1962年起,保健站又改为卫生院,王老执事又成为港头卫生院的院长。因为王老执事是无党派人士,政府认为他不适合做领导,就在他在任三个月后,另派一个党员来做院长,接替他的领导位置,王老执事虚心接受上级领导的安排,转到卫生院的牙科部门任牙科医生,同时兼任卫生院的出纳,直到1984年退休,对于上级领导的安排,他毫无任何怨言,只是甘心服从。在卫生部门工作的二十八年中,王老执事兢兢业业,尽心尽职,深得单位、同事以及广大民众的好评。
王基瑛老执事退休前,福清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需要真教会派出一个人,与其他教派所派出的人员一道在办公室共同办公,带领、管理全市的教会。分会经过研商,认为王老执事信仰坚定而且为人谦和,就决定派他去。他得到分会的通知后,没有任何推辞,而是如此作了表态,“只要教会需要,我无条件地服从。”他马上着手办理提前退休的手续,亲自上福清市卫生局,上上下下来回跑动,不辞辛苦,终于办妥了退休手续。王老执事进入爱国会后担任会计工作,直到1998年7月因为心脏病之故才退了下来。在爱国会工作的十五年间,王老执事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而先后被选立为三自常委和基协会付会长。工作期间,王老执事积极配合政府对教会的管理工作,同时努力维护真教会的尊严和利益,为全市真教会教堂的批建和登记发证工作费尽心血。
王基瑛老执事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他穿着朴素,生活清淡,从不讲究享受。生活极为节俭,从不乱花自己和教会的一分钱。他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真的象保罗所教导的那样,“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6,8)。他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支援一些教会的建堂工作,用于帮助一些贫困的同工同灵。对他来说,钱财只是身外之物,他的一生只以耶稣基督为人生至宝(腓3,7-8)。他真有一颗如保罗所说的“敬虔加上知足的心”(提前6,6)啊!
二、信仰和事奉
1、坚定信仰,捍卫真道
王基瑛老执事的父亲王鸿福先生,原是公会的牧师,年薪180块大洋,后弃暗投明,转入真耶稣教会。归真后,王老执事的父母经受了来自公会的各自打击、毁谤,但矢志不移,对主对真教会忠心耿耿。1929年,王鸿福老先生临终之际,对着旁边的妻子以及儿女交待了最后一句话,“宁愿上刀山,不愿上金山!”这是王鸿福老先生对儿女唯一的热切盼望!王老执事当时年仅七岁,但已初懂人事,他将父亲的这句遗言深深刻进自己的心壁,一生以此勉励自己,鞭策自己,从来没有违背过。
王基瑛老执事是福清真教会的第一代信徒,是福清真教会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他自幼随父母在真教会里受着纯正信仰的薰陶,他的信仰不是基于一些理论的条条框框,乃是在漫长的实践体验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因而具有很深的生命力和很强的感染力。自从他七岁时随父母归真,就矢志不移地坚守、捍卫真教会的真理。在爱国会任职期间,面对政府以及其他教派的误解甚至攻击,他没有因顾惜爱国会的职务而屈服,乃是勇敢站出来,澄清是非,辩明真假,努力捍卫真道,忠心爱护真教会。他尽力争取和维护真教会的合法权益,并理顺真教会与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各教派之间的关系,为真教会在外人面前作了美好的见证,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王基瑛老执事非常注重圣经,他经常阅读圣经,不但阅读,而且背诵圣经。他非常熟悉圣经,以致讲道几乎不用圣经,他能够将圣经逐节、逐段甚至逐章背诵下来。神的话深深溶化在他的心灵和生命里,所以他的讲道、教导才显得那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晚年时,他一再重申注重圣经的重要性,强调信仰和教会要回到圣经,并勉励同工同灵要努力捍卫真道,坚守信仰的纯正和教会的圣洁。
王基瑛老执事不只是要求自己的信仰坚定、纯正,他也关心下一代儿孙的信仰,热切期盼自己的儿孙后代,能象他那样将信仰代代传续下去。他经常鼓励自己的儿女,多出来为主作工,努力参加教会的事奉。他在遗言中为子孙后代拟定了“三不从”“四坚定”的要求,并希望儿孙们努力遵行。
(1)三不从:
A、不听从恶人的计谋。
B、不做教会的绊脚石。
C、不妨碍真理的前进。
(2)四坚定:
A、要坚定心志恒久靠主。
B、要忠心耿耿爱护教会。
