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信心更长进

一、深信神的信实(12)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1.「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12a)

雅各在书信的结束前,诚恳地呼吁在患难中的弟兄们,不要因为受苦或遭受患难,就随意起誓。人们通常在受痛苦折磨之中,常会弄不清问题的真象,就口不择言,以非为是,甚至于为了证明自己所言是正确的,而发了誓。等到真象大白,不但自己失了信用,同时也犯了妄称耶和华的名。

因此雅各强调「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是深怕有些人为了取信于人,即使说的话不真实,仍然发誓,这是非常不诚实的。

彼得曾非常有把握地向主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太廿六33、35)。

但是主耶稣被捉拿之后,彼得却再三向人起誓:「我不认得那个人。」(太廿六69~75)。

由此可见,起誓常成了掩饰说谎的方法。

2.「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12b)

在旧约的十诫中,禁止人妄称耶和华的名(出廿7)。为了避免在起誓中指着神的名起誓,有人就改为指着地,甚至指着耶路撒冷起誓,表示有神鉴察,作为审判,因为神是信实的,祂的鉴察必然无误,同时藉此表明自己的诚实及清白。

雅各在此禁止起誓,主耶稣也吩咐他的门徒「根本不要起誓」。事实上,律法并不禁止人起誓(利十九12;申六13;赛六十五16;耶十二16);保罗也有多次起誓(林后十一11;加一20;腓一8;帖前二5、10)。起誓原意乃是表达人对神的敬畏。但是主耶稣和雅各反对「起誓」,是针对那种不负责任的起誓而言(太廿三16~22)。

因此基督徒应该养成言语的诚实,说话应前后一致,并且存敬畏的心说话,以取信于人。尤其在患难之中,更应该小心自己的言语。

3.「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12c)

说话必须非常慎重,要慎思而后言,如同雅各在第一章中强调要「快快听,慢慢说,慢慢动怒」,说了话如同签了字的文件一样完全可靠,在法律上是完全而有效,必须为自己的话负全责。因此说话不必指着任何其它事物起誓,只须凭良心说话,如同保罗说:「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罗九1)。

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4~37),所以雅各说「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原因是人因说谎,或作了假的供词,在审判的日子必要被定罪(太十二36;林后五10)。

苏格拉底曾说:「一个扯了一次谎的人,一定要被迫再编造二十句谎言去遮掩它。」我们已蒙恩的人必须弃绝谎言,与邻舍说诚实话(弗四25)。

诚实是属灵生活的根基,也表示我们对于「信实的神」的敬畏,因为我们相信「说谎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为诚实的为祂所喜悦。」(箴十二22)。

二、深信祷告的功效(13~18)

1.有受苦的就该祷告(12)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1)「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13a):

雅各劝勉信徒效法众先知的受苦精神,但是如何承受苦难呢?就是祷告。祷告表示我们承认自己的无能,缺乏智慧,无法应付眼前的苦难,所以要求靠神。祷告更表示我们尊重神的主权及智慧。我们能够学会忍耐,都是经由祷告,从神领受了能力及智慧,让我们明白苦难的价值及应对的方法,我们深信祷告能让我们在改变环境之前,「先改变自己的心境」,有了坚定的信心,就可以胜过苦难(弗六18;帖前五17)。

「祷告」是我们踏进信仰门坎所要学习的第一件要事,它是维系我们信仰生活的原动力。多祷告多得能力,少祷告则少得能力,不祷告就没有能力,一个在祷告上马马虎虎的人,其信仰生活也是马马虎虎。

我们若想了解一个人灵性的光景,观察祷告生活如何是一条最准确的途径。您的家庭美满吗?您的教会增长吗?从祷告当中就可窥之一二。

(2)「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13b):

「喜乐」(euthymei)不是指外在环境的欢乐,而是指人内心的欢喜和快乐。保罗在狱中仍可以欢喜歌颂主(徒十六25,廿七22、25;箴十五15),说明了在苦难中仍可享有喜乐。这是出于神所赏赐的能力,能够超越苦难。表示我们的灵命大大成长的表现,通得过苦难的试验(雅一2~4),故落在患难中仍享有大喜乐。

