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中会有争战、斗殴的忿怒行为,通常是因批评、毁谤所引起的,因此雅各禁戒他们「不可批评人」,并且为这项禁戒作了非常有意思的辩护:批评弟兄就是不尊重律法。
一、尊重律法的判断(11~12)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
1.论断人的,乃是无自知之明(11)
(1)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11a)
「弟兄们」:
这种称呼与前面所用的严厉称呼,似乎缓和了一些。但是雅各在本节三次用「弟兄」(adelphos)这个词,最主要的是强调情同手足的弟兄岂可彼此批评,实在对不起拣选我们的神。
好比当年以色列百姓埋怨神和摩西(民廿一5);暗中毁谤他人(诗一○一5),不但造成全体的亏损,自己也受了应得的刑罚。
许多年前的某日,一位音乐家举行演奏会,在当时弹奏管风琴,必须有人在后台打气,把气送到风琴管里面,每弹完一首曲子,听众都热烈为音乐家喝采。「现在我要弹一首曲子是……」,介绍完了,音乐家便坐下开始弹,这是一首高难度的乐曲。可是管风琴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时他听到后台的人告诉他:「你要说『我们』……才对!」一个人若是自满,很容易忽略别人的功劳。别忘了打气者需要演奏家,演奏家也不能没有打气者!
「你们不可彼此批评」:
「批评」原文(katalaleoo),意为以反对的态度说坏话,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言语上作人身攻击。雅各认为这样的事要立刻停止,因为「彼此批评」已带给教会极大的分争,并且会使分争延续下去,至终将更难解决。
灵性健康与否可以由人的言谈得知。健康者常说感恩及造就人的好话,有病者则常说埋怨与批评人的话,而批评人的就是犯了自以为是的大罪,也是高傲的表现,这些都是不蒙神赐福的。
因此凡是在神面前自卑的人,当谨慎自己的言行,不可批评别人。
(2)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11b)。
「批评」是心存恶意,说别人的坏话。在此又提到更重的罪是「论断」。
「论断」:
原文(krino),译为判断或定罪。似乎站在审判官的地位定人的罪。当一个人心存不正的动机,说别人的坏话,岂能扮演公正的判官来判断是非?这是非常荒唐的事。何况人都有罪,岂可去定别人的罪。
文士和法利赛人曾经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并且质问主耶稣该如何定这淫妇的罪,主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打她。」
他们听见这话,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可见一个有罪的人岂可定他人的罪,除非由政府授权的审判官或教会授权的圣职人员之外,谁也不可以任意去论断人。
批评或论断「弟兄」就是批评或论断「律法」:
在此雅各所说的「律法」可能与旧约经文「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有关(利十九16),但是在(雅一25,二8、12)里,雅各似乎把律法作广义的教导,焦点特别集中在耶稣所强调「爱的诫命」上。总而言之,律法就是神的话,它成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假如有人批评或论断「弟兄」就是藐视神的话语或权威,以自己的主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这是多么无知的一件事。保罗说:「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审判他。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罗二1~3)。
浪子的比喻中,长兄无法原谅浪子回头,也不尊重父亲的赦免之爱,反而顶撞父亲,这真是一个「论断」弟兄的典型例子,当他责备弟弟犯错的时候,自己反而违背「爱人如己」的诫命,并且顶撞父亲,犯了执迷不悟的罪!值得我们自我警愓。
在教会处理人事问题的时候,应保持纯正的动机,虽然凡事以「爱」作为处事的准则,但也不可失去「公义」的原则,这才符合律法的精神,同时被教会授权处理人事的圣职人员,也不可在事后泄漏人事问题的处理过程,以免造成困扰,引起教会中另一件的批评与论断。
(3)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11c)。
上文说:「论断弟兄就是论断律法」,无形中就犯了藐视神话语的全备,同时也没有遵行「爱人如己」的诫命。因此「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更严重的是自己以为是公正的审判官,僭越了神的地位,随己意论断人。
保罗说:「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论断我的乃是主。」(林前四3)。真正懂得尊重主的人如同保罗,不敢论断人!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唯有设立律法的神才能判断人(12)
