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A.圣经除了耶稣以外,记载最后一天最详尽的人
B.在以利亚的最后一天中,记载他如何选择在这最黑暗的环境之下,成为另一位『以色列的战车马兵』。
一、谈谈以利亚
A.若有人问:以利亚对当代的以色列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1.迦密山上与八百五十位假先知对决,使以色列百姓能够重新认识耶和华是神。
2.他将部份“未向巴力屈膝”的一群组织起来,在腐败的社会,成为一股稳定国家的清流,所以以利沙称他是『以色列的战车马兵』(王下二12)
B.以利亚的人格特质
1.以利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下一8)。
2.一生行了八件神迹,停雨、降雨、三次火从天而降,与政府高层势不两立,是话语中带有神公义权柄的先知,像这样的先知所说的话谁敢不从呢?
3.即使先知用了『求你…,也求你…』比较客气的口吻(王上十七10—11),也逼得寡妇不得不以向神起誓的方式,来解释她无法为先知作饼的苦衷。
C.以利亚不用权柄使学生跟随他(王下二2、4、6)
1.他没有带了一大堆学生周游列国欢送他的最后一天,反而让学生自由选择,个人可以主动选择学习的深度为何—造成有人『听说』、有人『远远站者』、有人『必不离开你』等程度参差不齐的结果。
2.耶稣可以行神迹让死人复活,但祂并没有行神迹让众人全部变成使徒,祂也是采用民主式的教学方式,让跟随的人自动自发地学习神国的事,这是神尊重人选择权的最奥妙之处,也彰显出珍贵的生命之道不是用权柄来强迫人吸收,而是用真善美来吸引有心学习的人(马太十三章撒种的比喻,都有「听」,但程度不同)。
3.为何以利亚说『你可以在这里等候』?其实是以利亚给以利沙相当大的选择弹性,即使以利沙应该跟随到底,他仍然尊重以利沙自己的选择,藉由他自动自发的精神,凸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民主式教学的精髓。
D.以利亚并没有隐瞒他的行踪(3、5)
1.以利亚对待众学生是十分公平的,他将他最后的目标向众学生说,也就是清清楚楚地表达他的结局。
a.像他这么有能力的大先知,理论上应该有许多羡慕善工的人跟随才对,然而为何只有以利沙跟随到底,其余有五十人远远站在约旦河对岸,不敢过河呢?
b.他没有向任何人说出跟随他到底的好处,反而呈现出眼前的一无所有,他要学生自己真正用心察觉而真心跟随老师到底,而不是布散利多消息来博取学生的拥戴。(约六15、28、41—42、52、60、66)只留下十一个门徒和犹大(70—71)
2.最有价值的东西是需要自己去追求与体会,而不是哗众取宠,布施甜头来招揽群众造势,相反地,他要有面对孤独,众叛亲离的心志。
二、谈谈其他先知门徒
人对事物反应的程度,大致上可把它区分成三个阶段:认知的改变、情绪的改变以及行为的改变。对学习该事物愈投入,他改变的程度会愈来愈明显。在以利亚即将离开世间前的这段路途,很象是对众先知门徒的毕业考,没有考卷、也没有试题,却明显将这些先知门徒分成三个等级。
A.「知道不知道」的先知门徒(3、5)
1.多数人对这讯息只有达到认知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知道了”,因此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你知道不知道』,以『知道』作为认同老师升天的关键与标准。
a.认知的改变是学习的基础,若认知上搞不清楚却有情绪上、行为上的反应—盲从,对于往后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故要「真知道祂」(弗一17)。
b.学习的最终目的不能只单单停留在认知的阶段(雅一22—24)
c.这些自以为知道老师升天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他们只能停留在伯特利、耶利哥人群聚集的地方。少了人群,如何炫耀自己所知的事;少了声音,如何建立自己的权威呢?
