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可9:14-27;1:40-45;太15:21-28
从以上三处经文中我们可发现,人到主面前求助时的信心表现均不相同。这三个人的信心,可代表教会里的信徒中普遍存在的三等不同类型的信心;可以说,举世教会的基督徒们的信心,均囊括在这三种信心之内。
一、病孩之父的信心(可9:14-27)
这位父亲是个半信半疑的人。他闻知而且有点相信别人告诉他的关于耶稣治病逐鬼的事,故而就把犯鬼而显出癫痫症状的儿子带来见主。起先,他请主的门徒们为孩子治病;门徒们尽管努了力使了劲,也不能使孩子脱离病痛。此时,这位父亲对门徒们所敬仰和追随的“夫子”拿撒勒人耶稣所怀持的信心,已经大打折扣了。这突出地表现在他请求主时所说的话:“你若能作什么?”很明显,他用的是假设的口吻,说明他对主耶稣的能力已产生了怀疑;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的这次求助之行,很大可能将失望而归。
这等人的信心,在教会里也并不乏见。有时觉得神十分可信,有时又觉得难以相信;有时觉得神真正无所不能,有时又觉得神一点也不能。这等人对神的权柄与能力所怀持的信心,是半真半假,半实半虚。
主耶稣对这位父亲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相信主给他的回答是:“你若能信”。能否达到目的,非在乎神是否能,而在于人是否信这即是主耶稣给这位父亲在信仰上的一种宝贵启示。
这位父亲虽然小信,但他的诚实与谦卑,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主指出他信心上存在的问题时,他马上作自我检讨:“我信,但我信不足。”而且诚恳祈主:“求主帮助!”较之那些没有信心却硬要装出一副虔诚恳切样的法利赛人式的信徒,这位父亲的表现,真可堪作我们的表率。
他是流着泪说了这句话的,他终于得到了他所祈求的。
二、麻疯患者的信心(可1:40-45)
这位麻疯患者的信心,胜于前头那位病孩父亲的信心;他笃信主耶稣能治好他的这个不治之症--相信主的权柄与能力。但他感到不安的是,不知这位耶稣是否肯医治他对于耶稣的慈爱与良善,他实在没有把握。因此,他跪着求主:“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这位麻疯患者用的也是假设的语气。也许,他认为自己是个卑贱的罪人,是因罪而得这病的;而且,他还知道这种病乏人同情,就连至亲良朋也远远地避开他;他更清楚一点:他向来没有为这位耶稣作过什么,如今也没有什么礼金可用来酬谢。他一定想:“象我这样的人,主肯怜悯我么?”他不失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不失为一个有良心正直的人。
在“能”与“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路10:30-36),那位祭司与那位利未人,不是不能对那个被强盗打得半死的人作出一点帮助,而是从心理上不肯对他付出爱心。
这等人的信心,在教会里同样屡见不鲜。信神“能”却难以信神“肯”。信神“能”是对神权能的认识;信神“肯”是对神慈爱的认识。我们应当清楚:对于神,“能”与“肯”是始终粘合在一起的!
三、迦南妇人的信心(太15:21-28)
对犹太人来说,这位妇人不过是一个不该受神拯救,也不能与之来往的迦南人。她的女儿被鬼附身,备受摧残;作为爱女心切的母亲,她因之受尽了苦。她斗胆来主前求助,却没有得到主的应承--主好象对她所陈说的苦衷不表同情,相反,言辞之中流露出对她的奚落与拒绝。但是,她实在是一位明白主心意的人!她相信主“能”,也相信因着她这份至诚的祈求必然会“肯”。因此,她始终没有因主的考验而失望地离去;相反,紧抓主不放--直到主成就了她所求的!
迦南妇人的信心显然超过前面两位。虽然前两位也得到了主耶稣的救治与赐福,然而,只有她得着了主难得的称赞!通过四福音我们知道,主对来到他面前求助的人的信心,能作出这样的称赞,实在不多见。所以,迦南妇人的信心表现,应是所有想到主前求助的人的典范!这等人的信心,在教会明显不多见;故而更须藉此而激励我们这些软弱冷淡的人,好使我们也能得到主那宝贵的称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