(1)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12a):
雅各面对那一些自高自大,任意批评弟兄,随意取代律法立场的人,雅各强调「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这一位当然就是神(出廿1~2;徒四12),除祂以外,再也没有别神,从祂所设的律法看,神是公义的,所以一切的冤屈,由神为我们伸冤,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赛卅三22;罗十二19);神又是全智的神,祂的判断永不差错,值得我们信靠(代下十六9)。
约瑟受主母的诬告,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他能尊重天上的神,结果神使他高升为埃及的宰相。
(2)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12b):
指神是一位赏善罚恶的神,神的公义含有救赎及审判的意义,以西结先知说:「恶人若回头离开所作的一切罪恶,谨守我一切的律例,行正直与合理的事,他必定存活,不至死亡。他所犯的一切罪过都不被纪念,因所行的义,他必存活。主耶和华说: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吗?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吗?义人若转离义行而作罪孽,照着恶人所行一切可憎的事而行,他岂能存活吗?他所行的一切义都不被记念,他必因所犯的罪、所行的恶必亡。」(结十八21~24)。
当神看到人的罪恶,总是用各种方法帮助人回头离开一切的罪恶,而不是马上定人的罪,除非人执迷不悟,神才会审判人。
因此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恶行时,我们应当效法神,第一个念头就是帮助他离开恶行,而不是定他人的罪或论断人。
因为我们与其它犯错的人一样,当我们犯错时,就是出于自己的无知,或是自己无力解决眼前的难题,才会陷入罪恶中;所以我们应有同情心去了解他人的软弱,并且求靠神帮助他离去恶道;倘若犯错的人不愿悔改,我们更应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也就是继续为他代祷,求神感化他,同时也应警惕自己,不可在罪中执迷不悟(犹23)。
我们不能像神一样掌握生死大权,因此对于犯错的人,我们不可论断他,经上说:「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十二14),也就是说对于犯错的人,我们要为他代祷,盼望他悔改,让他配得神的赐福。
(3)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12c)。
「你是谁」:
雅各以反问的口气提醒当时的信徒,要看清楚自己的身分,人又不是神,无权批评、论断人。
当时的信徒因苦毒、自私的灵(雅三13~18)引发了教会对某些问题的争吵及辩论(雅四1~2),在这些争论中,显然口舌的使用非常不易受控制,有时一口两舌(雅三10),彼此批评、论断(雅四11~12),这些都是世俗的表现(雅三15,四1、4)。因此雅各提醒他们:「你是谁!」假如是属神的人,岂不应该祈求上头的智慧,以温柔、和平的态度互相对待,更何况对待自己属灵的弟兄,更要以「手足之情,爱人如己」的心互相对待。
在教会里,我们应存「想办法」帮助他人变得更好的念头,对于软弱的弟兄姊妹,要帮助他灵性更刚强;对于长执的缺失,要鼓励他在灵性上加油;对于传道人的无力感,我们要扶持他,让他更有能力,这就是我们当尽的本分。
「竟敢论断人呢」:
可见论断别人的主要原因是无「自知之明」;人对于事情的判断,原本无法考虑得十分周到,若对人有成见,必然会作错误的判断,如法利赛人出于嫉妒的心,而误以为耶稣赶鬼是靠鬼王的力量(太十二24),因此凡论断人的,正如主说:「人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却只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太七3)。
神并非吩咐我们闭目,不可看别人的错;却吩咐我们不可「论断」人(太七1),也就是不当刻意找人的毛病,不当以成见看别人的错,而是用爱心说造就人的话,去医治他人身上的亏欠(太十二36;赛五十4)。
话语上若无过失,这人就是完全人了(雅三2)。
二、尊重掌管生命的神(13~17)
雅各在本章中提及教会中的争吵、动怒是因私欲而来,不但事后一无所得,甚至成了与神为敌的,假如要减少这类的事发生,除了要多亲近神,顺服神,洁净身心之外,同时也当明白遇到问题时,要遵守「爱人如己」的律法,不要轻易论断他人,这是尊重律法的主,同时也是尊重掌管生命的神,人若尊重神就不至于张狂夸口,随意批评,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1.因人无法掌管明天(13~14)。
「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甚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1)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13)
