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浅谈信心的表现-黎为升

引言

「πίστις 信心」的希腊文一字在新约227节的经文中出现过243次,因此信心很容易就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也因为非常熟悉,有时不自觉地忽略掉应该认真思考信心的本质,以及什么是因为信心而有的外在表现。

一、什么是信心?

「然而,信心是被盼望之事的实底,未被看见之事的证据(直译)」(来十一1)。

在主后第一世纪,犹太教将摩西律法演变成一套以为能使神完全悦纳其生活行为之规条,这样的思维早已侵袭了使徒教会(加三1-5),使得信心的地位在教会中渐渐不见重视。这也是新约作者们意欲更正这种错误的信仰观,既然基督被钉十架并死里复活,已成就了神从创世以来所铺陈的救赎计划,从今以后我们必须凭信心行事才可蒙神的悦纳。

1.信心是被盼望之事的实底

第1节「被盼望之事的实底」中的「ἐλπίζω 盼望」,其意思是带有信心的期待那些好的,或有益处的事;1所谓的「ὑπόστασις 实底」,其原意为实体的本质或本性,2也有为了信托或承诺,而提出让对方信任的保证或担保品之意。蒲草文献内此字是一个商业常用的词汇,指当两人同意某项交易时,他们便在合约上签上名字,这份合同的文件被称为「实底」;换言之,若以土地买卖为例,「地契」就是「实底」,买方虽还未目睹那块购买的土地,但因契据在手,那块地便如已经拥有一般。

神对未来之事的承诺,让我们对这应许的实现有把握,而以行动守住这样的诺言,这就是信心,这信心如同神承诺会实现我们未来期待的合同一般。所以信心表现的第一步要先分辨「所望之事」只是出于个人的愿望?或是神已允诺赐予的应许?换句话说,我们的盼望虽然是自己的愿望,但我们必须察验是符合神的期待与否;因为神之所以会对某人有所期待,乃是在他或她身上完成神某些计划。

信心的源头出自于人的盼望与神的期待这两者交集,例如亚伯兰的愿望是希望自己有小孩,这也符合神对这事的计划,只是当时间尚未到来的时候,神便承诺一定会满足亚伯兰的愿望,而且他也相信神在未来的某一天必实现祂的诺言,这也就是应许,这种相信神的应许必定会实现的心,就是信心。

然而,个人的愿望与神的期待也可能互相违背,例如同样的亚伯兰在遇到飢荒时,他的愿望是想下到埃及,希冀他的家庭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但他却没有寻求神的承诺,看看这个愿望是否符合神的计划。因此这种执意要去埃及实现愿望的肯定,充其量只是虚假的自信,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也为他的家庭,甚至是他的子孙带来纷乱。

2.信心是未见之事的证据

第1节中「ἔλεγχος 证据」,一般来说是基于在讨论或争论的状态下,为了使人相信某事或证明某事所提供的信息。而「未被看见之事」,有可能是指尚未看见,但会在未来可以被看见的事;也有可能是指肉眼看不见的事,或是这辈子不可能看见的事。

以亚伯拉罕为例,在未出生以前的以撒,对亚伯拉罕来说就是「尚未看见的事」,因为神在他七十五岁的时候就预言他要成为大国,但撒拉始终没有怀孕,直到亚伯拉罕一百岁时,这期待已久的应许终于让他看见。

而神承诺他的后裔要成为大国,这应许对亚伯拉罕来说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事」,因为这件事不可能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但他却以相信的心离开世界,因为他相信在未来神一定会承诺祂的应许,就像祂承诺他必藉由撒拉生出以撒一样。因此《希伯来书》作者说撒拉因为生了以撒,所以她深深相信神的应许是可信的,因此她也深深相信:「从一个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来十一12)。

信心是一种证据、明证,好像要证明这栋房子是我的,房屋的所有权状就是证据;如何证明未见之事会实现,神所赐的信心就是证据。自信是出自于自己的意念,但信心是来自于神(林前十二9),而且信心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在「能相信看不见的事」之上,如保罗所说:「因为我们不是思索看得见的,乃是思索看不见的;原来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远的(直译)」(林后四18)。

信仰的最高阶段是「能相信肉眼看不见的事」,但这必须要先建立「能相信尚未看见的事」的信心,然后将此视为「看不见的事」必会发生的证据。换言之,我们要对「所望之事」有所长进,不要只把所望之事一直放在「尚未看见的事」,而更要经我们的信心提升到「相信看不见的事」,并要把「相信尚未看见的事」视为「相信看不见的事」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二、信心的外在表现究竟是如何?