「歌颂」(psalleto)意思是让他唱一首诗篇(psalm)。在患难中的人,借着祷告学会忍受苦难,体会神的同在,化悲愤为喜乐,虽然环境没有改变,但是内在的心境充满活泼的盼望,因而发自内心的歌唱,这是另一种形示的祷告,内容充满着无限的感恩。

圣经中的「诗篇」有哀歌也有赞歌,但是每首哀歌通常是由哀叹、呼求进而确信,最后以赞美为结束,因此犹太人称诗篇为「赞美诗」,这就是一种信心的表现。

2.有病的要请长老代祷(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

为他祷告。」

(1)「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14a):

这里的病(astheneo)是指丧失气力的意思,也就是肉身的各种疾病(罗四19;林前八9;林后十一29)。由上下文知,这个病人可能是病得很重,无法起身(雅五15)。对于这样的病人,该如何去关心呢?就是要请长老为他祷告。这并非病人本身祷告无效,而是着重在教会的牧者应做好关顾牧养的工作,使软弱中的人得到安慰及鼓励。

(2)「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14b):

教会的长老也称为监督(多一5、7),相当于今日教会的牧者(彼前五1~4)。但是长老所应具备的条件必须是家中的好牧者,教会的好管家,真理的见证人(多一6~9),并且也是德高望重,具有属灵权柄的人。

当教会中有人在灵性上有疾病或在肉体上有疾病,一般都由长老或牧者负责关顾的责任,使病人得造就。

(3)「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14c):

「奉主的名」:

表明长老根据神托付的权柄而工作。在圣工上无论作什么事,都要先奉主的名而作(西三17)。若不属主的人,就不配「奉主的名」行事,若是滥用「奉主的名」,不但得不到主的权柄,反而受邪灵的欺压(徒十九13~17)。

「用油抹他」:

表明求主赐福施恩之意。把病人带到神面前用油抹他,表示神的同在与施恩的记号。马可告诉我们「十二门徒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的病人,治好他们。」(可六13)。

不过根据圣经来看,抹油的目的,有下列两种可能:

第一,作为药用(路十34),换句话说,雅各可能指当时的长老借着祷告及带着医药到病患的床边,奉主名的权柄施行医治。这种看法的难处有二:没有证据证明抹油适用于「一切」的病症。如果油的作用是纯医学的话,不一定由长老来抹。

第二,抹油是借着外在切身具体的方式表达关怀,以刺激病患的信心。主耶稣在医治中,常使用具体的方式引起病人的注意及增进病人的信心,例如用唾沫抹在瞎子的眼睛(可八23~26),将手指头放在聋子的耳里(可七33)。但是我们也没有证据可证实抹油也有这种目的。因此「抹油」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行动,表明「求主施恩赐福」。长老为病人祷告可以如此行,但他们不是「一定」得如此行,因为许多藉祷告得医治的例子,并不需借着抹油。

「为他祷告」:

「祷告」(proseuxasthosanepi=prayover),我们可以想象长老按手和抹油在病人头上的动作(诗卅五13,四十一4;伯二11)。长老为病人祷告,必然是以强烈的信心,热诚的盼望,求主以大能来医治他的病。每一位神的仆人都应培养信心的代祷。虽然治病的主权在乎主,但是我们相信「信心的代祷」,对于病人不管是肉体或灵性上,都会让他得造就。

3.出于信心的祷告,要救那病人(15)

「出于信心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1)「出于信心祈祷」(15a):

「信心」是指相信神的旨意是至上的,最好的;只有在某些时候,这信心掌握了确据,知道某一特殊的请求合乎神的旨意,病人才得医治,例如彼得在美门医治了瘸腿的(徒三4~7);保罗也在路司得医治了瘸腿的(徒十四8~10),就是他们知道所祈求的必合乎神旨,可以救那病人。但是保罗在为自己的病祷告时(林后十二7~9),并未蒙应允,并非保罗祷告缺乏信心,而是神藉他身上这根刺,提醒他在事奉中不可骄傲。