C、要常常听道遵行主命。
D、要发出光来报答主恩。
2、勤恳工作,不辞辛劳
成年后的王基瑛执事,一边干活、工作,养家糊口,一边努力为主工作。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或者走路到处传扬福音,引人归主。文革期间,信仰不自由,教会受到冲击,他不顾性命安危,依然经常下乡村讲道、探访,带领信徒唱诗、祷告,喂养信徒灵粮,坚固信徒信仰。在港头卫生院工作期间,努力引人归主,成立了港头教会——当时的教会就设在他所租住的房屋里。他悉心牧养信徒,而且热心接纳传道人,即便在粮食紧张的年代,他也从不放弃接待传道人的事奉。1974年,他被按立为执事,1977年福清市教会成立,他被选立为常务负责人,兼任出纳;后多次被选为市教会的副总负责人。
无论在卫生院上班,还是在爱国会工作,王基瑛老执事均能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为主作工,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冬,他都从未耽误过一次安息日的讲道,有时是带病坚持作圣工。对于教会的调派、差遣,他总是甘心乐意地接受、服从,从来不提任何为个人着想的理由和条件。为了替教会节省路费,他经常走路去讲道和探访。看到渔溪、江阴一带教会的信徒出现软弱的现象,他尽量抽出时间下去讲道、探访,给信徒带去了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他还引导、协助很多圣神教会的信徒,弃暗投明转到真教会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福清真教会的各大小教会、祈祷所。除了福清市内的工作外,王老执事还积极支援外地兄弟教会的工作,到过平潭、长乐、莆田、三明、武夷山等地教会。不论山村、海岛还是平原,都有王老执事所留下的事奉佳踪。
晚年因身体缘故,儿女们不让他去三山参加每季度的同工碰头会,他好多次都是偷偷地跑去参加。分会照顾他年迈体弱,就没有安排他在安息日讲道,他回到家里,暗自伤心落泪,感叹自己不能为主作工——他是多么盼望能有机会为主作工啊!虽不能亲临前线为主作工,但他依然经常在龙田教会协助圣礼,为信徒按手求圣灵,甚至替人讲道,更在家里以祷告来事奉主。他经常在半夜和凌晨起来祷告,为教会的各项圣工祷告,为广大的长执、传道和弟兄姐妹祷告。这种祷告的事奉,一直到他离世归天之际。
3、帮助建堂,关心教会
王基瑛老执事深知福音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堂建设这个道理,故而他很重视建造教堂的工作。在爱国会任职期间,他积极策划、帮助渔溪教堂的建造,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五千元人民币奉献给渔溪教会建堂。渔溪教堂建好后,王老执事又着手策划城关教堂的建造工作,他不但将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四千多元人民币奉献出来,支援建堂工作,而且来到工地现场,对工程进行指导、督促。他不止用经济支援过以上两个教会的建堂工作,还支助过其他一些教会的建堂工作。至于为这些教堂的祷告,他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
王基瑛老执事总是把教会的各项圣工挂在心上。近几年,他虽然年事已高,离开了教会主要负责人的岗位,但他离职不离岗,时常关心教会的各项圣工。哪个地方又建了新会堂,哪个教会举行受洗圣工,哪个教会召开灵恩会、布道会……,他都一清二楚——他的人虽然在家里,他的心却无时不扑在全市各大小教会上。只要有同工同灵来他家里探望,他就要问这问那,对教会、对信徒极尽关怀之情。晚年他不能再到第一线为主工作了,不能再亲临各教会表示关怀了,就藉着恳切的祷告来表示对主对教会的关怀。
4、重视文宣,积极动笔
王基瑛老执事懂得文字布道的重要性,深知文字的影响力。王德全老执事经历异象的事,他是最早知道的人之一,是他往全市教会向众弟兄姐妹宣扬的。当时,王钦如同工根据王德全老执事的叙说以及其他听见者的回顾,写了四千多字的《王德全异象录》初稿,王老执事看后十分欢喜,将之传送给全市弟兄姐妹阅览。为了让更多的主内同工同灵分享到这个宝贵的“异象”,王老执事骑上自行车,带上王钦如同工所写的《王德全异象录》初稿,从港头前往莆田,去见陈光藻长老。王老执事所作的见证以及这个初稿,极大地鼓舞和造就了福清以及莆田乃至全国真教会众多同工同灵的灵命。
1986年到1987年期间,城关教会的很多信徒经常看见天使出现的异象,共有十四次之多。王基瑛老执事当时在爱国会工作,他经过详细的了解、考察,并对每一个经历异象的信徒的叙述作了记录,然后将之整理出来,化为生动的文字。这些文字资料,曾发行甚广,感动和激励了多少的同工同灵!
