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基督教、天主教中有不少教派,各自都宣称代表真理,到底谁对?谁真正代表基督身体?什么是正统基督教教义?”
回答:
1.教义一词在旧约是“leqah”的翻译,指所接受(来于神)的教训、道理和言语(申卅二2;伯十一4)。到新约时代,它意为教会传统权威的教导和行为准则(太七28-29,十五7-9);是教会依据神的话语(约七16-17)和使徒的教训(徒二42)的系统化总结。
2.正统的基督教教义必须本于圣经完全遵照主耶稣的吩咐(太廿八20),而且确实“按着正意分解”(提后二15);基本教义要合乎使徒从耶稣基督所领受“那纯正话语的规模”(加一11-12;提后一13)。因为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也是辨别真假道的过滤网(林后一18-19;弗二19-20);任何教义,都不得越过基督和使徒的教训(约贰9;加一6-9;约壹四6)。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必须百分百遵照基督的话和使徒教训去学、去传、去作。
3.教会代表基督的身体,必须有“基督的灵”,即被那充满万有者的灵所充满(弗一23);并以会“说方言”为受圣灵的凭据,如同使徒们“当初”受圣灵的经历一般(徒十44-47,十一15)。任何教会,如果不会“说方言”,没有基督的灵,他就不属于基督(罗八9),不是基督的身体了。
4.五大教义和十大信仰是真教会的根基,也是信徒个人的信仰根基。此外,圣经观、神观、创造论、救赎论、终末论等,也涵盖新旧约圣经真理,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之范畴。
有关安息日的教义问答
二、“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启一10)。基督徒应当记念主日,也就是主的复活日。”
回答:
1.这段经文既没有说明“主日”即七日的第一日,也没有吩咐我们要在这一天记念主的复活;即使本段的前后文,甚至他处经文都没有。
2.(帖前五2;帖后二2;彼后三10;结卅3;启一7)中“主的日子”是指主再临之日。此处的“主日”并不是七日的任何一日,而是旧约圣经上常说的“耶和华的日子”(赛十三6、9;结十三5;珥一15,二1,三14;摩五18;亚十四1),也称为“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珥二11、31;玛四5),并不是“复活日”。
3.主并没有吩咐纪念复活日,只吩咐纪念其死(路廿二19)。
由此可知,认为“主日”即七日的第一日,也是基督徒应当记念的复活日,是毫无圣经根据的。
三、“安息日是赐给犹太人的,与基督徒无关。”
回答:
1.“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立的”(可二27),“人”不只指犹太人(罗三29)。第七天休息是创世之初立的,当初还没有犹太人。
2.旧约时代外邦人也可以享安息日恩典(赛五六6-7)。
3.“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8),教会是主的身体(弗一23),岂有不守安息日之理。
4.(雅二8-11)指出,对“至尊的律法”―十诫,“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可见守第四诫安息日的重要(太十九17-18;约壹二3-4)。
四、“七日的第一日就是‘复活日’,也就是‘主日’,基督徒应该在这一天参加崇拜聚会,记念主的复活。因为(约廿19)记载:‘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耶稣来站在当中……。’”
回答:
1.(约廿19)记载的是星期日晚上,按犹太人的历法实为七日之第二日,不是后人所称的“主日”;
2.据(约廿26)记载,“过了八日”,主耶稣又向门徒显现。由此可知,主耶稣向门徒显现,未必每一次都择定七日的第一日或第二日。
3.(约廿19)记载的主向门徒显现的时候,圣经只说“门徒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并没有说他们正在聚会,记念主的复活。
五、“徒廿7中记载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可见,在使徒时代的教会,每逢七日的第一日都有记念聚会,吃圣餐。”
回答:
1.(徒廿7-12)中:只字未提聚会是为了记念主的复活。因此,依据“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几个字,就断定复活日的记念取代了安息日的崇拜,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2.使徒时代的擘饼聚会,有爱餐、天天享用(徒二46;犹12)和圣餐(林前十一23-25)两种。从“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徒廿7下)一句看来,该次擘饼应该是为了送行而举行的爱餐,而吃了又吃(徒廿11),非圣餐。
