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A.自BC586起犹大被巴比伦灭国之后,国中的菁英分子被迫散居外邦,留在巴勒斯坦的居民大多是老弱残兵。
B.省长基大利被暗杀之事件后,更加速耶路撒冷的荒凉(耶四十—四十二)
C.犹太人在巴比伦的生活
1.制度的保存(耶二十九1):从耶利米的信中的称呼得知,过去的长老、祭司、先知仍在异邦中得以保存。
2.行动的自由(王下二十五27—30):百姓在异邦中行动自如,以西结拥有自己的房子(结八1),长老可以随意探访他。
3.仍享有蛮不错的待遇:有楔形文字称约雅斤为「犹大地的王」,他与五个儿子有领薪俸的纪录,王室被尊重,连带百姓也是如此。
4.生活如常(耶二十九5—7)
5.有工作机会:有考古资料显示,选民在巴比伦统治下特别是技艺、商业上非常活跃(诗一三七5)。
二、以斯拉记的特色
A.按最早的犹太与基督教正典目录中,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本为一书,名为「以斯拉记」。公元第二世纪有所谓「以斯拉记上下」的分别。公元1448年希伯来文旧约根据「武加大译本」,将二书分开,尼希米记正式成为独立的书卷。
B.神的应许在这三本书上有明显的表露。在斯、尼这两卷中,神并没有完全弃绝以色列民,神一步步带领他们回归、建殿、建城…,直到新约的到来之后,神拯救人类的经纶一直持续地展开。
三、被掳的正面意义
A.确立先知书中的预言,使以后的选民重视先知工作与肯定神设立先知的正面意义。
B.宗教民族文化的重整,清除迦南文化所遗留的恶俗(亚十二2),有更开阔的宗教视野,以确立旧约神学的基础。
C.使耶和华圣名与一神的宗教观得以在外邦彰显出来
四、圣殿重建的预表
A.第一圣殿:所罗门王所建的圣殿
B.第二圣殿:所罗巴伯、耶书亚所主导的重建圣殿
C.第三圣殿:结四十—四十八弥赛亚所建的新圣殿
五、第二圣殿的简史与内容大纲
A.局势的变化
1.古列的出现(赛四十五1—8)不可能—可能
2.古列的治国策略与但以理在朝中的角色
B.第一次归回(拉一—六):设巴萨、所罗巴伯率领重建物质的殿
1.下旨归回(拉一1)BC539
2.回旧地(拉一—二)BC537:共42360+7337+200=49897人
3.重修祭坛(三1—6)
4.重立圣殿的根基(三8—13)BC536
5.阻挡(四):政治的阻挡
6.圣殿重建与完工(五1—六22)BC520—516
C.普珥节的历史插曲:以斯帖记BC483—474
D.第二次归国(拉七—十):重建心灵的殿(以斯拉)BC458
1.王准以斯拉回国与下召(七):1496+38+220=1754男丁
2.以斯拉重整宗教制度与百姓信仰生活(八)
3.以斯拉重整百姓杂婚的问题(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