福清市教会成立了文宣小组,王基瑛老执事除了关心正常的教会各项圣工外,还非常关心教会的文宣工作。《青橄榄》刚开始办刊的时候,他特别关心,不时询问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还提出许多宝贵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欣然为《青橄榄》题了“橄榄放香”四个大字。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投稿行列,他主动为《青橄榄》撰写文章,激励后辈。每一期的《青橄榄》送到他的手中,他都显得非常欣悦,乃是认真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饼碎集》办刊时,编辑同工曾向他约稿,他非常高兴地将他数十年来的讲道提纲(汇成一本)奉献出来,供《饼碎集》使用,没有任何保留,令编辑同工感动不已。他的讲道笔记,字体端正,抄录整齐,纸面清洁,而且用不同色笔勾划不同重点,令后辈的传道、义工感到羞耻和惭愧。他不但自己重视文宣工作,也勉励年轻的同工同灵重视文宣工作,鼓励大家多动笔、常思考。
三、为人和处事
与王基瑛老执事接触过的人,不论是教外的百姓,还是教内的信徒,无不为他的那份谦和的为人和充满爱心与正义的处事风范而感动,从而生出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他对人非常随和,从不摆架子,声音柔和,和蔼可亲,令人敬而不畏。不论在卫生院工作,还是在爱国会工作,他总是与同事相处和睦,以诚相待,仁礼有加。故而能博得广大同事们的称赞和爱戴。在爱国会的换届选举中,他所得的选票是最多的,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真可谓德高而望重!
王基瑛老执事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别人有错误、缺点,他能够接纳,并帮助对方改正;别人有优点和长处,他从不嫉妒,而是虚心求教,并鼓励人们学习、效仿。他有非常宽广的胸怀,象所罗门那样有一颗“广大的心”(王上4,29),能容纳下世上的各种人和事。他虽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但他不是一个没有原则和立场的人,他不姑息罪恶,反而是嫉恶如仇,教会里存在什么缺点、不足,长执、传道和信徒当中出现什么不良风气,他总要站出来说话,予以严辞指出,并督促改正。他的所作所为,为的只是教会和信徒的益处啊!他是一个富有爱心、虔心和公义之心的人。
王基瑛老执事是福清市教会的多届常务理事和主要负责人,为了教会能够进一步地发展,他主动辞去教会主要负责人的职务,把职务、位分让给年轻的后辈同工,让他们有参与管理教会的机会。他还经常辅导年轻的同工,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指导他们早日成材,更多更大地有益于教会、有益于信徒。
王基瑛老执事不只对外人一脸和气,充满爱心,即便在家里,也从不随便呵斥儿孙,从不向儿孙提出什么特殊要求,总是为他们着想。为别人着想,是他富有爱心的充分体现。病重期间,各教会的弟兄姐妹来看他,他总是吩咐大家不要再来看他,说天气炎热,出门困难,深怕大家受苦受累。他甚至向主祈求,让主在天气凉爽的九月份接他回家,免得弟兄姐妹送行时,因为天气炎热而难受甚至中暑。为了让教会、让弟兄姐妹节省开支,他吩咐要将他的丧事从简办理,不要送过多的花圈,不要浪费太多的钱。他就是这样一个时时处处为教会、为别人着想的人。他的品德、人格,近乎完美,真正是一个活出基督形象的人。保罗说他的身上“带着耶稣的印记”(加5,17),而我们要说,王基瑛老执事的身上,同样也带着耶稣的印记。而且我们还相信,王老执事同样也盼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带着耶稣的印记。
结语岁月如流水。王基瑛老执事走完了他人生的八十一个春秋,今天,离开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使这个社会失去了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使我们的教会失去了一个荣神益人的好工人,使这个家庭失去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好长辈。我们为此而感到伤心、难过。但是,我们同时也为他的离去而欢欣。他息了自己的劳苦、重担,回到天父的怀抱,从此,人间的劳苦、愁烦、重担、疾病不能再辖制他,他在天上享受着美好的快乐和幸福。
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他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他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天上有荣耀的公义的冠冕为他存留,有美好的永生赏赐他(提后4,7-8)。我们怎能不为之而感欢欣、而受鼓舞?!我们仿佛看见和听见天使在为他作见证说,“他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启14,13)。今天,我们所有活着的人,均在为这个天使的见证而努力地生活和工作着。
让我们和王基瑛老执事的子孙后代一道,化悲痛为力量,化怀念为勇气,继承老执事生前未完的事业,追随他的佳美脚踪,“趁着还有今日”(来3,13),竭力为主作工,努力奔走天路,为自己作成得救的功夫,以期将来与王老执事在天上欢乐相会,共享美好永生。愿主祝福王基瑛老执事的子孙后代以及所有真教会的同工同灵,愿主坚固我们手所做的工,愿主指引我们腿所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