3.退一步说,如果是“圣餐”,也是为了记念主的死(林前十一23-25),怎么可能藉此记念主的复活呢?而且“直到天亮”(徒廿11),已到七日的第二日,与记念复活日毫不相干。
六、“(林前十六2)中说: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可见,在使徒时代的教会,每逢七日的第一日都有记念聚会,并有奉献”。
回答:
1.(林前十六2),吕振中本译为:“每逢安息周的第一日,你们各人总要照自己所得的盈余,放在身边储藏着,免得我来时捐款才要现凑。”或译“各自存放着”(思高译本),或译“存放在自己的身边”(日本口语体译本),或译“储藏在自己的家里”(日本文语体译本)。由此可知,并不是说,“每逢七日的第一日”要特别奉献。而是说,当天要从上周的进项中抽出一部分来,存放在身边或家里。当时习惯周日得工钱(进项),抽出来部分“放在身边储藏”,正说明七日的第一日没有聚会。
2.保罗所以如此吩咐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是为了收取捐款的方便。所以接着说,“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林前十六2下)。而捐献的目的是,帮助耶路撒冷的穷人(罗十五25-26)。因此,保罗开头就说:“论到为圣徒捐钱”(林前十六1上);最后又说:“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林前十六3下)。因此,(林前十六2)的奉献,并不是经常性的奉献,更不是为了记念复活日而设定的特别奉献;每逢七日的第一日,使徒时代的教会有“复活日的记念聚会”之说,也只是猜测而已,毫无圣经根据。
3.使徒行传中有大量守安息日的记录,如:(徒十三14、27、42、44,十五21,十六13,十七2,十八4)等,充分说明使徒时代都守安息日。
七、“(西二14-17)中,安息日已经钉在十字架上,早就废掉了,所以基督徒不可因为不守安息日而让人论断。”
回答:
1.要明白律法中有两种安息日:a.“The Sabbath day”(出二十),记于十诫中,指星期六;b.“Sabbaths”指与节期、月朔有关的日子(利廿三5-8、24、27、32、39);以上日子都叫安息日,不可能全落于星期六。
2.律法上所规定的条例(律例),包括:“饮食上(指卫生律)或节期、月朔、安息日(指节日的安息日,礼仪律)”(民廿八11、14),好象捆绑人的债务之借据,神已经把它涂抹掉,并且钉在十字架上了(西二14-17)。注意:此处的安息日,与饮食、节期和月朔并列,乃属于“律法的安息日”。
3.所谓“不可让人论断”(西二16),乃是说不可因为未照律法上的条例守安息日而被论断。换句话说,基督徒仍然要“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只是在守安息日的方法上,却不必再遵照律法上的条例了。
4.使徒行传中保罗自己照常守安息日(徒十七1-2,十八4)。此事告诉我们说,新约时代的选民也要守安息日,只是不再受律法上的条例之限制了。
八、“依据(罗十四5-6)主张(包括加四10-11),只要是为主守,安息日或复活日都无关紧要,不必争执。”
回答:
1.罗马书中“这日”、“那日”联系前后文,系与“吃”有关的日子,全是摩西律法中关于节日饮食之规矩。“守日”指一些禁食节如:赎罪日禁食(利十六29、31),普珥日禁食(斯九31),其它禁食日(亚八19)。
2.加拉太书中“日子、月份、节期、年份”指的是礼仪律中的节日(申卅一26),不是指安息日。保罗强调现为恩典时代,礼仪律中禁戒的食物现在可以吃(罗十四1-4;提前四3-4);所谈的“这日比那日强”,或“日日都是一样”(罗十四5),并不是关于“守安息日与复活日”之争论,因犹太人从不为安息日争论(徒十五21)。
3.(罗十四1-6)的“这日”和“那日”,与可吃和不可吃的“食物”相提并论,可见那是属于律法所规定“节期的日子”。如今,食物和节期的律例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基督徒不可因为未守而让人论断了。原来,这些律例都不过是后事的影像,惟有基督才是形体(西二14-17)。律法上所禁戒的食物,基督徒可以随意吃,而无须顾忌了(徒十9-16;提前四3-5);但信心软弱的人(对“因信称义”的真理认识不足的人),宁愿只吃蔬菜也无妨(罗十四2-3)。因为不可吃而吃才算犯罪,可吃而不吃并不是罪,基督徒无须争执(罗十四5)。守日的人是为主守,吃的人是为主吃,不吃的人也是为主不吃;他们的动机都正确,也都可以感谢神(罗十四5-6)。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彼此接纳(罗十五7),而非为这些无足轻重的事争论不可呢?