「嗐」(agenyn):
译为「听着」(nowlisten)通常用在责备人之前的警告语。当代信徒世俗化的行为,除了不明白律法的精义之外,就是不懂尊重掌管生命的神,因此雅各要他们专心听着下列的警告。
雅各对于信徒的弊病毫不讳言发出警告,充分表达了他的关切及焦急之情。
神也教导以西结先知,为了引导百姓悔改,必要时须以肢体动作唤醒百姓的注意力(结六11)。
今日我们也当效法古圣徒能洞察教会内的危机,本着灵里的良知,毫无讳言,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源及解决之道,以帮助他们脱离各种的无知与试探。
「你们有话说」:
「说」这个动词,是现在时态的分词,表示有些信徒常喜欢发表高论,他们常无法安静祷告求问神,就随己意而言,心中不知尊神为大,这是教会中最大的危机。
士师时代的败坏就是犯了「各人任意而行的大罪」(士廿一25)。
内奥米深知他们一家人,过去就是凭己意而行,迁往摩押地,后来遭受神的惩罚(得一21)。今日我们岂可再重蹈覆辙!
教会不长进,常常是因为我们凭私意说太多的话,总以为自己的话对于教会有造就,结果教会仍然处在软弱之中。
今日我们的社会是言论自由开放的社会,人人都有话要说,此时我们应该先安静在神前,求神教导我们说造就人的话。
「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
表示说话的人非常有把握和自信能依计划行事。就像未信主的人常说,一个人的成功只要有能力再加上意愿,即可如心所愿,到达他所预定的目标,完成他的计画。
人的通病就是在人生的计划中,忽略了把神的旨意放在计划中去思考,即使赚得全世界,赔上生命又有何益(太十六26)。因此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意愿与能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外,不可忘记神的旨意却是获致成功的绝对条件。可见寻求神的旨意,是每一个人不可轻忽的大事。
「在那里住一年」:
表示为了赚取钱财,得先付出代价,就是离乡背井,往他乡异地住一年,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这种积极冒险的事原本值得赞扬,但是生活若不是「为主而活」,在世上所忍受的苦楚,究竟是一场空。如同所罗门王所说:「我专心用智慧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历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一13~14)。
当我们在为生活忙碌时,当静下心来思想: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我的信仰守得住吗?我的家庭幸福吗?
「作买卖得利」:
不宜把赚钱视为贪爱钱财,只要取财有道,又懂得尊荣神,知道赚钱的机会及能力都是神的赏赐,「作买卖得利」原是好的。但是根据上文得知,这些生意人的自负,不尊荣神的表现,就成了无知的人,只是为了追求世上的短暂好处,忘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尊荣神、敬畏神(传十二13),若没有神的保守,一切岂不成为虚空?路加福音第十二章所描述的无知财主,即为一例。
当我们努力赚钱时,不要忘了问问自己:「我赚更多钱时,能更爱主吗?我赚了更多钱时,我更爱我的家庭吗?」
(2)「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甚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14)。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
这里是针对第13节,向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提出警告,要他们看清楚自己不是神,因为连「明天如何」都无法掌握,怎么可以对一年之后的事有把握呢?这是告诉我们「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廿七1)。
但是这并不是叫我们作事不要计划,而是要我们明白人的有限,如耶利米先知所说:「耶和华啊!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耶十23)。这就是告诉我们作事要有计划(路十四28~29),但不可忽略圣灵的引导(徒十六6~10)。
未来的日子充满许多不知的变量,会令人感到焦虑,但是我们深知主耶稣掌管我们的未来,只要我们尊重生命的主,他会指引我们的路,这是我们信主的人面对未来时,最感到稳妥的事。记住!当您在计划未来时,不可忘了倚靠主。
「你们的生命是甚么呢?」:
「什么」(poia)是指什么性质。这是每一个世人在一生当中,应冷静去思想的人生问题。人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人将来又要往何处去?人现在活着的生存意义是什么?了解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知道生命是什么?
