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开拓者-张谦胜

引言

1.基督教自马丁路德于1517年AD,颁布罗马天主教的九十五条罪状后,改教之风在欧洲各国盛行,派别甚多,后人乃依此统称罗马天主教为旧教,新教为基督教或抗议教。

2.新教自1807年AD,由英人马理逊牧师首先来华传教播种,历经艰险与阻挡,终能逐渐茁壮、成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百年来的传教工作,值得吾人深思、检讨、并策励未来,爰为文简述之。

一、宣传的准备期(1807年1860年AD)

即自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AD)马理逊东来宣教,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AD)的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止于咸丰十年(1860年AD)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缔结。

1.天主教在明末己由利马窦传入中国,流传不多,至清康熙皇帝五十九年(1720年)因天主坚持禁止祭祀祖先,被康熙皇帝下令禁止传教以后,外国人向中国人传教已极困难。

2.1807年马理逊取道于美国间接东来,系以外国洋行秘书或翻译身分才能在广州居住,在三十五年中(1807—1842年)他作了一些宣教基础工作:

a.圣经的翻译:

嘉庆15年(1810年)先译成使徒行传并付梓,陆续出版路加、约翰福音;嘉庆18年(1813年)新约圣经翻译完成,于1814年在广州出版,并与米怜博士合译旧约圣经,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完成出版,道光三年(1823年)新旧约全书合并出版。

b.创办英华书院:

近代中国第一所西式教育制度的学校,由米怜于嘉庆23年(1818年)创办,中国第一位牧师梁发协办成立。1842年南京条约缔结后,迁往香港,曾造就许多杰出的神职人才和外交商务方面的人才,如何福堂(早期著名牧师)、唐廷枢(著名的买办,曾主持招商局)。

c.印刷事业的设立:

在英华书院内设有印刷所,除了印刷圣经以外,还印刷出版宣教小册。中国第一位新教牧师梁发,早先是一个印刷工人,因印刷的关系,得以认识马理逊和米怜而信教,后放弃原先职业成为宣教师,他撰写各种布道小册,发送同胞,尤以「劝世良言」一书影响洪秀全,并发动太平天国的革命。

d.医疗传道的开展:

道光14年(1834年)美国公理会的伯驾医生(Peter Parker)是第一位来中国的医生宣教士,他先在新加坡学华语一年,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广州设立博济医院,开启医疗传道之门,此后医疗传道一直是基督教在华宣教的一个重要方法。

e.中国语文的学习研究:

马理逊于道光三年(1827年)完成华英字典的编纂共六册。欧德里牧师(Rev.J.Eitel 1838年—1908年)的「广州方言字典」,黎立基的「潮语德华字典」、「客语德华字典」(Rev—Rudolph Lechler 1824年—1908年)

3.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以五口通商口岸(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作根据地,以福音传道、办学校教育及医疗传道,为三个工作重点,至1860年为止的十八年中进步神速。

4.在本阶段53年中共设立了22个布道所,宣教士约150名,绝大多数系外籍,信徒却仅约350名(至1842年止仅有100名,又多数为文盲及非知识阶级),第一个留学生容闳(1828年—1912年)即为西式教育学校出身。

二、教会建设时期(18611900年,即北京条约至辛丑条约)

1.咸丰十年(1860年),在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后签订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传教士有购买土地、建立教堂的权利。

2.在此期间发生的大事有:太平天国之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自强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戊戍变法、百日维新运动)

3.在此期间,外国传教士已能熟练地使用华语,及了解风俗习惯,并有条约保护人身安全,所以教会事业飞跃发展。

4.在此期间内,在华的宣教团体已达130多个,来自英、法、美、德、挪威、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几乎遍及全球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盛况空前。所属教会宗派相当繁杂,如圣公会、长老会、浸信会、公理会、信义会、监理会、内地会、贵格会、救世军及其他零星小宗派;传教地区已遍及中国,其中发展最快的为内地会,创始人为英国人戴德生。

5.在本时期,基督教对中国的正面影响有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有极大贡献。

a.在教育方面:

中国大部分新式学校的建立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可说与宣教士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使国人学习到西方的知识。

b.在文化方面:

传教士利用传教之暇,从事新知介绍,将有关西方知识书籍译成中文广为流传,又发行报纸如万国公报,及印刷大批译书的广学会;不仅对一般西方文化作传播,甚而在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也担当重要角色。如林乐知、丁题良、傅兰雅、玛高温、索提摩太等人。

c.在社会方面:

宣教士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反对娶妾、反对收养婢女、反对妇女缠足、设立孤儿院、育婴所、开设医院、反对吸食鸦片等等,对中国社会福利有很大的贡献。

6.但也有反面的影响:由于本期正好是西方帝国主义高涨,使得传教士在先天上已背上一层洗刷不清的嫌疑,蒙上文化宗教侵略的恶名,故教案屡生、冲突不断,终于引起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的事变。

7本期的信徒人数已达112,808人,外籍宣教士达2,000人以上,中国籍传教士也在1,600人以上,但在庚子年拳乱中,教士被杀100人,教民被杀5,000人以上。

三、教势发展时期(1901年至1949年)

1.此时期中国内部政治大事为:1911年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民国17年(1928年)北伐运动,民国26年至34年中日抗战,民国38年大陆沦陷。

2.在义和团拳乱后,外国宣教士视为大教训,改变带侵略性质的传教方法,也不再包揽诉讼;又美籍教士建议本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设立清华大学、英国退还庚子赔款,协助我国铁路建设,改变了国人仇外仇教的心理,扫除宣教的拦阻。

3.本期中国基督教信徒认清,唯有在自立、自传、自养之下,建立中国本色化教会才是正确之途。1906年由俞宗周发起成立中国自立教会后,至民国13年已有三百三十多个自立教会,其中本色化教会成长最快者,为真耶稣教会及教会聚会所。真耶稣教会1917年在北京设立,教会聚会所1922年在福州设立。

4.民国24年统计,信徒人数已达五十多万人,呈现一片好景。

大陆教会遭受迫害和海外教会发展期(1949年至现今)

1.中共基本上是一个无神论的政教,对宗教先强调人民有不信仰的自由,进而以残酷的手段,对信仰作种种迫害和摧残。

2.民国42年(1953年)遭教会领袖出面发起「三自爱国运动」,表面打着爱国、爱教会的旗号,骨子却是要把欧美在华宣教的团体势力驱逐出去。于是大批西方宣教士或被驱逐出境、或被下狱,目的达成后,就对内开始控制教会、封闭教会。在大都市中,仅有一、二个样板教会,尤以在民国47年(1958年)文化大革命时,教堂被没收为国家资产,一些不肯妥协的著名宣教士,如王明道、倪柝声纷纷下狱。

3.民国70年(1981年)左右,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陆续开放大陆经济,也随之开放三自教会在监视下恢复聚会。一些本色化的教会,如真耶稣教会及教会聚会所,仍然在民间蓬勃发展。截至民国89年止,真耶稣教会信徒已有三百万人。

4.在台湾的情形:另文详述

(16)
上一篇 2021年10月31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3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