4.保罗一贯强调守诫命(林前七19),诫命比割礼更重要,割礼可废,诫命不可废。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工作的期间,一连三个安息日进去犹太人的会堂,是“照他素常的规矩”,就是遵守安息日这个规矩。保罗如此重视安息日之崇拜聚会,可见不是为“安息日和复活日”而争论。
5.不要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申卅一24-26;启十一19)。
九、“诫命与律例、典章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1.律法可分成仪文律(有关节期、月朔、行为等的礼仪律和有关饮食的卫生律等律例和典章)和道德律(十诫)两个部分(申四13-14)。
2.道德律是神圣洁公义本性的体现,是人类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基础。道德律却放于约柜内(来九4),是永远不能废去的。(雅二8-10)中称其为“至尊的律法”,即“律法之王”,是指十条诫命,每个基督徒都必须遵守(启十四12;约壹二3)。
3.仪文律法是为主耶稣作预表的,是影儿,实体是基督。仪文律法放于约柜旁(申卅一26),主耶稣来已经成全,故已完全废去(来九10;八13)。
十、吴恩溥牧师《法律与恩典》(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出版):“十诫不适用于基督徒。第一:十诫从西乃山传出,基督徒对西乃山无份无关;第二:十诫的性质是行为;第三:十诫在基督徒眼光看来,究竟粗浅不够份量,十诫在得救的基督徒身上,我认为是不必要的。”
回答:
1.主耶稣和使徒们一致强调,新约时代的选民仍须遵守诫命;(太十九16-19)记载,有一个人来请教主耶稣说,他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主的答复是,“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守诫命是本分,没时代性,不可废(启十四12;约壹五2-3;林前七19);认为“基督徒不必刻意遵守诫命”,乃是似是而非的异端。
2.仔细查考十诫的内容,从第一诫至第三诫(出廿3-7),以及第五诫至第十诫(出廿12-17),一共九条诫命,都不受时间限制,新约时代的选民仍然要谨守。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第四诫,“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廿8-11),却要受时间限制,基督徒不必遵守呢?(约壹二3-4)。
3.守十诫与“因信称义”并不矛盾。对未信之人,先要因信称义,受洗赦罪(罗三22-25、31),而对已入信之人,当明白“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二21-24)。
4.十诫是爱的最高表现,而不是粗浅,无份量(太廿二37-40)(爱神爱人);(罗十三9)。
5.十诫不但定不信者的罪,也定信者的罪,(雅二8-11;彼前四17)。
十一、“圣经记载,主耶稣屡次在安息日治病(太十二9-14;路十四1-6;约九13-16);当安息日,耶稣的门徒掐了麦穗吃,法利赛人问耶稣说:‘看哪!他们在安息日,为什么作不可作的事呢?’耶稣不但没有责备门徒,反而为他们辩护(可二23-28)。可见主耶稣已经废掉了安息日。”
回答:
1.(太十二9-14)所记载的是,主耶稣所以要在安息日治好一只手枯干之人的病,并不是说不必守安息日;乃是说安息日既然被准许救一只羊,比羊贵重的人当然更应该救他了。(路十四1-6)所记载的是,某安息日,主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在祂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病人。耶稣主动的问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耶稣就治好他的病,叫他走了。然后,又问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牠上来呢?”。由此可知,主耶稣所以要在安息日治病,并不是为了废掉安息日;而是为了改变犹太人的错误观念,要改变犹太人守安息日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安息日可以治病。(约九13-16)所记载的是,有一个安息日,主耶稣治好一个生来就瞎眼之人的眼睛,叫他能看见。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彰显了大神迹。这件事告诉我们,以“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为理由,论断耶稣干犯安息日,是昔日法利赛人的错误。
2.大卫逃避扫罗的追杀,到了祭司亚希米勒那里。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都饿了,祭司便拿“圣饼”给他们吃(撒上廿一1-6)。主耶稣引证这段历史说,那神殿里的陈设饼,除了祭司以外,谁都不可吃,但祭司却给他们吃了(可二25-26)。“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二27)。神所以设立安息日,乃为要给人享受身心的安息;“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8)。这就是说,人子耶稣有权柄设立安息日,也有权柄制定或更改守安息日的方法。所谓“恩典的安息日”,并不是说不必守安息日,而是说恩典之下的基督徒,在守安息日的方法上不再受律法的条例之限制了。
3.主耶稣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是“照祂平常的规矩”(路四16)。祂既然如此重视“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这条诫命(出廿8),从未间断地遵守着,怎么可能废掉安息日呢?