藉由一个人的信心来表现出其外在的行动或语言,基本上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然而,人心的诡诈,使得外在信心的行动,可能只是一种假象,甚至有时人会透过似乎是信心的行动来掩饰自己的信心不足(加六12),或是信心的深度不够。但是只有真实的信心才能引领来到神的面前,而进入救恩(来十22),而且这信心的表现应该是持续性的。

正好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分别对一些求祂的人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希腊文的「救」σῴζω 有三种意思,第一是医治,也就是使某人从病痛当中痊愈,从病痛中恢复健康(可六56);第二是援救,有从危险中拯救出来的意思(可十四30);第三是得救,特别指的是属灵的拯救(可十六16)。

希腊文的完成式表达现在仍持续过去发生动作的状态,我们若以「蛋糕被做好了」为例,若是这「被做好」是过去式,意思只是这蛋糕过去被做好,但蛋糕有可能已经被吃掉了,被做好的状态已经不见了;但假如用完成式「蛋糕已经被做好了」,意思是过去「被做好了」的状态持续,意味着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这蛋糕还在,还没有被完全吃掉。

因此上文的「救」,耶稣用的是完成式的「σέσωκέν 已经拯救」,意思是「拯救」这动作发生在耶稣说这话当下的过去,然后这「已经拯救」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耶稣说话的那一刻;换言之,因为接下来的四个例子:「他们的信心已经拯救他们」这件事发生在耶稣说话之前,但因为他们的行动,使得这「拯救」的状态仍旧持续着,这就是笔者之前所论述的真正的「信心的表现」,就是要能够让拯救的状态一直持续着。

1.所谓信心的表现就是要回应罪咎的心,而付诸悔改的行动。

当主耶稣面对一个犯罪的女人来到祂面前以泪洗脚,并以她的长发拭干主的脚……等不寻常的动作时,主耶稣对她说「妳的信已经拯救妳」(路七50),既然这「已经拯救 σέσωκέν」是完成式,意思是主先把要拯救她的心意放在她的心里,但若要让这被拯救的状态持续着,她就必须突破被人质疑、轻藐、谩骂的压力,走到主的面前。

「悔改」与「自责或罪咎」的差别就是,神是否有赦免该人的意愿。彼得说:「神且用右手将祂高举,叫祂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徒五31),所谓的「悔改的心 μετάνοια」的意思是,某人在完全改变他对罪与公义的想法与态度后,进而改变他的生活方式。3之所以人能如此行,乃是因为神赐他悔改的心,并同时伴随着赦罪之恩(徒五31;提后二25-26),使他能意识到有被赦免的可能,才会有愿意改变的力量;不然,假若人任何的改变都没有被赦罪可能的话,一切付出都是徒然的。

同时,所谓神赐人悔改的心,意指当事人在面对呼召,并感到扎心之际,此时神将选择权交到他手中,由他自己来选择愿意回应神的呼召与否,他当下便有决定他未来永恒的命运之自由意志,也就是主耶稣所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中的「πίστις 信心」,才会有心力驱使他有进一步的行动来回应神。因此,一个重生者,除了有神唤醒他的良知之外,他也必须要愿意领受救恩的行动。

人必须被赦免的可能,才有爱神的行动。人无法先用所谓「爱神的行动」来弥补「自责或罪咎」。因此这妇人一连串的行动是因为主耶稣已经有赦免她的意愿,神这样的意念让她发出信心的行动,这种有行动的信心才能拯救她。因此若有人说他信耶稣,却不愿意付出行动接受洗礼赦罪,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已经信了耶稣,这种自信是无法拯救他们的。

