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笺小字的清淡,那是嵌在眉间的欢颜;一篇低喃的轻吟,那是融入内心的欣喜。
读书,有着古时的风韵,也有着现世的激昂;有着温馨的宁静,也有着激情的舞动。
一花一世界,一书一乾坤。
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享受着午后暖阳相伴的惬意时光,一身的疲惫霎时烟消云散!
可是,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实社会,人们花在阅读书籍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年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确实,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让人们放开手边的工作,静下心来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似乎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当不断更新的信息,以秒般的速度刷新页面;
当人们不得不在清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为害怕错过“转瞬即逝”的信息而担忧时……“枕边书”已在不知不觉间,被人们挤到了视野的边缘。
望着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籍,有几个人愿意离开电脑几个小时,去认真地阅读一本或几本书?
现实似乎正以嘲笑的口吻告诉我们:一“网”知天下,那些躺在架子上的书本,out啦!
当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进,当整个社会越来越追求效率和利益,当成绩、奖金、证书和年薪成为我们“奋斗”的起点或终点时,一些真正能够让我们获益匪浅的东西却被我们无情地漠视了。
当信息工具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时,谁还愿意去读书?
其实,被信息吞没的不仅仅是书籍,还有我们自身。
虽然一本发黄的书籍不可能出现时下的新词,虽然经史子集不能让我们了解今天最新新闻和潮流趋势,但书里的东西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做到修身、养性、齐家、治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同样令人悲哀的是,现代教会中的信徒或牧者,因为受到大潮流的影响,也变得离书籍越来越远了。
对于教会中的信徒们,要求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来阅读一些属灵书籍,就好像强迫他们体验“受苦有益”这句话似的;
而对那些热心忙于教会各项圣工的牧者来说,要求他们多读一些书籍,不啻于在他们肩上“百上加斤”;
至于那些随着社会潮流而走的青年基督徒,安静的阅读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戴着脚镣的舞蹈”。
世界名牧约翰·卫斯理说:“会阅读的基督徒,是成长中的基督徒,当基督徒停止了阅读,他们的生命就停止了成长。”
一个健康的基督徒,当他对信仰的基本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生命里头还会有一种很深的饥渴,他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令他感到疑惑或让他感到棘手的问题。
这时候,他可以通过寻找相应的书籍(尤其是属灵书籍)来满足他的饥渴和解决他的问题。
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有些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奇妙的是,在我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所读的书籍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
一、读书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基督徒是多么的重要!
我是教会重新开放后的前两批神学生。
从奉献自己读神学预备作传道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作为六零后,我的同龄人或者比我稍年长一点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大都是在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影响下的所谓“唯物主义无神论者”。
他们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划等号,热衷于崇尚所谓的科学。
但是,这些影响在我个人身上并不强烈。
我小学毕业时,中学时期正是我对知识和人生意义探求如饥似渴的年龄。
最初对我产生影响的,是“伤痕文学”的那一批作品,它们将我引向对人性的关注和对残酷尘间的思考;
还有一些是带着强烈基督信仰色彩的西方文学作品,像《复活》和《悲惨世界》这些著作,带我进入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基督信仰的认识。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从童年时代开始,因为受到母亲的熏陶和影响,我就很深切地感受到冥冥之中有一位赏善罚恶的神,只是当时我还不知这位神是谁。
1984年,我在福清一中读高二年时,有一个周日的傍晚,我准备到位于城关镇后埔街的人民电影院看电影时,发现福清二中对面的一座教堂(卫理公会福华堂)开着门,一股好奇的力量攫住了我的心,我转身进了教堂,看到门口桌子上摆放着一摞《圣经》。
我虽然从未读过《圣经》,但出于对文学和经典名著的爱好,还是掏出准备用来购买电影票的钱(同时再补上一点钱),买下了人生的第一本《圣经》。
因为剩下的钱不够购买电影票,电影自然看不成了,于是我干脆步入了教堂。
我坐在后排的椅子上,当时聚会时间还没有到,我就读起手中的《圣经》来。
刚开始,我以为凭着自己的文学功底能够读懂《圣经》,可是后来,我发现《圣经》实在很难读懂。
首先是文字阅读上的困难,那本《圣经》的版本是繁体竖排版,其次就是完全陌生的内容。
那个晚上听道,台上传道人所讲的内容和题目我都记不得了,但他讲道中的几个词给我印象极深,至今记忆犹新:“大户人家,金器银器,木器瓦器……做贵重的器皿。”
我当时的领会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的人”。
这和我此前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所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本书对我理解基督信仰有很大的影响。
主人公冉阿让生命的改变,缘于一位甘愿持守清贫、接待并宽恕罪人又以善报恶的主教。
原来,仁爱的生命是可以影响另一个生命的。
这种影响使冉阿让由罪犯变成了圣徒!
