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本句是从七十?译本的「但12:11」引来的。那行毁坏可憎的,乃指「敌基督者」(约壹2:22;4:3;约1:7)而言,就是不认父与子的人。因此,起先有人认为逼迫信徒的罗马王,是那敌基督者;后来有人以为回教的首领穆罕默德,是那敌基督者;也有人以为天主教的教皇,是那敌基督。但自古至今,也常有人以为经上所提的那敌基督者,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帖后2:3),还没有来到,乃是到将来的末期才能出现的,因此,此句可分为两方面来解释。一则预言主后七十年拜偶像的罗马兵将要攻陷圣殿;因罗马兵所持的标帜上,有罗马皇帝的像,在他们的旗子上也有魔像,这些偶像和拜偶像的事,是以色列人最憎恶的(王下11:5、7;王下23:13;赛66:3;结20:30)。那可憎的偶像使所占的地称为荒场(参看:路21:20);换句话说,这偶像是惹动神行毁坏的。「那可憎的」是因。而「行毁坏」是果;所以吕振中译为「引致荒凉的可憎的像」。另一则预言:在世界的末期,又将有行毁坏可憎的敌基督者出现,站在圣地(侵占真教会堂)。至于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要出现,现在还不显明;所以特别注明「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但从下文看起来,一定是比耶路撒冷被罗马军攻毁那时候更厉害的空前绝后的大灾难,而且在突然急迫之间发生;所以在房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太2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