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圣经中的死亡观

引言

死亡对人类而言,是未知的谜,因为没有一位死人可以回到人间告诉我们死亡的情形,以及死后的世界,因此它较少被人探讨。

自从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出版《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后,死亡学与死亡教育课题在台湾被广泛注目,许多大专院校开设「死亡学」课程,让同学了解死亡的定义、对待死亡的态度、安宁疗护、哀悼悲伤,以及丧葬等问题;使同学能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注重人生意义的探究与体验,特别是对于绝症者或临终者善尽应有的关怀。

它对于个人精神生活的成长,乃至文化的提升,都是积极而值得肯定的。何谓死亡?犹太人对死亡有何看法?《圣经》中对死亡有何看法?以下拟探讨此问题。

一、死亡的定义

《圣经》中对死亡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

1.肉体的死亡

当人有停止呼吸与心跳、瞳孔对光无反应、电击无感觉、肛门松弛等现象,也就是所有的生命系统永久的停止功能时,这是肉体的死亡。经云:「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这里的死是指肉体的死亡。

人被神创造,住在伊甸园中,是可以不必死亡的;但因为人犯罪,被逐出伊甸园,死亡就成为人必须经历的事实(罗五12)。

2.灵性的死亡

神吩咐亚当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结果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肉体并未立即死亡,还活到930岁。可见「必定死」是指「灵性的死亡」,也就是与神隔绝(诗八八5;太八22;约五25;启三1)。

今日我们是亚当的子孙,都遗传亚当的罪性(罗三23,五12),死亡遂成为每个人的结局(罗六23)。神是生命的源头,是唯一不死的;倘若我们受洗,归入主的名下,罪获得赦免,可以与神再度和好,再次连结在神的生命上,我们已死的灵性将再次复活(罗六3-11)。

3.第二次的死

就是与神永远隔绝。世界末日耶稣要再临时,祂要施行审判。作恶的人要被扔在火湖里,在地狱(Hell)(太十28;可九43-48)中遭受永恒的刑罚,是永远没有神同在的地方,这是第二次的死(启二十11-15)。

行善的人要进入新天新地,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一切都更新了!(启二十一1-5)

以下本文的探讨,主要以「肉体的死亡」为主。

二、犹太教的死亡观

死亡是个奥祕,是永远的谜。世界各种宗教对于人死后的情形都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看法,但犹太教却未对死后的世界提出单一的看法,而是提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供信徒去选择适合他的信念。犹太教所坚持的是每个人必须单独与神相遇,单独与神对话,单独面对生命的终极难题。犹太教对于人死后的情形,有下列多元的看法:1

1.灵魂的永存:

《旧约圣经》中很少提到有关人死后世界的事情,但这并不意谓着肉体死亡生命即消失。当亚伯拉罕死亡,《圣经》描述说:「亚伯拉罕寿高年迈,气绝而死,归到他列祖那里。」(创二十五8),这暗示着:肉体虽然死亡,灵魂却是不朽的。当时的人都知道,人死亡后,肉体虽然毁坏,但灵魂却是继续活下去,在「阴间」的地方与列祖的灵魂团聚(创三十七35;传九10)。阴间在《旧约圣经》中,主要是指坟墓或死亡。

生命的来源是灵魂,而灵魂的本源是神。因着神爱我们,将灵魂放到我们体内,使我们得到生命的气息。我们也相信倘若我们的灵魂因死亡而被神取走(创三十五18),祂不会将我们的灵魂撇在阴间。就如同「犹太联合公祷书」所说:「死亡不是结束;地上的身体会消失,但不朽的灵魂却与神同在。」

2.来世的赏罚:

当犹太人遭到罗马帝国的统治、欺压,百姓向拉比发出神学上的挑战。他们质疑,为何拜偶像的罗马人生活得自由愉快?为何遵守诫命、效忠神的选民,反而遭受无止境的艰难与困苦?拉比指出,倘若遵行诫命的奖赏无法在今生临到,一定会在来世实现。神鉴察并知道每个人的行为,因此凡在今生遵守诫命,忠心奉行神命令的人,神将会在来生赐给他永恒的天堂福乐作奖赏。

保证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永恒的开始。纵使天堂奖赏的细节并不十分清楚,能够拥有神同在的应许也就足够了。

3.灵魂的转世:

卡巴拉(Kabbalah)的神祕主义教导「灵魂转世」,也就是「轮回」。他们认为,灵魂不仅永存,还会重返人间,住在不同的人体内。转世的灵魂,有些继续前世未完成的任务;有些推动世界的进步,使世界更美好;有些为了学习新的功课,使自己更完美。

一旦灵魂已经完全,能够加入「灵魂名人堂」,从此不必再转世回地上。灵魂转世认为生死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别,只是宇宙整体运转的一部分,死亡只不过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

4.死了就死了:

犹太教为了回应现代理性主义者的极端依赖理性与逻辑的思维方式,对于死亡问题的探讨也趋向高度的理性。由于有关死后世界的事情缺乏科学的证据,以致现代理性主义者将过去对于死后世界的探讨,全当作子虚乌有的臆测。他们坚信,死了就什么也没有。前述的死亡观,都是拉比面对死亡真相所做的自我慰藉。

「死了就死了」的看法,是诚实、理智的提醒各人,要把握这仅有今生的存活机会,做出有意义与价值的事,能够活得多采多姿。一个人所做过的事,所说过的话,都会保存下来,成为典范,被生存者所记念。

犹太教并未对死后的世界提出单一的教义,而是提出上述不同的观点供信徒去判断、选择,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支持者。虽然其死亡观是多元化的,但有些与《圣经》的观点不符合,这是其缺憾之处。

三、圣经中的死亡观

死亡对人类而言,是未知的谜;一般人都想解开谜题,知道人死后的情形。《圣经》是为活人所写的书,因此对于人死后的世界描写不多。旧约时代,耶稣尚未降生,《圣经》中较少谈论死后的世界,神的赐福也以今生世上的福气为主。

新约时代,耶稣已经降生、受死、复活,我们的罪恶得蒙赦免,有将来天国永恒的盼望,《圣经》中多了谈论死后的世界,神的赐福也以来生天上的福气为主。

根据《圣经》记载,当人死亡后,就没有生命的迹象;其肉体腐坏,而灵魂也不再活动。《圣经》常用「睡了」(但十二2;约十一11;徒七60;林前十五6、20、51;帖前四13-14)来描述死亡。《新约圣经》中认为人死后的情形,义人与恶人是有区别的。

义人死后是与主同住(林后五8),在乐园里(路二十三43),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路十六22),在基督里(帖前四16),或与神同在(启六9-10),因此死亡无法使义人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8-39)。恶人死后要在「阴间」(Hades;Shoel)受刑罚,如在火燄里,极其痛苦(路十六24)。

《圣经》中的死亡观是「死人复活」。2当人死亡后,肉体朽坏,灵魂也不再活动,如同睡了一样。我们死亡好像赤身一般,在等待穿上衣服,也就是在等待肉体复活,穿上灵体,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羞愧了(林后五1-4)。当耶稣再临时,那些睡了的人,神要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帖前四13-14),他的灵魂要与身体复合,改变成为主的形状,从血肉之体变成灵性的身体(林后三18)。

血肉之体是必朽坏的,复活的灵体是不朽坏的;血肉之体是羞辱的,复活的灵体是荣耀的;血肉之体是软弱的,复活的灵体是强壮的;血肉之体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灵体是灵性的身体;血肉之体是必死的,复活的灵体是不死的(林前十五42-44、53-54)。

每个人的肉体都将死亡,好像死亡暂时得胜,而且是由魔鬼所管辖。但藉由耶稣的降生、受死、复活,终于击败魔鬼,取回驾驭死亡的权柄(来二14-15;启一17-18)。

当末日耶稣再临时,祂要施行审判。基督徒血肉的身体都要变成灵性的身体,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并且永远与主同住在天国(林前十五50-53;帖前四13-17)。这时,死亡的权势就被基督永远毁灭了(林前十五23-26、54-55)。作恶的人要被扔在火湖里,遭受永恒的刑罚,永远与神隔绝(启二十11-15)。

结语

倘若我们对死亡能有清楚的认识,就能超越死亡。早期教会有许多殉道者,他们都能认识死亡,乐于为主牺牲生命;在人看来,他肉体的生命已经结束,在神看来,他灵魂永恒的生命才刚开始。

他们因着信心而能超越死亡的界线;他们因着盼望而能得着永恒的生命。耶稣勉励我们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十28)。保罗也勉励我们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求神赏赐我们智慧,让我们能真知道祂是生命的主宰;能真知道今生的短暂与有限;能因认识死亡而超越死亡,靠主追求那永恒的人生。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2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