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传奇恩典的故事-香港鸭洲教会光军

2018传奇恩典的故事-香港鸭洲教会光军

奉主耶稣基督圣名作见证:

一、渔者艰辛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约二一3、5)。

一天,耶稣和门徒上了船,对门徒说: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他们就开了船。正行的时候,耶稣睡着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风,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路八23-24)。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千年前,范仲淹就曾感慨过渔者的艰辛。古人将出海捕鱼及这个行业称为「讨海」,不但表达出渔民是依赖海洋为生,必须在变幻无常的大海中讨生活以外,也表现出讨海人必须靠天吃饭的辛苦与无奈。靠海吃海是渔民生活的写照,长期出海捕鱼,终生漂泊在海上,以船为家,故被称为「水上人」。

二、偏处一隅的海岛

鸭洲,英语为Robinson Island,以《鲁滨逊漂流记》同名小说,相对为渺无人烟的荒岛命名。位于香港东北水域,邻近深圳盐田港,西临沙头角海,距东面的吉澳仅两公里。这一带远离香港市区,从来就是境内偏处一隅之地。全岛面积只0.04平方公里,阔度仅有100码,最高端山岗观景台高为28米,岛形狭长,是香港最小而有人居住、且全都信奉耶稣基督的离岛。岛屿形状的确像一只半浮海面的鸭,故而得名,若从海上远看或自高处俯瞰,更能体会其名称的由来。

鸭洲位于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的「中国有苏杭,香港有印塘」风光旖旎的印洲塘景区内,是香港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岸线全为崎岖嶙峋褐红色的角砾岩,蚀崖构造,层层相叠,层理清晰。由多种约一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组成,主要包括香港罕见的角砾岩、砾岩及砂岩,褐红色岩石表示含有铁氧化物。沉积岩就像千层糕一样层层叠起,一层圆滑的大石夹杂一层幼细的沙粒,沙粒的下层又是一层三尖八角的岩石,岩石质地比较脆弱,遇上狂风暴雨,就有崩塌危险。鸭洲细小,内里蕴藏着多个典型海蚀地貌。离远就可以见到鸭头与鸭身分离,后段是身躯和屁股。鸭头成了海蚀柱、鸭身布满了大大小小海蚀洞,而鸭眼位置就是海蚀拱,还有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凹地。小岛全面呈现了岩石、地质构造和海岸地貌形态等珍贵地质遗迹和丰富的地质多样性,岛上的褐红色的角砾岩和独特的海蚀拱(鸭眼洞),早已成为假日郊游人士的必访之地,被誉为香港野外奇观之一。岛上除了奇岩与洞之外,这里的石头也格外引人注目,如狗头石、蟾蜍石和绵羊石等等。

虽然清朝初期有海禁迁界、复界,大量移民南迁,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鸭洲仍属人迹罕至的荒岛。相反,毗邻的吉澳3、荔枝窝和锁罗盆等村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鸭洲为新界东北部沙头角区所属之一弹丸小岛,四面环海,独特的地质,水源匮乏而无法耕种,或许这是乏人青睐的主因。

先辈扎根孤岛,鸭洲是神的奇妙安排。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居住的彊界,要叫他们寻求神(徒十七26-27)。

三、建立教堂人心所系

沙头角是印洲塘各村落的墟集,一切农产品、鱼获的集散地。先辈以舟楫为家,浮泛海上,捕鱼为生,停靠于不同海湾,源头各有不同,部分来自吉澳和塔门等邻近地区。渔民可说是社会上的边缘群体、被忽略的一群。然而,基督的爱与关心并没有忽略他们。鸭洲渔民本乎恩,也因着信,蒙基督耶稣拣选成为衪的子民,自接受福音后,相信圣经上的话,对于神的拣选,笃信不疑。先辈相信主爱我们,祂用自己的血使我们洗去罪恶,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衪父神的祭司(启一5-6)。他们也被教导、鼓励,要迫切祷告祈求圣灵,因为圣灵是进入神国的凭据。如耶稣所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三5)。所以,先辈经常在鸭洲摇船櫂艇到对面的滘仔草地举开祷告会,又以亲身的疾病藉祷告蒙主神医治,向沙头角、吉澳、西流江的村民与亲友见证,传扬主耶稣的恩典,主就将得救的人天天加增(徒二47)。