主说:「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十二15),我们当思想人的生命是为叫人分享神的荣耀,活出神的形像(创一27;赛四十三7),因为人在今生的生命结束之后,都要回到永恒的家乡,人在今生只不过是寄居,故当追求神的国,活在神的旨意中,这短暂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十31)。
有不少自杀的人,他们就是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他们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所以任意的残害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不但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来,也要勇敢地见证「生命是什么?」让人们知道如何快乐地活下去。
「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这里强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虽然我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打算,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之下,我们的年日如烟云消灭(诗九十5、6,一○二3),人实在太渺小。但是神所赐的生命却是尊荣的,祂是照祂的形像造我们,因此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当知道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使我们不致虚度此生。将来在生命结束时,对于来生充满活泼的盼望,如同诗人说:「至于我,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像,就心满意足了。」(诗十七15)。
生命虽然如同云雾一般,漂浮不定,但是活着就是恩典也是机会,只要我们谦卑祈求神,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神必赐我们智慧的心(诗九十12),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主若愿意,始能成事(15)。
「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
「你们只当说」:
上文提醒信徒,人的生命如同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所以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时,应当有「自知之明」,明白(A)生命在乎主、(B)人生的计划当合乎神的旨意、(C)生活的目标是尊荣主、(D)把握今生的机会,荣耀主。
人明白了自己的角色,也知道生命的意义,就不致于迷失方向。人活着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把握方向,勇往直前。
「主若愿意」:
它提醒我们,遵从神的旨意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世人如同小孩不明白世界的险恶,而天父却了如指掌,当我们顺着天父的指示而行,就不致于受害。
因此我们要明白神的旨意,就应借着祷告(罗一10)、神的话(提后三15)、异象、异梦(徒十六9、10)及良心的判断(林前四19,十六7),让我们知道何为主所愿意的,靠着主的恩典,活出人性的尊荣。
「主若愿意」不可以成为油腔滑调的口头禅,而是出于内心真诚地喜欢神掌管我们的一切事。
「我们就可以活着」:
我们活着出于于主的恩典,因此活着就是机会,也是一件尊荣的事,我们可以照着「神的形像」去营造我们的生活,体会神的荣耀。
尽管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只要出于神的美意,就可以分享神一切的丰盛。主耶稣在艰苦的环境中,祂的一言一行都彰显出神的荣耀。保罗在穷乏困苦之中,他见证说:「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六10)。
有一位姊妹参加丧礼之后,让她感触很深,他想假如有一天去世,人们为她办理丧礼时,如果在活着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些嘉德懿行,为她介绍故人略历的人必感到为难;为此她立志在往后的日子,把握活着的机会做些荣神益人的事。
「活着就是机会」,你是否已计划好要如何活得有意义了吗?