十二、“神创造天地万物时,世界尚无历法,我们怎么能确定,今日的星期六就是神起初所制定的安息日呢?”
回答:
1.大约公元前1300年,旧约选民出埃及之后,在旷野旅行的时代,神以降吗哪为记号,指示他们如何计算安息日(出十六14-30)。众所周知,今日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都以星期六为“当记念的安息日”(出廿8);而这个安息日(星期六),乃是3300年前,他们从旷野旅行的时代一直持续记念下来的(徒十五21)。
2.在基督教会史上,天主教和一般基督教都以今天的星期日为主的复活日,在教会举行崇拜聚会;而圣经说,七日的第一日,主耶稣复活了(路廿四1-6)。如果圣经所说七日的第一日,就是今天的星期日;那么,七日的第七日,岂不是今天的星期六吗?
十三、“十诫之一的安息日须严格按条例守才行吗?”
回答:
1.现为恩典时代(约一17;罗六14;西二14)。
2.按主教导守(可二27-28;太十二11-12)。
3.人不可因行律法称义(加二16,三2,五4-6)。
4.以色列靠条规不可进入安息(来三16-19;罗九31-32)。
十四、“恩典时代与律法时代之重要差异是什么?”
回答:
1.律法的功用是叫人知罪(罗三20),不要惹动神的忿怒,免受刑罚(罗四15)。
2.恩典是凭着主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白白赦免人的罪,白白称人为义(罗三24-25)。
3.基督徒是在恩典之下,而不在律法之下(罗六14);但这非但不能成为可以犯罪的借口,反而是更要顺从神的命令(罗六15-18)。
4.本会禁戒祭偶像的物、血、勒死的牲畜,并奸淫(徒十五28-29),又要遵守安息日等(路四16;徒十七1-2),都有新约圣经的根据,不算遵守旧约时代的律法。
5.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律例(律法上的条例),包括:饮食、节期、月朔、安息日(指礼仪律中节日的安息日,具体参上文第十一之解释)等。这些都是后事的影儿,已经被成全了(西二14-17)。
十五、“恩典时代当如何守安息日?”
回答:
1.放下俗事(赛五八13)。
2.参加聚会(利廿三3;路四16;徒十三44)。
3.传道行善(可一21;徒十六13;太十二11-12)。
十六、“谁将星期日代替安息日?有什么证据?”
回答:
在教会历史上,关于守星期日的由来,在奇尔门神父所著“信徒教义问答”一书第五十页,有清楚的答案。1910年,该书曾受教皇的祝福。现将有关以星期日替代安息日的记录,摘录如下:
“问:哪一天是安息日?
回答:星期六是安息日。
问:为什么我们不守星期六,而守星期日?
回答:因为在老底嘉会议的时候(主后364年),天主教会将这仪式由星期六改至星期日,所以我们守星期日而不守星期六。”
由上列的问答可知,废掉安息日而改守星期日的是天主教会;反对基督徒守安息日而主张记念复活日,便是为天主教会的错误做毫无圣经依据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