1934-35年,真耶稣教会的丘玛利亚执事和丘几法执事,在沙头角墟展开福音布道,并替人治病,1938年成立教会4。后来在鸭洲定居的渔民大多于沙头角接受福音及参与安息日聚会。事实上,不少附近一带的渔民早年在沙头角进行买卖活动和参与教会聚会,之后回到各自原来的渔船停靠之地。

1952年兴建木造教堂,1953年建立鸭洲教会取代原沙头角教会。同年,政府辖下「渔类统营处」成立鸭洲渔民子弟学校,会堂平日星期一至五被征用作教室5,吸引不少飘泊于塔门、吉澳、西流江及印洲塘一带的亲友、同灵在岛上聚集和生活,天天同心合意,恒心遵守主的教训、彼此交接祈祷,赞美神(徒二42)。

渔民都以艇为家,又称「住家艇」。因为生活在船上,起居饮食、如厕也在艇上,连生孩子也会由船上有经验的亲友帮忙。不时更有小孩坠海遇溺丧生,由于夭折率偏高,一般都会多生几个,以确保有更多孩子帮忙捕鱼的相关作业。

「住家艇」不用出海捕鱼时,会在鸭洲沿岸停泊,后来开始在山边搭建简陋的木寮茅棚,简陋房子的建成是因为当时渔民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因船艇约只有二十多呎长、数呎宽,而那便是一家十多口的居所及工作间,实是挤迫极了。所以在山边支搭木寮,以安置老人及小孩,好让他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生活,免受出海可能遇到的危险,年轻力壮的成员则可专心工作。贫苦者或架木为屋,或以破艇为家,室小人挤,既风雨之不足蔽,卫生设备尽付阙如,以至疾病丛生,影响健康。简陋房子亦同时为渔民提供多一处休息及工作的地方,渔村的风貌逐渐成形。因此,他们离开原本停靠之地,因生计而在鸭洲居留,因同一宗教信仰而建立团结的社区。自此之后,不论来自何方,都同样成为鸭洲人,视这个小岛为自己的家园和信仰根源。

四、基础教育燃亮希望

一直以来,渔民子弟都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使渔民不能掌握渔业以外的知识,故而每一代仍然继续成为渔民。昔时的渔民四海漂泊,居无定所,加上出海捕鱼的谋生方式,以致孩子难以像一般城乡儿童上学读书,于是一代又一代,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继续以捕鱼为生。在建立学校之前已届入学年龄的年长一代,大都因此而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由于体会到不识字之苦,加上世代捕鱼,经济条件不佳,有时更会被人看不起或欺负,因此岛上开办专门为渔民子弟而设的学校之后,父母一般都乐意让子女读书,让下一代有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

渔业是香港十九世纪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随着二十世纪中期渔业技术改良,作业效率提升,渐而出现过度捕捞的情况,城市发展和相关的污染亦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加上部分渔民为增加渔获而使用鱼炮等种种因素,导致渔业资源枯竭。渔产减少,本来以捕鱼为业的鸭洲村民难免面临不明朗的前景,于是纷纷出外寻求其他维生之计。

事实上,年长一辈的鸭洲人由于缺乏接受教育的机会,学历程度一般不高,甚至不识字,在放弃渔业后多数受聘于工资偏低的非技术工作,生活依然困难,1960年至1970年代选择移民的大都希望以其他方式改变前途。

五、开拓前路远走他乡

香港由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不断发展,传统经济亦逐步转型为现代经济,渔农业随而式微。1950年代开始,已有不少新界乡的的村民到外国寻找新机会,而且渐成趋势。

1950年代,英国实施的新「移民法」吸引了大批香港新界居民迁至英国;伦敦苏豪区的爵禄街Gerrard Street一带更成为华人聚居点,因而得到「唐人街」之名。由于英国放宽移民入境,只需当地餐馆一封证明书,便可凭「担保信」入境,非常简单。