当时犹太人设筵招待客人,最起码的礼仪乃是:第一、在客人进门时,主人命仆人备水给客人洗脚;第二、与客人亲嘴(路七45);第三、用油膏客人的头(路七46)。主耶稣暗示西门请耶稣吃饭是因为也蒙恩(路七42),但他没有用油膏耶稣的头,又没有亲吻欢迎耶稣,显出对主的不尊重。也许他觉得自己太高贵,不值得这样对待耶稣。

因此耶稣以西门与妇人作对照,这妇人用泪水「为耶稣洗脚」、用自己的长发为耶稣擦脚、用嘴亲耶稣的脚,以及用香膏抹耶稣的脚,这些行动在在显示出这妇人信心的表现。因此,主耶稣说:「妳的信已经救了妳」的条件,就是用悔改的行动来回应神所赐悔改的心,或是扎心。

2.所谓的信心的表现,就是克服种种困难向他人作见证。

耶稣医治血漏的妇人(路八42),看起来是主耶稣故意要为难她,因为犹太人视「血漏」为不洁,凡接触患血漏的女人的,也会成为不洁(利十五25-30),这也可能就是这女人不想让人知道,而偷偷从背后来摸主耶稣衣裳的原因。因此,耶稣要她公开她的见证,也意味她必须在众人面前揭开她个人的隐私。

但耶稣为何如此行?很可能藉此来鼓励正在为自己女儿病情焦虑的睚鲁,因为他即将要面对女儿已经死去的事实。罹患十二年血漏的妇女的见证,如同睚鲁的及时雨,使他之后愿意选择信任耶稣的方式,来面对女儿的死讯。

耶稣说「女儿,妳的信已经救了妳」(路八48),其实以疾病被医治的角度来说,因为这妇女有信心,而且是在触摸耶稣衣襟的当下,她的确已经得到医治,但若对她的拯救要持续的话,意味她必须要克服面对众人指责的压力向众人公开她的故事。

故此,我们必须要向需要福音的人作见证,必要时要将自己难以启口的事透露出来,因为我们的经历正是安慰别人的及时雨(林后一4),甚至有时候也会造成自己很大的困扰,但这就是信心具体的表现。

3.所谓信心的表现,就是将取悦神、感谢神放在生命的首位。

当主耶稣医治好十个长大痲疯的病人,仅有一人回头找主耶稣谢恩。此时耶稣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路十七19),这时的拯救不再指病的医治这件事,因为大痲疯病被医治是已经发生了;而此时的「拯救」意味着当他们的病好的时候,这撒玛利亚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行动时,使拯救他的状态才能一直持续下去。换句话说,当主耶稣对那撒玛利亚人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时,这人的信心已经从「解决需要的信心」,升华到「寻求感恩的信心」。

我们设想:痲疯病人长期被人隔绝,甚至当人要接近他们的时候,他们还要大声提醒别人说:「我不洁净了」,这种长期成为社会边缘人的痛苦,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因此当他们的病痊愈的时候,他们一定很期待回到人群之中,回到他们温暖的家中,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然而,这个撒玛利亚人他暂时放下成为正常人的喜悦,赶紧回到耶稣面前,以欢喜感恩的心来表达他对主耶稣的感念,因而他的拯救不仅是病痛得到医治,他的灵魂也得到拯救。

因此真正信心的表现,不仅仅是有需要的时候向神祈求,更进一步在任何时刻,甚至是落在患难时,都要有一颗感谢的心。因为当我们只看见自己的需要时,往往伴随的是担忧与沮丧,唯有当我们学会感谢的时候,便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才有可能再次燃起生命的希望而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

保罗说:「没有任何事你们该忧虑,但在所有的祷告与恳求中带着感谢……(直译)」(腓四6),当中所谓的「δέησις 恳求」,是指非常急迫地或谦卑地要求某件东西,而且是根据推测的需要,因为推测是根据本能所认知的状况下判断的结果。但会焦虑是因为察觉这件事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结果,而这种察觉不一定出于事实,有时焦虑是源于错觉,可能是因为与他人比较、大环境突然的改变,或是自身的状态出现变化……等。

