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A.回顾路加福音七章18—23节的经文内容
B.但随后耶稣却赞扬施洗约翰,不希望别人因他一时的软弱而看轻他,假若我们像他一样的遭遇,又有几个信心能丝毫不受影响:
C.从神看人「独居不好」的时候,就注定人无法脱离人际关系,但问题是当众人的掌声或嘘声四起时,若没有真实发自内心的反省即作反应,也会阻碍我们生命的成长。
路七24—35
一、约翰面对众人掌声四起的荣景
A.施洗约翰曾得到众人的认定:(25—26上)
1.像看风吹动的芦苇—比喻人随波逐流,耶稣点出众人欣赏他是因为他意志坚定,给人稳定感与安全感
2.像看皇宫的贵人—耶稣点出约翰出生于祭司家庭,却与其他高层不同,给人耳目一新
3.像看先知—看好看的、听好听的
B.但众人欣赏的角度其实并不够深入
1.此时正可以弥补众人的需求:因大家需要意志坚定的正义侠,所以约翰受到赞美,假若那一天民意需求变了,「芦苇」可能变成美景。
2.此时正可以弥补众人的缺憾:因为大多数的百姓生活困苦,而约翰正可以当作广大群众的代言人,但假若那天大家有富有的机会,「穿细软衣服」的人可能会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3.此时正可满足众人的好奇心:因为大家被约翰的言语吸引,期待他能像以利亚大显神迹(约一21),偏偏约翰并没有行过一件神迹(约十41)
C.过度追求众人的掌声容易阻碍生命的成长(路十八9—14)
1.因为优越感而看轻神的作为
a.「我感谢你」之后应该是「因为你…」,但他是「因为我…」(4times)
b.眼光的焦点是自己的作为,而不是主的作为
2.因为会陷入「靠别人来证明自己」的陷阱:「不像谁」的陷阱(11),从别人的软弱面看自己
3.因为会陷入孤芳自赏的陷阱:
a.为自己作简报(12)—只看见自己的「有」,不愿见到自己的「无」
b.失去真实与自我反省的能力(14):只能以众目的眼光看自己
二、约翰面对众人质疑反对的窘境
A.法利赛人与律法师没有受约翰的洗,
1.他们是社会最优秀、百姓最尊重的一群
2.因为为了自己的自尊与面子放弃成长(30)
3.因为无动于衷—对神恩典没啥感觉(31—32)
B.并且批评论断耶稣与约翰
1.约翰严谨—被人认为是被鬼附的(现中:疯子)
2.耶稣平易—被人认为是贪食好酒之徒
3.人无论如何都会被批评,尤其是带有恶意的批评,更容易成为阻碍生命成长的诱因,例:父子骑马
C.为何人的批评会阻碍人生命的成长(路十八13)
1.远远地站着—远离人群,与人保持距离
2.连举目也不敢—否定自己
3.还好他懂得将这种生命负面的情境放在主面前,寻求主开恩赦免。
三、耶稣的肯定:比先知大多了(26下),耶稣所见的角度与众人角度不同。
A.他不会被众人的掌声所迷惑:甚至趁着众人仰望主来的时候(路三15),趁机窃夺主的荣耀,忘了我是谁(约一20)。
B.他也没有被民意的失落而失志:(约三28—30)
1.即使人都到耶稣那里,他竟还能阔达地接受—「我不是基督」,了解自己只是新郎的朋友,
2.当人受到冷落时,要能突破「失去」的无力感,需要及大的勇气与智慧,
3.他竟能坦荡荡地放下「兴旺」、「掌声」的勇气(30)
四、约翰如何坦然面对他人的褒贬
A.很清楚知道自己人生与工作的目标(路七27)
1.施洗约翰的使命(赛四十3;路一76—77;约一23)
2.人若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楚,容易见风转舵,患得患失。
3.他连为何要为人施洗的原因,也十分清楚(约一32—34)
B.智慧之子以智慧为是(35)
1.成为智慧之子:要先学会接受体会神的智慧,用神的看法来看事情,再来面对自己与他人的成就(约三27)
2.以智慧为是:然而一个智慧人会以神的看法来采取行动,来证实自己是智慧的。a.首先要顺从神的看法,智慧会以行动来证明,有行动是因为心中有定见,有敬畏神的准则,不因别人的看法影响自己,甚至放弃自己(彼前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