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雅各(Jams Laidlaw Maxwell):台湾医疗传教第一人(1836.38—1921.3.6)
1.1836年AD生于英国苏格兰,18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曾在伯明罕总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2.1863年奉英国长老会之命派为中国宣教师的一员,8月与杜嘉德牧师抵达上海,次年到厦门,并学习闽南语,10月搭船来台湾。他以步行探查了打狗(高雄)、府城(台南)和埤头(凤山)。
3.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在1865年5月正式来台宣教,6月16日在府城西街租屋,前面作为礼拜堂,后面设立医馆开始布道和行医,该日子正式成为长老会在台湾设教的纪念日。
4.设立后,遭到汉医的排挤,医馆和传教所都毁了,只好搬到英国领事馆保护的旗后(旗津)一地。直到1868年才再返回府城,在二老口亭仔脚街开设医馆和教会(后来俗称的旧楼医院)。
5.1865年7月9日因谣传取人心肝及眼球做药,引起当地人暴动,被拆毁医馆和礼拜堂。
6.1871年马雅各返英国,由德马太及安彼得医生接任,1884年再度来府城,一年多后,因夫人生病又返回英国。
7.1900年「旧楼」的租屋到期,医馆就搬到新盖好的建筑,取名叫「新楼医院」,次子马雅各二世也加入行医行列。1921年,马雅各过世,由次子马雅各二世续任(长子则在福建永春一带行医)。
二、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
1.英国长老会派驻台湾的第二任宣教师,1841年4月生于苏格兰西南部的格拉斯哥,念当地大学及四年神学。
2.1871年2月10日抵打狗(高雄)设教堂白水溪(白河),后以府城为中心,拓展传教;1886年组织「澎湖宣教会」是第一位到澎湖传道的传教士。
3.1891年返格拉斯哥募金500英镑,10月于台南府城洪公祠开设盲人学校—训瞽堂,是台湾盲人教育的开始。
4.1895年中日甲午之战后,他向总督儿玉源太郎建议成立官办盲人学校。
5.1915年日本政府肯定他创设盲人学校的贡献,颁赠他「勋五等双光旭章」,1917年退休返回英国。
6.1914年编撰「台语白字字典」,俗称「甘字典」,约15,000字,至今仍流传使用。
三、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3.21—1901.6.2.)(58岁)
1.1844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祖籍苏格兰,1870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871年加拿大长老会派他为中国宣教师。
2.他决定以沪尾(淡水)做为根据地开始传教,他先去学闽南语,又藉着免费为人拔牙辅助传教,足迹广布北台湾、艋舺、松山、大稻埕、宜兰等地。
3.1975年与五股坑张聪明女士结婚,成了台湾女婿。
4.1873年在沪尾桡仔厝租屋,作为「沪尾医馆」。他的医疗事迹被美国底特律一位马偕船长的遗孀知道了,乃捐赠3,000元美金,盖了北台湾最新式医院「沪尾马偕医院」,于1879年9月14日开幕,1900年才取得日本政府正式许可证。
5.1882年他在淡水设立了「理学堂大书院」,1884年在同地设立专收女学生的「淡水女学堂」—台湾第一所女子学校,带动了台湾的新式教育。上两校后来分支成马偕护校、淡江中学、淡水工专、台湾神学院。
(南部的于饶理牧师也在1885年创立长老教会中学—即今长荣中学,还有文姑娘、朱姑娘两位女传教士,在1887年创办台南女子学校(今长荣女中)
6.1901年6月2日因喉癌去世,享年58岁。
四、巴克礼(Thomes Barclay 1849.11.21—1935.10.5)(86岁)台湾第一份报纸创办人
1.1849年11月生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自由教会神学院毕业,1974年12月抵厦门学闽南语。
2.1880年创办台南神学院(即今台南神学院)学生15人。
3.当时文盲甚多,十个男子中不到一人识字;巴克礼乃推行以白话字(闽南语拼音的罗马字)读圣经的风气,并以罗马拼音译写圣经和圣诗。
4.1885年6月12日,他正式发行「台湾府城教会报」,是台湾教会报纸之开端,用罗马拼音写口语的闽南话,如标题「台湾府城教会报」,写成「Tai—Oan Hu—Sia Kau—Hoe Po」。
五、兰大卫(David Landsborough1870.8.2—1957.10.17)(87岁),人称彰化妈祖
1.1870年生于英格兰,1895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即渡海来台从事医疗传教。12月于安平堡上岸,住于台南。
2.1899年彰化「兰医馆」完工,开始医疗传教服务。1901年增设病房,1907年二层楼的医馆兴建完工,正式命名为「英立彰化基督教医院」。
3.为了培养更多医疗人才,兰大卫白天为人看病,晚上给学生上课,太疲倦时竟在课堂上不知不觉睡着了。
4.1936年兰大卫66岁退休返国,当时到彰化车站送行的民众多达千人,1957年车祸丧生。
5.次子兰大弼(1914—)于1939年获伦敦大学医学博士,于1952年加入彰化基督教医院工作行列,次年担任院长,1980年退休返回英国。
6.1928年有个家长带一位13岁小孩来求医,他皮肤已溃烂,不能用自己的皮肤来补,兰夫人自告奋勇「用我的皮肤吧!」救人第一,只好照办;全台首次「异体植皮手术」移植没有成功,但小孩却逐渐好转,一年后康复。小孩叫周金耀,后来认兰氏夫妇为义父母,得到义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后成为牧师。
7.据载,有一年年终决算时,兰大卫发现盈余太多,自责是否有违神的旨意,次年元旦起,即刻降低药价,增加免费施疗,以调节收益。
8.1936年退休返国,两袖清风,无钱购买房屋,幸亏继承无后嗣哥哥的遗产,命名为「Formosa」清寒度余年。
六、井上伊之助(1882.9.2—1966.9.2)
1.1882年9月2日生于日本四国高知县,1905年就读圣经学院,1906年父亲在台湾花莲附近山地管制时,遭台湾原住民杀害。1907年毕业习医二年,决志到台湾向原住民医疗传教(不记杀父之仇)。
2.1917年因眼疾、疟疾、十二指肠虫病,返回日本治疗。
3.1922年再次来台,被任命为新竹市日本基督教的传道士,并在台湾山地巡回传教。
4.1926年他转至台中州白毛社(今东势一带)任医疗传教,1931年在台中州眉原(今南投县仁爱乡),担任原住民医疗传教工作,并替300多位雾社事件的原住民治疗疟疾,直至1947年返回日本。
5.井上在台湾山地传教达35年之久,他用生命传播福音,用爱包容仇恨,被称为「台湾山地传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