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人:美国喜瑞都同灵
2004年12月25日,美国喜瑞都教会所举开圣经讲习会的课程结束后,该教会的同灵针对上列的经文,提出了这个疑难问题:「主耶稣为什么要咒诅那一棵无花果树?这件事有什么教训呢?
回复人:谢顺道长老
「第二天,他们从伯大尼出来,耶稣饿了。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就往那里去,或者树上可以找着什么。到了树下,竟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耶稣就对树说:『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门徒也听见了。」(可十一12~14)。
「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就对他说:『拉比,请看!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可十一20~21)。」
兹依据个人的查经心得,先逐节略作注释,再叙述其教训于下:
「第二天,……耶稣饿了」(12节):即受难周的第二天,尼散月11日。尼散月是犹太宗教历的正月(出十二2;尼二1;斯三7),也是阳历四月。「耶稣饿了」,表示主耶稣具有人性(罗一3),饿了就需要吃东西。
「树上有叶子」(13节首句):《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长满了叶子」,《新改译》(1973年,日本圣书刊行会发行)则译为「叶子茂盛」。
「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13节末句):即不是收成无花果的季节,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果子。下列三种资料,可供为研究的参考:
届十二月之际,山地无花果树,叶已落尽。其柔嫩叶芽,迨翌年三月,始渐展放(太二四32;可十三28~32;路二一29~33)。同时亦有小果,渐长至樱桃大;遇狂风,纷纷落地,此皆所谓未熟之果(启六13;赛三四4)。──摘录自《圣经百科全书》(合订本667页,Dr. James Orr编,少年归主社出版)。
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地的无花果树,到了三月下旬,就会长出柔嫩的叶芽来(太二四32;可十三28~32;路二一29~33)。同时在嫩叶芽与旧枝子的接合点会生出无花果,而这小果会与嫩叶芽一齐长到樱桃一般大;但每逢刮风时,便会被吹落。这些未熟的果子叫“taksh”,当地的居民会捡起来吃,耶路撒冷的市场可以买到。《雅歌》第二章13节所描述,「无花果树的果子渐渐成熟」;或《启示录》第六章13节所说,「未熟的果子」等,都是这种“taksh”。到了四月,逾越节迫近之时,无花果树上的嫩叶已经茂盛,而且已经结出小果“taksh”来了。只因它到了六月便会成熟,所以向来都被视同来日可望收获的保证。──摘录自《圣书大辞典》(153页,西阪保治着,东京新教出版社发行)。
上列「无花果树的果子渐渐成熟」那一句,《思高译本》译为「无花果树已发出初果」,并注明「在巴力斯坦,一到四月,初熟的无花果便发出初果的芽子;到了六月,这芽便结成可吃的无花果。」
依据这些参考资料可知,受难周的第二天,主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之时,正逢无花果树上的嫩叶茂盛,并且已经结出小果“taksh”的季节;虽然还没有成熟,却是可以吃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当主耶稣到了树下的时候,竟然连一粒小果也找不着,而不过是长满了叶子而已!
无花果是巴力斯坦的重要农产物之一(民十三23;申八8);在神的心目中,则被视同以色列民族之象征(耶二四5)。而四月所结出的小果,乃是来日可望收获的保证;如今,它既然连一粒小果都没有,未来还有什么指望呢?很自然地,浮显在主耶稣眼前的画面是──以色列人在信仰生活上的堕落:谨守律法的字句,却轻忽了律法的精神;犹如这一棵无花果树,虽然枝叶茂盛,却结不出果子来!