曾经主宰香港人生计的捕渔业,早已经在时代巨轮的不停转动下式微。1960年代初,鸭洲人的鱼获锐减,生活无以为继之际,主耶稣激动销罗盆村一位不是信徒的亲友,使他主动为鸭洲人申请赴英国谋生,这是鸭洲人完全想不到的。正如经上所言,基督有莫测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三18)。

移民从来都非轻易的路,1960年鸭洲渔村史上第一批离开香港谋生的三位开拓者,以惊人的胆识,去国怀乡,踏上逐梦之航,远赴他乡,展开新的生活。他们拓荒是为家乡造新文明,盼望改变鸭洲捕鱼人世世穷的志向。从新界一个偏远孤岛出发,离开故园和亲人,进入语言不通的西方社会,从事完全不熟识的行业——餐饮业,的确是不容易的抉择。

1960年至1970年代,来往海外的交通不若现时那样方便,不仅路途迂回曲折,而且费用高昂,非一般人可轻易负担,因此离家时刻的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归来相见。那时候,全村送别是经常出现的画面,年纪轻轻出国的青少年,在登上离开的船只后往往会回望,挥别岛上的村民和这个自己成长的小岛,依依难舍,场面令人感动。早年的鸭洲移民一般七至八年才首次回来,期间相系的只有寄回家中的家书、改善着家人生活的汇款,以及相隔重洋的思念。

鸭洲居民自1960年代起陆续移居海外,因为能赚取外汇,生活质素的确渐见提高,昔日孩子的破旧衣服总是缝缝补补,此后有所改善;部分家庭亦因为较年长的儿女在外国工作,有条件让其弟妹升读中学。

餐饮业从业员工作量大和工时长是人尽皆知的事。负责掌厨的必须在狭窄的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打杂」则是没完没了的差事。来英初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唯有勤力苦干,努力学习,勤俭才能改变命运。初来报到,一切都由中介公司或旅行社指示和摆布,中介喊向东,他们不敢向西;中介说上山,他们不敢下海。换言之,哪里的餐馆缺人,就往哪里走,不停地流徙,过着如没脚的雀鸟一样的生活,彷彿回到昔日海上漂泊的日子。人的坚韧、耐力、不畏艰险、不屈不挠,都是磨难淬炼出来的。然而,主神的恩典恒久不易,永不忘记衪的儿女:「妇人焉能忘记他吃奶的婴孩,不怜恤他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赛四九15-16),主神实在恩待看顾鸭洲水上人。但鸭洲人所不知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主神托付的使命,就是把福音的种子播散到世界各地,建设教会,荣耀天上父神,让神喜乐(该一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做好职责,才能逐渐实现梦想。正如传道者所言:「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九11)。感谢主耶稣看顾保守,赐予当时的机会,凭着苦干、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和建立有口皆碑的美好声誉及质量的保证下,鸭洲水上人的业务的确渐入佳境,而且事业有成,让自己和家人享有安稳的生活;然而,当中的付出、坚持、困顿和长久奋斗,却是那一代人才明白的艰苦人生的历练。

六、建立教会栽培年轻人延续信仰

乡愁,这乡愁是一个很伟大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在这个强大向心力的驱使下,村民团结是人心所向,不管在甚么时代已深深融入到各人的血液里。

早年移民英国的鸭洲水上人,由于亲友甚少,一切从零开始。基于工作环境分散各处,文化、语言以及教育水平的差距,无论就业、学业都面临极大的挑战,遑遑不可终日,生活格外艰难,信仰只能压抑在心坎里。

1970年代是信仰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起点。1973年2月11日成立祈祷所,租赁纽卡素市中心衞理公会Central Methodist Church,Ridley Place,Northumberland Street,举行安息日聚会,为日后英国全国的教会打下坚固的基础。「因无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我的羊在诸山间、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结三四5-6)。主神顾念祂的羊,于是差派香港工人前来牧养,聚集散居的同灵,勉励大家坚守安息日、复兴信仰,重新挑起埋藏于心坎里火热的心,巩固如火挑旺的信心。随着同乡移民日众,蒙主耶稣恩眷,生活渐上轨道。