2.以利沙回答的正是一针见血『我知道,你们不要作声』!
a.学习安静不作声—停止发表
b.转向自我好好思想自己所认知的事,在这事上我能作什么
c.马利亚的反应(路二18—19)
B.「远远地站」的先知门徒:有先知门徒去了五十人,远远地站在他们对面(7)
1.少数人比众人更出色,他们不但认知他们所学的,也有想跟从老师走完最后一段路的心志。其实在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的中间过程中,心志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关键,假如需要割舍他心所愿的一切,若没有强烈的动机改变他的心志、想法,驱使他的行为有所行动,当遇到不尽如意时,谁能勇于突破困境呢?
2.只可惜他们在过约旦河前停了脚步。为何他们不愿随从老师过去,走完最后的路程?有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的心志不够坚决。按理说一定有过约旦河的寻常之路,可是以利亚却走到不是一般过河的河边,以致于这五十人只敢远远站着。
3.学习的过程一定会遇到瓶颈,就像他们到了约旦河边一样,一个心志不坚定的人,他只能在岸上望着,无法在老师身边学到突破瓶颈的精髓(来三5—6)
三、谈谈以利沙
A.「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2—6)
1.以利沙从吉甲起就知道他的老师要离开了,
2.也以坚定的态度与心志连续向他老师保证要跟随他到底,
3.最后到了约旦河后,他勇敢地与老师一起走河水分开的干地渡河!
B.师徒同心:师徒两人之互动关系,本章共记载六次「二人」(摩三2—3)
1.其实以利亚是过来人,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绝对不是像这一天几十公里就解决的事,
2.老师带着这位学生走这段路,观察周遭的环境,『你可以在这里等候』不正是提醒以利沙,「我要带你走的地方,正是你未来工作会面临的挑战,阻碍你前进的地方」
C.老师的叮咛—工作使命的认知
这不是一场郊游旅行!否则最宝贵的最后一天岂不白白浪费了吗?
1.以利亚带以利沙从吉甲出发(吉甲有轮子、滚之意)(1),
2.意味着学生要效法老师,要准备接续老师的工作
3.但轮子不要随便乱滚,认清自己的工作使命是什么,开始带着这个使命行进到民间(徒二十二10)。
4.很显然地,他们师徒的名字正是他们工作的使命,过去百姓知道“以利亚”—耶和华是神,现在要更进一步地让百姓体验“以利沙”—耶和华是救恩的神,使神的选民之生命能够“滚动”,重拾从神而来之活泼的生命。
D.勇于面对恶势力的挑战
1.二人下到政治中心的伯特利(2),看看昔日神的家(创二十八19伯特利之意),被政治高层与邪恶宗教糟蹋,使整个国家腐败衰微。
2.要像老师一样不但能从权力与既得利益中跳脱出来,更要有那股力敌狂澜的雄心壮志,向这群污秽神殿的恶势力挑战,勇敢地完成那不可能的任务。
3.神的家的破口在哪里(赛五十八12)
E.勇于胜过世界的诱惑
1.二人之后也下到了商业、农产中心的耶利哥(4),看看这个芬芳之地(耶利哥之意)是多么吸引人。
2.一个真正想与以利亚同心同行的人,在看尽社会奢华繁荣的同时,却要超越物质的牵绊,清心地为神国的事勇往直前。
3.「先求」不是「只求」(太六33)—检查我到底是忧虑什么
F.勇于突破环境的困境
1.后来二人『一同前往』到约旦河边(6),体验落下者的滋味(约旦河之意)
2.在这里远离了人群,必会体验到同工远远站着却不愿跟进的窘境,也会经历生命的低潮,众人的质疑与人生的孤寂。
3.两人—一人(11—12),更显得凄凉、孤单
4.此时以利沙深深体会以利亚突破环境困境的关键,他发现为何老师能为神国开创一番天地,就是因为老师获得背后真正力量—神的灵—的支援。所以他学会在关键的时刻,追求真正关键的资产(二9;约十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