「信心的祈祷」是指承认神在所有事上都有主权,也相信神会给予应允的能力,只要出于神的旨意,病必得医治;因此我们当学习长老们成熟的信心,以明白神的旨意。

在求医治的祷告上,信心是祷告蒙应允不可或缺的条件。即使祷告后病没有得到医治,如保罗为提摩太及以巴弗的病代祷之后,病不得医治(提前五23;腓二26~27),未必是祷告不蒙应允,因为凡事互相效力(罗八28),对于爱主的人而言,疾病有他建设性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不可疏忽身体的保健(约以利亚2);它更叫我们在患病时要学会谦卑,领会神的作为(来十二6);疾病有时也出于神的美意,例如约伯在病痛中的忍耐,成为受苦者的榜样(林后一4);疾病更是我们进入神国的最后一仗,经过与病魔博斗之后,信心愈刚强,最后能安然见主,是一件有福的事(启十四13)。

(2)「要救那病人」(15b):

「救」(sozo)指救恩。但是根据上下文得知,这个「救」字应指「医治」的意思,也就是信心的祈祷,若出于神的旨意,病人肉体可以得治,在得治的同时未必病人的灵性都得健壮,因为神迹只是信仰经历的一个证据,重要的是要积极追求灵性的长进,否则有不少人经历了神迹,仍退回不信的阶段;如同旷野中发怨言的以色列民一般(来三7~11)。

(3)「主必叫他起来」(15c):

「起来」(egeiro)指蒙医治的人身体恢复体力。这是出于主的施恩。当身体恢复健康之后,应思想主医治的美意,如同彼得的岳母懂得报恩,赶紧起来服事主(可一29~31)。因此当常思想:「为何求主医治我?」是为继续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生活?或是有更高、更有意义的目标呢?

主耶稣说:「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真理作见证。」(约十八37),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为真理作见证吗?

(4)「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15d):

「若」表明了患病不一定是因罪而引起的(约九2~3),但是新约圣经中,也指出有些病是因罪而来的(可二1~12)。罪恶是犯病的原因之一,因着人内在的忧虑、恐惧、仇恨、怒气、自卑都能毒化身心,造成人类各样的疾病。当人的罪得赦免,心灵自然得释放,肉体就容易恢复健康。假使离世时辰已到,也可安然见主。因此疾病给人有反省悔改的机会,借着祷告,罪得赦免,灵性复兴,恢复与神和好的关系,疾病诚然是神丰盛的恩典。

4.义人的祈祷大有功效(16~18)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

(1)「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16a):

「罪」常是阻碍祷告蒙垂听的要因,因此病要得医治,不但要有长老信心的祷告,更要彼此认罪的祷告(太五23、24)。固然犯病的人可能是因他的罪而引起疾病的,但是他周遭的人也应反省,是否因我有罪而阻碍祷告的功效,藉此彼此认罪,互相代求。大家不但灵性都得造就,犯病的人藉主的怜悯及互相的认罪代祷而得医治。

教会弟兄姊妹互为肢体,本着「他人的软弱是我的责任」的态度,借着一人的疾病,使全教会或全家人有反省及悔改的机会。

(2)「义人祈祷,所发出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6b):

「义人」是指已认罪悔改的信徒,除去祷告的障碍,全心全意的信靠主,如税吏认罪的祷告,主称税吏是个义人(路十八13~14)。

「义人的祈祷」所产生的力量,大有功效。事实上,奉主名的祷告,合乎主的旨意,主必成全(约十四4)。我们都知道祷告所产生的力量是很大,但是要发出功效,就当效法义人的祷告,才会发生功效。注意,这里强调的不是说长老、执事或传道的祷告大有功效,而是说「义人」的祷告大有功效。因此我们要追求「义人」祷告的权利与功效。

(3)「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17a):

指以利亚虽是伟大的先知,但在肉体上、灵性上和我们一样,都是软弱的(王上十九1~18)。因此「祷告大有功效」,这样的恩典,不是特别给少数的几个人;凡是对神有信心,即使是平凡人,祈祷一样会发生力量。

(4)「他恳切祷告」(17b):

指以利亚无论求神停雨,或求神降雨,都蒙垂听。他祷告蒙应允的原因:

顺从的行动(王上十八1)。

决死的信心(王上十八17~19)。

除罪的行动(王上十八39~40;赛五十九1~2)。

信心的祷告(王上十八41~45;雅一6、7)。

由上述可知「恳切祷告」是以神的旨意为依据,恒心、迫切、耐心又信心的祷告。

迦南妇人为女儿被鬼附着到处寻求医治,后来她详细查考了耶稣的事迹,深知耶稣是戴维的子孙,她抓住弥赛亚的应许,以恒切、耐心、谦卑及信心的祈求,得主称赞,并且女儿也得了医治(太十五21~28;可七24~30)。这是我们的典范。

今天不少人祷告未蒙应允之因,就是在祷告未蒙神的应允之前,就中途停止祈求,那能领会祷告的功效?由此可知恳切的祷告何其重要!我们要享用「祈祷大能」的主权,祷告的态度要恳切。

三、深信福音的价值(19~20)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1.福音能使失迷真道的悔改(19)

「我的弟兄们」:

雅各对于那些败坏的信徒,有过严厉的指责,他用过「疑惑的人」、「心怀二意的人」、「淫乱的人」、「有罪的人」等严词,但是在书信结尾,他却盼望那些同享救恩的「弟兄们」应发挥肢体之情,去关怀这些软弱的信徒。这些弟兄是亲身经历神的信实及祷告的功效,他们也是教会复兴的核心,他们更是患难中最佳的伙伴,能以完全的爱心,活泼的盼望与成长的信心,引导同灵胜过患难的考验。

「你们中间」:

就是在雅各书中提及信行不一,一口两舌,争吵自大,与世俗为友,欺压穷人的信徒。这是教会中软弱的肢体,他们的软弱正是教会的软弱,刚强的应当去担当他们的软弱。否则教会的破口愈大,愈容易为恶者所趁,教会全体都受亏损(结廿二30~31)。

「若有失迷真道的人」:

「失迷」就是轻忽信仰的追求,不细心察究信仰的状况如何,不知不觉中离开了真道。通常人在「忙碌」中,没有静下心思想人生的方向,因此看不出生活中的「盲点」,不知信仰的缺失为何,逐渐经历不到神,在人生的路上茫茫然,不知真道何在(彼前二25;彼后二15)。

「真道」:指得救要道,人不只要信,而且要行道(约壹一6;加五7),否则口中称呼「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天父的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23)。是故天父的旨意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行出来。

有关圣经中与得救有关的洗礼、洗脚礼、圣餐、安息日、圣灵都是主吩咐要去遵行的,有不少人在此事上不了解其要意,走迷了路,是非常危险的,若不掉转脚步,得救的盼望将会失去。

「有人使他回转」:

如同以利亚信心的代祷,爱心的教导,对于神的应许有活泼的盼望,结果使许多受迷的同胞回转(赛六10;结卅三11;徒三19,九35)。

今日我们要引人回转,首要认清福音的价值,亲身经历,并且有信望爱成熟的灵性,工作必然大有果效。

2.福音能救人的灵魂(20)

「这人该知道」:

指那位使失迷真道的弟兄回转的人,他深信福音价值,他更知道见证的责任。他已体会主的救恩与爱的牺牲,使他明白该引导在真道失迷的弟兄回转。

「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

「罪人」是指失迷真道的人,不是指犯至死罪的人,始有机会回转(来十26;约壹五16)。也就是归回真道,重建信仰。

「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

表明这工作有莫大价值,救一个人灵魂,胜于赚全世界(太十六26)。在末日将临之际,抢救灵魂的工作不可迟缓(林前九16)。

「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遮盖」就是被主的宝血所遮盖,不再被纪念(约壹一9;诗卅二1;罗四7)。

「许多的罪」:「过」与「不及」皆是罪,失迷真道是「过」,知善不行是「不及」,因此引人回转的人不再犯「知善不行的罪」,这是救了自己,也救了失迷真道的人,使他不再犯错(提前四16)。

所谓「把阳光带给别人,自己不可能得不到阳光。」(但十二3)。这是一个智慧成熟者的写照。

(0)
上一篇 2020年8月11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11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仆丽
    仆丽 2022年10月28日

    误写”戴维”的子孙: 大卫的子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