「也可以作这事或那事」:
它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生命、有气力、有意愿、有能力、有机会,再加上合乎神的旨意。事实上,只要我们敬畏主,我们所需要的,主都会赏赐(太六33)。
约瑟敬畏神,神赐给他机会、能力,使他为法老解梦,而荣登宰相宝座。戴维敬畏神,成为合神心意的人,得神赐福,使他的后裔中出了救主。保罗敬畏主,无论在任何环境,他都能作所当作的事,完成主在异象中所托付的工作。
敬畏主使我们脱离世俗的生活,不再有分争、斗殴的事,更可贵的是在神的恩典中,能自由自在去开展更美好的事奉空间,因为主的恩典够用,我们更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创意,可以作这事或那事。
3.凡张狂夸口,皆为恶事(16)。
「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张狂夸口」:
「张狂」原文(alazonia)自夸、骄傲(约壹二16),是出于自以为是的心态,其实这种的心态是毫无基础、毫无把握的。
「夸口」原文是(kauchacmai)有夸耀、欢欣的意思,也有狂喜、傲慢之意。
当时信徒所夸的是对于他们未来的计划非常自信,以此表现傲慢与自大。
雅各劝导信徒要谦卑敬畏神,但他们不听,相反的,竟然张狂夸口。
除此之外,他们为了贪权谋利,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更直截了当的说他们轻看了神的恩典与公义的原则;可拉党的人论断摩西,自以为是,不顺服神藉摩西来领导他们,这就是向神挑战。
祭司、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论断主耶稣也是含有自视甚高的张狂意味;使徒约翰曾悲痛地指斥第一世纪末的教会也有这种「今生骄傲」的属世特征(约壹二16;罗一30;提后三4)。
今日我们理当分外谨慎,稍为有一点成就,千万勿张狂自傲。人在神的眼中何其渺小,却蒙神的恩眷,享有神的形像与尊荣,我们应把一切的荣耀归给神,若有什么可夸的当指神夸口(林后十16、17;加六14),对于别人的软弱与无知,才会存怜悯的心宽恕别人,不致于有狂傲的批评及争吵。
「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人在计划自己的生活时,不仅是不理会神,他们夸耀的是自我,「我」取代了神,成为生活的中心,如同旷野中埋怨神的以色列人,不仅不理会神的应许,并且指责摩西的引导是错误的,他们张狂、背道的举动,深深得罪了神,是故,凡这样的夸口都是「恶的」(罗三27,四2;林前一29,五6)。
1812年法国拿破仑欲举兵攻打俄国时,俄国大使劝告他不要动武,免得两败俱伤,并引用古人所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话,叫他不要轻举妄动。拿破仑却狂傲地说;「我拿破仑可不同凡人也,我乃是:谋事在我,成事也在我。」所以他执意孤行,不听规劝,按照计划带领四十多万大军北攻俄国。未料到,突然发生一场大风雪,单单冻死的兵丁就有十几万人,加上战死的,无可估计,真是一败涂地。最后他只带着九千多残兵败将退回法国,情况凄惨可怜。从此以后,拿破仑的军队就无法重振雄风,每下愈况,直到败亡。
历史学家库鲁瓦(K.K.Kruwacher)论起此事时,他说:「明显的,有一只手在掌管着整个欧洲的命运,是我们的眼睛所看不见的。」
拿破仑他张狂夸口的结局,就是高抬自己,自己看不到神,甚至于离弃神,这是罪恶的根源,自己也受了极大的亏损。
4.知善不行,就是犯了罪(17)。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罪了。」
上文提及自以为是的夸口的「恶事」(poneera又译为「邪恶」)。与此相反的是倚靠神,以神夸口的,就是「善事」(kalon)。例如照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一27),不重富轻贫(雅二1~4),不嫉妒分争(雅三15~18),懂得亲近神,照神的旨意而行(雅四7、15),这些都是已经「知道」的善事。
「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罪了。」圣经中指出「罪」的型态有两种,一是射不中鹄,就是「不及」,达不到标准,例如「爱人如己」的目标没有达到,就是「罪」。二是行事出轨就是「过」,超出了范围。例如我们越过了「不可杀人」的界限,就是「罪」。因此有人以为不喝酒、不打人、不批评人、不贪恋就是好人,事实上更积极的善事若被忽略了,也是犯了「罪」。
在此强调「忽略行善」,这种「忽略的罪」(sinsofomission)与「犯过的罪」(sinsofcommission)同样的严重。在好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强盗是犯了「犯过的罪」,另一种是「忽略的罪」,就是祭司袖手旁观,不助人也不行善,在神的眼中也是大罪人;作恶事是罪,不行善事也是罪!
雅各书积极教导我们信心与行为的配合是何其重要啊!我们当如何「为盐」、「为光」更是不可轻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