随着祈祷所的建立,信仰生活因而大大提升,很多四散东西的鸭洲水上人,开始汇聚纽卡素,安息日聚会人数也相应增加,从香港来英国牧养的丘几法执事,高瞻远瞩地全面评估教会的发展,认为有必要从这些会众当中拣选一些忠心的工人来参与传福音的工作,为扩张帐幕之地作准备。神说:「要扩张你帐幕之地,张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长你的绳子,坚固你的橛子」(赛五四2)。

感谢神的祝福,鸭洲水上人的经济条件日见好转,希望与梦想同时并进。1975年买下纽卡素一座教堂,于1976年7月12日举开献堂礼,成为欧洲第一间的真耶稣教会,把昔日在鸭洲的信仰生活带到英国,散播福音种子。

这次的献堂对整体英国福音的工作有指标性的作用,犹如号角吹响,信徒被唤醒,所以分散全英国南北各地的信徒也纷纷兴起,建立教会:

1979年建立爱丁堡教会、1979年建立山打仑教会、1981年建立澳鲁景教会、1983年建立伦敦教会、1984年建立里斯特教会、1989年建立朴茨茅斯教会。1982年是教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机,那时教会虽已建立,却没有全职的传道人牧养,神顾念羊群需要牧人,便呼召在马来西亚事奉的陈恩国传道来英服事。

1989年英国总会成立,是教会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机,由于圣工发展的丕变,神呼召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教于斯的新生代,献身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成为英语传道人。鉴于未来英文事工发展的需要,训练宣牧人才、提升志工事奉的素质和属灵知识,并促进多方面圣工的拓展,自1991年总会举开第一届青年神学训练班迄今,一直延续,从未间断6。

1992年又是教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神给予纽卡素会堂的面积增加了一倍,是要使更多的人能在这个地方一起敬拜祂。而教会人数增长,就需要更多传道人来牧养关怀,神却一直按祂的计划带领、供应祂的教会。

2015年更是教会成长过程中的崭新一页。神赏赐机会,让我们购置了一所教堂,土地面积广大,并享有永久土地权益兼可持续发展。现正着手筹建英国总会大楼,愿主神带领祝福,共圆先贤心愿。主神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赛五五8-9)。

一路走来,半世纪了,也已迈入第四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对教会而言,青年兴则教会兴,青年强则教会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教会就有前途,完成主的托付就有希望(参:徒一8)。主恩满溢,今日,大专以上及专业人士充满各地教会,通晓三语两言、自小接受宗教教育、学生灵恩会、短期神学训练,口才知识都全备(林前一5)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年轻人就是教会未来的柱石与栋梁。他们现今所有的口才、知识,包括属灵的、属世个人努力追求得来的,都是因在主耶稣里面而有的。教会的将来全系于培育更多良善又忠心的领袖接棒人,让信仰的薪火代代传承。就如保罗刻意吩咐提摩太说:「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二2)。保罗不只要提摩太把学到的去教导别人,且要他去教那些「能教导别人的人」,「能教导别人的人」很明显是指领袖。有人说:看今日青年,便可知明日教会。教会需要培养领导的能力,训练将来的接捧者,要确信神会装备他们,且给他们能力,使会众跟随他们的带领,延续信仰。

主耶稣圆了鸭洲水上人梦,也点燃众人内心的使命─—建设教会,得神喜悦。1976年始,真耶稣教会遍及英伦三岛各城、乡和小镇。在英格兰有朴茨茅斯、伦敦(二所)、剑桥、曼彻斯特、里斯特、卡廸夫、新特兰、及纽卡素(二所);在苏格兰有爱丁堡(二所)、格拉斯哥、鸭巴甸、澳鲁景;在爱尔兰有都柏林,贝尔法斯特、林麦瑞克。英国总会每年差派传道人牧养阿姆斯特丹、汉堡、莱茵、海德堡、巴黎、萨尔斯堡、维也纳和莫斯科等教会。同时,也兼负关怀牧养、训练、开拓非洲13个英语系国家:奈及利亚、赖比瑞亚、迦纳、肯亚、南非、乌干达、多哥、狮子山国、坦桑尼亚、刚果、东加、赞比亚和卢安达的宣道工作。