至此已经非常清楚,主耶稣咒诅那一棵无花果树的主要教训是:提醒当时的以色列人,实践律法的教训在生活上,比拘泥律法的字句更重要;今日若不趁早悔改,结出果子来,则当神审判万民的时候,必至灭亡。主耶稣这个用意与施洗者约翰对法利赛人所提出的警告,是完全一致的(太三7~10)。
关于法利赛人的形式主义,最常见的具体表现是:「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可七3)。值得留意的是,他们之所以要如此坚持,并不是依据律法上的规定,而是「拘守古人的遗传」。原来,律法上只是说,「摸到不洁净的东西,就不洁净」;但他们却为了表示谨守律法,饭前必洗手,以求完全洁净。
基于这种偏激的观念,他们不但对耶稣的门徒饭前不洗手那件事要提出质疑(可七1~5),甚至因为看见耶稣也是如此,便非常诧异了。于是主耶稣教训他们说:「如今你们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外面,你们里面却满了勒索和邪恶。无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里面吗?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给人,凡物于你们就都洁净了。」(路十一37~41)。
这就是说,神创造了人的躯体,同时也创造了人的心灵;而心灵的洁净,比躯体的洁净更重要。因此,只要把里面「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活上,则凡物都是洁净的。原来,所谓「洁净或不洁净」,并不是物品本身的实质问题,而不过是主观上的认知问题罢了(罗十四14)。
与此相同的教训,保罗也曾语重心长地提过。他说:「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属肉的犹太人),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属灵的犹太人),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除掉心里的污秽:申十16),在乎灵(精意),不在乎仪文(字句)。」(罗二28~29)。
将近一世纪以来,我们之所以要坚持我们的基本信仰──五大教义,乃因这些教义是我们的信仰根基,样样都与得救有绝对关系。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把教义与生活联为一体呢?我们的生活是否与教义脱节了呢?教义必须合乎真理,合乎真理的教义必须坚持;这种观念绝对正确,无可置疑。然而,若将教义与生活合而为一,使信仰生活化,生活教义化,岂不是更完美吗?
主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的另一个教训是:要有单纯的信心。何谓「单纯的信心」?当彼得对主耶稣说,受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的时候,主耶稣回答说:「你们当信服神。」又说:「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十一20~24)。「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一句,《现代中文译本》译为「相信你们是得着了,就会得到你们所求的」,《新改译》则译为「相信已经得着了,就会成为那样」。这就是「单纯的信心」──实际上并没有得着,但在心态上却已经得着了。
拉撒路死了,主耶稣来到墓前,吩咐人将挡住墓口的石头挪开。马大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主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吗?」然后,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就出来了(约十一17、38~44)。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必须留意下列几件事:
第一、只要有信心,就必看见神奇妙的作为。反之,如果疑惑,便什么都得不着了(雅一6~7)。
第二、主耶稣所做的是,「举目望天」──仰望天上的父;而不是低头看墓──看那具已经发臭的尸体。遭遇患难的时候,如果低头看环境,往往令我们绝望、恐惧;但若抬头仰望天上的父,信心便油然而生了。
第三、主耶稣的祷告词是,「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当主耶稣如此祷告的时候,拉撒路仍然是一具尸体,毫无生命的迹象;但主耶稣却满心感谢父,因为父已经听他。这就是「单纯的信心」──实际上并没有得着,但在心态上却已经得着了。
第四、在祷告中,主耶稣又对父说:「我也知道你常听我」;而不是说,「我也相信你常听我」。「相信」,乃是得着所求的必须条件;但「知道」,却表示已经得着了。「你常听我」,则谓你从前常听我,这次也必听我;回顾往日的体验,有助于增强今日的信心。
第五、这种「单纯的信心」,必然充满了来自上头的能力;因此,他才敢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果然出来了。
下列「王上十八41~45」那段经文告诉我们说,以利亚的祷告之所以大有功效,乃因他也具有这种「单纯的信心」之缘故:
「你现在可以上去吃喝,因为有多雨的响声了。」(41节):信心单纯的人,能听见别人所听不见的声音;不然,还没有下雨,何来多雨的响声?值得留意的是,这时候以利亚虽然还没有开始祷告,但在心态上却已经得着所祈求的了。
以利亚上了迦密山顶,屈身在地,将脸伏在两膝之中(祷告的方式之一)。对仆人说,「你上去,向海观看。」仆人说,「没有什么。」他说,「你再去观看。」如此七次(42~43节):以利亚只祷告一次,却一再地吩咐仆人,向海观看。虽然每一次都得着同样的答案──「没有什么」;但他还是那么坚持,「你再去观看」。这就是「单纯的信心」──不管事实如何,在心态上却已经得着了。
第七次仆人说,「我看见一小片云从海里上来,不过如人手那样大。」以利亚说,「你上去告诉亚哈,当套车下去,免得被雨阻挡。」(44节):仆人所看见的是一小片云,但以利亚所看见的却是黑云密布;信心单纯的人,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景象。
霎时间天因风云黑暗,降下大雨(45节):「单纯的信心」与「得着所求」,在此被画成等号了。
今日我们所迫切需求的,就是这种「单纯的信心」,而不是深奥的神学理论。但愿主怜悯,满足我们的需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