若我们在祷告中无法将忧虑除去,我们的恳求最终会被忧虑绑架而沦为「带着忧愁地恳求」,这种祈求会让人只停留在令人担忧的事上来祈求神的帮助,永远只能在担忧的事打转,这就好像走入迷宫一样,失去方向而精疲力尽,心死枯竭。

「εὐχαριστία(感谢)」的意思是对利益或福气表达感激,以亲切与仁慈的行动回应对方。因此,是「在所有的祷告与恳求中带着感谢」?就是将因本能所产生的忧虑,透过祷告,将推测或想象所产生的焦虑在祷告中渐渐褪去。至于如何在「恳求中带着感谢」?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数算过去神对我的「利益或福气」,如此便能产生相信神必使我「获利」的信心,才能够去对付出于本能的推测所产生的焦虑。

正如雅各知晓以扫带着四百个男丁来,这象是军队打仗的阵列,因此雅各极度地恐惧,他那时所采取的方法是消极的逃避(创三二8)。但当雅各开始向神祷告的时候,即使他向神表达他的恐惧,向神呼求祂的帮助的同时,他也学会平衡他的思维,回头思想自己一路来神如何引领他度过种种危机,因此他说:「我先前只拿着我的杖过这约但河,如今我却成了两队了」(创三二10b),这种「先前」与「如今」的对照,让他能够在祷告后,从「逃避」到「面对」,从「队伍的最末」到「走到队伍的前头」来面对以扫。

4.所谓信心的表现,不只是有事奉的信心,更要有相信应许的信心。

当耶稣到了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位瞎子名叫巴底买(可十46),他一知道耶稣要经过,便大声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后来主耶稣医治他时就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路十八42),然而主耶稣在说的当下,这瞎子还没被医治,为什么主耶稣会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

巴底买在喊的时候,有人马上阻止他喊叫,这些阻止瞎子出声的人是「在前头走的人」(路十八39),4也就是那些跟从耶稣,并为耶稣开路的人。然而当有人公开承认耶稣是他们所等候的那位大卫的子孙,也就是要建立王国的弥赛亚时,他们极力的阻止暴露出他们的不信,以及对这样的信息充满不安与否定。

保罗在《罗马书》一开头就解释什么是福音?福音的本质就是带有应许的好消息(罗一2-4),换句话说,福音不是只有好消息而已,它必须带有预言性或应许性,一定是神在旧约圣经中曾透过先知所预言的应许。至于神透过旧约圣经中先知所应许的事相当多,首先最重要,也是一切应许的根本,就是论及关于耶稣基督的应许:保罗从两个角度概说旧约先知对主耶稣基督所发的应许,先从肉身的角度来说主耶稣基督是出自于大卫后裔;然后在从灵的角度,祂是神的儿子(罗一3-4;可十46-52)。

巴底买这位乞丐一定很早就听了许多关于耶稣的传闻,但他不但相信这位耶稣会使他重拾光明,他却能抓住并深深相信耶稣就是旧约先知所应许的弥赛亚,所以耶稣在医治他以前先跟他说:「你的信已经救了你」,就是向世人宣告要像巴底买一样的信心,才能真正获得拯救,因为这种相信应许的信心,才有可能抵挡各种反对的势力。要不然仅仅像那些领路的人,只因为耶稣受欢迎时,而热心为耶稣领路;然而耶稣一旦被抓被处死,这些人必定作鸟兽散,好像将种子撒在浅土的那些种子一样,日头出来就枯干而死。

结语

有时我们以为我们热心事奉就是信心的表现,但对圣经所应许的事却产生质疑与不安。例如神在末后从东方兴起唯一得救真教会,藉此将得救的福音传到以色列与全地等诸如此类尚未完成的应许,却因为种种的因素对这样的信息选择拒绝、逃避,或是模糊化,使我们的信心大打折扣。或许我们当务之急,好好地厘清我们所领受的应许与真理,以免信心受到亏损,而使进入救恩的状态受到阻碍,那不就成为恶者的盘飧,不是吗?

(1)
上一篇 2020年7月28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28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