七、常存生机永续家园

三人的小岛─—鸭洲,已是街谈巷议、近日香港传媒报导的焦点,但是当年在此生活的村民,并没有离弃这个昔日的家园。不论是留港生活,抑或自1960年代起先后到英国定居的同灵,都视小岛为故乡,一直积极支持社区的地方建设及宗教活动。如今,小岛已没有人为生计而出海作业,当年的渔村风貌已成往事,鸭洲人还是乐意出资修葺渔民村,使之保持原貌;每年举行感恩纪念会,传承信仰,以此作为福音基地,不断为家乡添注不灭的生命力。

昔日在家乡的时光虽已过去,但身处英国的鸭洲水上人,依然有如当年那般关系密切,形成彼此互相扶持的小社区,以及一股众志一心的凝聚力。主要原因是鸭洲移民拥有共同信仰,透过教会定期聚会,延续宗教生活的同时,亦有利保持紧密的人际情谊,再加上联谊会的建立,以及透过让下一代学习中文,认识中华民族文化,致使不论年长或年轻的一辈,都不忘自己的根源所在。

八、构建未来共圆心愿

早年的鸭洲移民大多是年轻人,到英国后才成家立业,因此其中不少人的子女都在英国出生。鸭洲水上人的子女从小在外卖店进出,耳濡目染,所以大都只读毕中学,就认真做起外卖店的小老板。之后的新生代都已是大学、硕士、博士学历,专业人士如律师、建筑师、医生、牙医、特许会计师、教师、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网际网络工程师、网页游戏设计、金融投资、银行业务管理等比比皆是。除了餐馆、外卖店,其他各行业,经常见到鸭洲人的面孔。虽然英国才是这些新生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但他们也认同鸭洲是其长辈和宗教信仰的根源所在。

岁月远去,旧情依旧。曾在鸭洲生活的一代,对故乡当然有不能磨灭的情感,村里的一事一物,总是承载着忘不了的回忆。在村民心中,不论身置何处,享有安乐舒适的生活,昔日在岛上简朴的日子始终萦绕心中。留住小岛面貌,记录当年往事,不仅关乎记载前人事迹,也让后代了解和珍惜先辈在这小岛的生活历史,从而致力将之永久留存。

年前成立的「地质教育中心」计划,实现了过往未完成的事。这项计划不仅对村民意义重大,而且可向全港市民和世界各地的访客呈现鸭洲的历史和生活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条偏远渔村丰富且深刻的故事。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鸭洲故事馆」于2018年4月8日在众多本地和海外嘉宾,以及约四百名移居海外和留港的鸭洲村民的见证下正式启用。

「鸭洲故事馆」的设立,除了保留当年鸭洲村民毕生难忘的珍贵回忆,让鸭洲的新生一代认识本村的过去之外,同时也为旅客提供认识这小岛的机会;故事馆融合鸭洲渔民文化和基督教信仰,而且在大量村民移居海外的同时保持完好面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岛」;位于地质公园的鸭洲除了别具价值的岩石和地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村民的故事」。说到底,鸭洲从荒岛发展成渔村,然后经历数十载变迁,其实就是一个「满载恩典的故事」。

「鸭洲故事馆」的成立,并非一项计划的完成,而是鸭洲在日后漫漫长路上另一段故事的新开始,为村民添注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代代相传,致力使家乡生生不息,在神的恩典中永存生机。

在鸭洲这个没有人青睐的小岛,借用的时间孕育出不少爱主、爱教会的忠心主仆,也同时造就了不少肯为神奉献时间的海外新生代,用外语协助福音的拓展。鸭洲水上人生活的改善,教会的建立及支援海外宣教活动,在教会中成长的英国新生代,特别在世界的宣道圣工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承先启后角色,将基督得救的福音世代相传,这都是值得感恩的地方。

鸭洲这片平静的水域,流动着几代渔民的幸福与哀愁。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先辈们从前未曾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辉煌,往后也只会更加的波澜不惊,甚至是悄无声息。但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团结和忍耐在鸭洲历史中留下印记,或许有一天后人会记起,真耶稣教会传至欧洲以至非洲,最初来自一群勤勤恳恳、笃信不疑的渔民信徒。

(0)
上一篇 2020年8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