那时我就立下了一个志向: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的一生中,能以自己的生命去改变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使之脱离悲惨世界,拥有一个快乐、幸福而且富有价值的新生活,那么,我的一生就没有白过。
所以,后来经过母亲的劝导,我放弃了原有的成为“著名作家”的理想,而踏上了终生侍奉主的不归路。
我进神学院的时候,正是中国教会刚开放几年,神学院刚复校几年。
当时,教学设施之简陋,专业图书之缺乏,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那时我是图书馆和书店里的常客,我尽可能在图书馆、书店里找一些西方文学名著、西方哲学家文集、哲学家传记来阅读,尽量从里面汲取一些基督信仰方面的养份。
基督教内部出版物极少,我们手头除了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的《天风》杂志和金陵协和神学院的《金陵神学志》、《函授教材》双月期刊外,还有几本神学院老师撰写的书和外译过来的属灵书籍,除此之外,我在图书馆里找不到其它的属灵书籍。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朋友知道我爱读书,就通过关系帮我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办理了一个内部借书证。
我凭着那个带有特权的小蓝本,可以在内部馆查阅“禁书”。
现在回忆起来,在神学院期间最有价值的经验、最美好的回忆就是读书了。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读书期间,每周六我都在南京大学图书馆里读书,吃过早饭就步行三十多分钟去图书馆,在内部阅览室看一天书。
在那里我阅读了很多基督教经典著作,三年下来,图书馆里的文史哲图书几乎被我翻遍了。
在那样一个精神匮乏的时代,我因着读书而感到无比的充实。
书籍好像飞机场的跑道,帮助我的思想起飞!
那一部部经典,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门,向我展示了一个新天地、新世界。
读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和胸襟,更难得的是,读书让我遇到和产生了问题,培养我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习惯,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
读书让我受益无穷,这个好处至今让我享受着。
如果有人现在还缺乏读书的兴趣,那就说明他从前读得太少,因为读书的兴趣是伴随着阅读的经验积累而慢慢培养起来的,读书的动力也是在读书的收益中获得的。
作为基督徒,我们离不开属灵的阅读,因为属灵的书籍是我们灵命的食粮。
而属灵的阅读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常规阅读,另一个是特殊阅读。
前者可以比作我们日常的进食或平时的锻炼,我们的身体要想健壮,平时就必须锻炼身体,也要做到营养均衡——常规阅读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关键。
后者则是针对特殊需要的阅读,当我们有了比较具体的需要,譬如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问题时,就得根据特殊的身体状况进食,需要时还得去看医生。
特殊阅读就是针对具体需要而对症下药的阅读。
二、常规阅读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呢?
当代著名的灵修神学学者侯士庭(James Houston)在《灵修神学发展史》一书的序言中说,基督徒有四种基本的责任:
1.将信仰扎根于《圣经》
神的话语是我们生命的粮,所有的属灵书籍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活出神的话语,而不是用来取代《圣经》。
所以,我们需要用诸般的智慧来激发我们对于神话语的渴慕和热爱,寻找各种资源来帮助自己更深地认识神的话语;
我们需要以各种方式来让神话语的光辉照亮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生命。
这就需要我们阅读一些圣经概览、释经学、圣经注释、圣经神学等方面的书籍,读了这些书籍,我们对《圣经》的理解会比以往加深许多。
2.对所持的教义有正确的架构,以使我们的思想神学化
有不少人对《圣经》比较熟悉,但是对《圣经》的真理却没有架构性的把握,许多思想在他们的头脑里打架,因此,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应当对自己所信的教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许多人以为神学是枯燥乏味的学术,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学,只是有些人的神学是一锅粥,充满了自相矛盾;
有些人的神学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清楚的架构;有些人的神学却很清晰。
神学不是少数专家的专利,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人均有责任来学习神学,建立正确的神学框架,使自己的思想神学化。
3.对过去的历史有清楚的认识,如此,我们才能与历代的圣徒相通,从他们丰富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历代的圣徒见证如云,他们的经验成了我们丰富的属灵资源。
我们所信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他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
历代的圣徒像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他们依然活着,依然在说话。
我们透过阅读他们的著作,可以听到他们对于神的道的理解,可以了解他们对神的经历,可以跨越时空与他们在灵里相通。
他们的属灵遗产能帮助我们活出更丰盛的生命。
4.将个人的专业与信仰结合,使我们的思想基督化
神把我们放在世界之中,赐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呼召,为要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见证他。
我们要想在所生活的时代里做见证,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并把自己的专业与信仰结合起来,在我们被呼召的岗位上见证基督。
三、特殊阅读,那是一种对症下药的阅读。
我们在信仰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的属灵生命与我们的身体一样,会有亚健康状态,也会出现一些疾病。
我们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哪些方面就需要加强,如果生病了,就需要去看医生。
我们的信仰是需要活出来的,信仰的生活涉及各个方面:灵修、侍奉、家庭、工作、休闲等等。
我们在哪个方面有需要,就要去找那个方面适合的书籍来阅读。
特殊阅读与我们的处境紧密相关。
人在不同的处境中,其生命会有不同的需要。
比如,当我们经历苦难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寻找与苦难相关的书籍。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阅读美国基督徒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所写的一系列书籍,如《有话问苍天》、《耶稣真貌》 、《寻便寻见》、《神的杰作》等,这些书籍给了我心灵上很大的启发与灵命上极深的帮助。
在艰难的日子里,唯有那些曾经受过苦难的人所写的文字,才能给人带来安慰和力量,难怪使徒保罗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一4)、“所以,我们不丧胆。
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
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6-18)。
四、属灵书籍至少有以下三种功能:
1.教育功能
(1)圣经知识:包括《圣经》的流传、版本、史地、背景、解释和应用等。
(2)神学知识:包括各个时代杰出的神学家及其贡献;各种神学体系及其影响等。
(3)教会历史:如以色列民族的兴衰;历代教会所遭受的冲击和结果;教会改革和宣教的过程及其重要人物等。
(4)教会事工:有关敬拜礼仪和奉献的教导;教会领袖的训练和拣选,各样聚会的策划和带领等;有关宣教、布道、社会关怀等教导。
(5)时代挑战:如基督徒对异端邪教的分辨和应付方法;面临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及意识形态的冲击的反省和抗衡等。
2.辅导功能
(1)恋爱、婚姻:两性间在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发展、困扰和处理;夫妻间的生活沟通和危机协调;基督化家庭的建立等。
(2)个人成长:对自我形象、情绪等的认识和突破,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灵命进深:一些属灵伟人的见证、传记,可以坚固基督徒在困难中依靠主的信心和勇气。
(4)其它内容:如涉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道德伦理上的判断准绳和抉择等。
3.团契功能
透过对属灵书籍的研读,基督徒的属灵生命会变得更为充实,爱心自然也会有所增长。
平日在教会的聚会中,可以借着彼此的交流和劝勉,将从属灵书籍中所领受的宝贵信息,与他人分享,以达到激励他人的目的。
五、属灵书籍的作用有双方面的意义:
一是透过接触各类属灵书籍,来拓宽基督徒的眼界和视野,让他们的属灵生命免于自困和停滞,正如古代教育名篇《学记》里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使徒彼得教导我们要殷勤地追求属灵生命的均衡,并以此来装备自己:“……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彼后一5-7)。
透过阅读属灵书籍,基督徒对真理有进深的认识,对神的心意会更加明白。
基督的真理还会赋予人智慧和勇气,让人把所领受的道付诸于行动,从而在生活上有美好的见证。
二是就非基督徒而言,他们对福音怀着种种好奇、误解和疑惑,如果只是因为没有人能及时为他们解惑释疑而导致他们流失,那么这实在是教会的一大憾事。
况且,有时慕道友会颇为抗拒那些外表上看起来过分热心的基督徒,反倒喜欢安静地阅读属灵书籍,逐步体会信仰的可贵之处。
这时,属灵书籍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当然,―个终日埋首于阅读属灵书籍的人,并不能代表—种基督徒的模范;阅读属灵书籍,更不可能代替每天的灵修和读经。
―个基督徒灵命的成长,还有赖于恒切祷告、肢体生活、忠心侍奉等因素,而最重要的,是在乎那“叫他生长的神”,正如保罗所说的:“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
栽种的和浇灌的,都是—样;但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林前三7-8)。
教会身为栽种和浇灌的工场,属灵书籍作为工场中有力的工具,实在应当好好珍惜、认真使用!
六、基督徒应当怎样进行属灵的阅读呢?
1.只为遵行神的旨意而阅读
人生唯一的目标,应当是成为合神心意的人,合神心意包含三个方面:认识神、顺服神和侍奉神。
基督徒的阅读,本质上都应是灵修性阅读——以认识神并获得能力来顺服和遵行神的旨意,以忠心侍奉神为唯一的阅读目标和原则。
所以,基督徒阅读的重点,在于如何促成在基督里心灵品性的改变和属灵身量的增长,而不是为了其他目标。
出于心灵的阅读会让人得着能力和滋润,而出于任务的阅读会让人觉得苦恼和空虚,正如圣经所说:“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十二12)。
2.在圣灵的带领下阅读
唯有借着祷告在圣灵带领下阅读,我们才能为遵行神的旨意而阅读,才能不落在虚空和错谬里。
不是每本书都是神在带领你阅读的,也不是每件事都是圣灵在带领你做的。
我们要以祷告开始,寻求神带领我们读哪本书、怎么读?
如果阅读是为着一定的目的而进行,且在阅读中真心寻求神的帮助和启发,那么,我们一切的阅读行动都会导向这个目的,使心智顺服于基督,将一切所获都降服在基督的脚下(林后十5)。
3.有正确的方向和内容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十四6),这句经文为基督徒的阅读,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内容。
让人得到正确的道路、真理、生命,是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
目前流行的快餐化、末梢化、感性化的阅读,大多集中在实用目的上。
人若没有得着道路、真理、生命,就想在工作中、生活中、事奉中,活出基督和体验神的同在,这可能吗?
至于真理,要侧重于对神和神之道的理性认识上,即神的性情、神的创造之工、救赎之工、成圣之工、审判、永远的得胜等。
这需要把整本圣经的基要查经,和系统、严谨的神学教导结合起来。
至于生命,要侧重于神之道如何成就在我们这不配的肉身里,侧重于基督里新生命的长成,表现在基督徒心思、情感、意志、理念、性情、价值观等的根本更新,就是把属灵的客观真理,转变为个人的主观经历,在实际生命中表彰出来。
4.要分辨与重视属灵经典
什么书算得上属灵经典?
第一必要的标准,是作者本身的见证,显明他是神所重用的仆人。
历代神所重用的仆人的代表性著作,都可以算得上经典。
属灵经典不但可以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经得起圣经真理的考验,还带着圣灵的大能,给人带来喜乐和能力,增加人的信心、爱心和盼望。
有的神学书,讲述的真理似无错误,却晦涩难明,让人敬而远之;
只有表面的知识而没有圣灵恩膏的书,对读者的心灵没有益处。
时下许多“流行的属灵书”也自称经典,其实根本就是仿冒品,只不过借用了圣经的一些精神、文化资源,这样的书我们不必禁读,就像许多非基督的文化著作一样,反而可以适当地阅读和了解。
5.错误的阅读习惯害人终生
有的人分不清什么书该认真读,什么书只需泛泛浏览。
有的人无论拿到什么书,不读则已,一读就从头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
有的人读得很多,但什么书都草草翻过,不求甚解。
前者需要学会快速浏览一些不重要的非经典性图书,略过一些不重要的书,学会选择较适合的经典好书。
后者则需要对一些基础性读物,学会认真反复地研读,直至明白并消化。
对于基础性和主题性的书,做笔记相当有必要,而进入研究性的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往往最有效。
这里所说的“研究”,同样指的不只是“知识性的”,更是为着生命成长和践行的。
6.属灵阅读要与其他蒙恩之道融合起来
阅读求知最大的危险,是头脑的知识和资讯,让人产生虚幻的富足感,以为我们的生命真的到那个地步了。
克服此危机最好的办法是,用心灵和诚实求神光照自己:我真的知道吗?我为什么活不出来?
我为什么结不出同样丰富的圣灵的果子?
而这往往表明,我们实际上不是真知,一定有关键的真理我们没有实际知道。由此,我们需要更深入而诚实地寻求神,让神把谦卑成就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