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壹、一个不可遗忘的时代
圣经中以耶稣降生的时间作为时代的分界,之后称为「新约时代」,之前则称为「旧约时代」。旧约从时间上看来,虽然已成过去,似乎可不用去重视它,但是由神创世,其一贯之大经纶看来,它所发生的种种事迹,却影响着以后新约时代的走向,因此其重要性仍与新约时代相同,此外我们也可从以下之各项事实,了解到旧约是一个不可遗忘的时代。
一、神的话不能废弃
旧约中的记载同样也都是神的话,而神的话不但一点一画都不能废弃,并且都要成全(太二十四35)。
二、主与门徒也很看重旧约
在新约圣经中,主与门徒不但明指或暗引旧约中的字句,其次数高达六百余次,而且耶稣
还曾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五39)。当时所指的「这经」,即指「旧约圣经」而说的,可见主也非常看重旧约的道理。
三、可作为后世的借镜
旧约中虽记载着过去已发生的事,但圣经中又说:「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传三15)。由于已过的事,可能重新会再来,因此过去无论是好是坏,是成功或失败,仍值得作为后世信徒之模范效法或甚至引以为戒。
四、应许与预言尚未全部应验
旧约中记载了许多的应许与预言,虽然其中有关基督降生、传道、受死与复活的部分已全部应验了,然而有关末世的景象则尚在应验中,至于耶稣再临的情景则仍未应验。因此仍须继续查考,以完全了解预言的内容。
贰、旧约圣经纵横
欲了解旧约的时代意义,旧约圣经即是一本最佳之材料,因为它除了记载人类来源以及选民所遭遇到的种种事迹,为一本卷卷相连的历史书外,它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真理。因此有必要先从旧约圣经的背景与其内容之了解着手。
一、旧约圣经的语文
旧约圣经指描写的主体对象是以色列民的历史,因此所用的语文必然为他们日用的希伯来文,此亦为他们的经典用语。不过由于以色列民建国以后,曾经亡于异族而被掳。当他们从被掳之地返国以后,也被同化而使用同属于闪族语系之亚兰语作为民间的通俗语言。因此从旧约圣经中也可发现有数处以亚兰语所写的经文。由于此一现象甚为特殊,因此特将各段背景说明如下:
1.所罗巴伯带领以色列百姓第一次归回,拟建殿献给神,由于撒玛利亚人「好意」参与建殿工作,被以色列人识破其另有企图而加以拒绝后,建殿工作受到撒玛利亚人百般阻扰。由于以色列人的归回是由波斯王古列所特别允许的,因此以色列人便以亚兰语上书当时的波斯王亚达薛西,告以建圣城受阻的事(拉四7~六18)。另亚达薛西王的回答亦以亚兰文所写(拉七12~26)。
2.尼布甲尼撒王做了一个自己无法解的梦以后,心里烦乱,不能睡觉,甚至连自己所作的梦也都忘记了。王吩咐人将全国中的术士、用法术的、行邪术的和迦勒底人召来,要他们将王的梦告诉王,并为王解梦。当时迦勒底人对王说话所用的语言即为亚兰语(但二4~七28)。
3.耶利米先知处于国家存亡危急之秋,见外邦偶像充斥,因此对外邦人所热心敬拜的偶像以亚兰语提出警告,言明偶像必被灭除的事(耶十11)。
二、旧约圣经的著者与著书年代
旧约圣经之卷数甚多,共有三十九卷。其中部分经卷如撒母耳记下、诗篇、箴言等为多人所合着,故根据保守的估计,著书人至少有35人之多。早期完成的经卷为编于旧约圣经最前面的创、出、利、民、申等所谓的「摩西五经」,著作完成时间约在主前1400左右。最晚完成的经卷为玛拉基书,著书时间约在主前400年左右。因此整个旧约圣经,著书前后最长历时约一千年。
所有著者出生的年代、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以及当时之社会背景均不相同,其中有先知、祭司、文士、君王、宰相、省长、农夫与牧人等。
所有著者们虽然写作之文体多不相同,然而其主题与主旨却始终如一,亦即均以描述以色列民的信仰与生活为题材,以十字架为主题,以救主为中心,以神的荣耀为依归。为何会如此一致呢﹖其原因乃是实际上他们都是受到神的灵感动,为传达神言,警惕世人而写的。因此真正的作者只有一位,那就是神本身,所有的著者也只是神的代笔人而已。
在前述摩西五经的著者中,曾引起部分争论。亦即有人因申命记最后曾记载摩西死后的事情,而怀疑其作者是否真为摩西,此点据多位历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人为求完整,特别在摩西死后由他人补入第34章之一段记载而已,其余全部的内容均证实为摩西所撰无误。
三、旧约圣经的分类
旧约圣经各卷之分类方法甚多,较常见者为将全书分为历史书十七卷(自创世记至以斯帖记)、诗歌五卷(自约伯记至雅歌)与先知书十七卷(自以赛亚书至玛拉基书)。不过由于著者中有的为先知,所写的为历史,而撰写时又采用诗歌体裁,又有同跨二至三种分类情形,因此也有人作其它不同之分类。不过不管如何均无损于其内容与价值。
上述先知书中,一般圣经学者又以著书内容之多寡分为大先知书五卷(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与但以理书),与小先知书十二卷(自何西阿书至玛拉基书)。类似此种大小先知之区分,只是人们为研经之方便所作的区分而已。由于神的话句句都是真理,故并不意味着其中所述的道理有重要性不同。
四、旧约圣经之编辑与旁经
旧约圣经众多著者所留传之神的话,传统犹太家庭都视为代代相传的重要「家训」。至于将各卷编辑成书,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由何人所为已不可考。不过根据犹太人的遗传,多认为在以色列民亡国之后,带领第二次归回之以斯拉,由于当时犹太人曾组织大公会,而他为通达的文士,又是祭司的后裔,具有浓厚的重建以色列人信仰的心志,因此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被授权将旧约的书卷收集与组织起来。其主要目的如下:
1.以经典依归,尽速重建以色列百姓的宗教生活。
2.保持神真理的延续性,使以色列百姓的信仰可以代代相传的延续下去。
3.在从异邦回来之后,新旧宗教生活青黄不接之时,恐有人随意杜撰与假冒经典迷惑别人,因此必须立即建立一套完整且被大众所公认的经典。
4.认为神的启示会逐渐稀少(撒上三1),甚而停止,故应尽速加以搜集与整理。
依据犹太史学家约瑟法(Josephus,主后38~~100)的研究,旧约圣经约在主前400年左右即已编辑成册,此应为很合理的说法。
前述依正规编辑而成之旧约圣经通常称之为「正典」(Canon)。不过在旧约时代结束,新约时代尚未开始之前,由于以色列人连续遭逢异族之统治,虽然未必每一统治者都采高压手段,然而也因有部分之统治者极为严苛,因此在当时自然而然兴起一些「民族英雄」或是一些敢怒不敢言之「思想家」,他们假冒神灵感动,杜撰一些神话故事,用以激励同胞士气,因此撰写书信或记录英勇事迹,一般研经家将此些文献称为旁经(Apocrypha,又称次经)。虽然天主教在主后1456年天特会议中曾宣布此为圣经之一部分,但由于其中夹杂有许多异端与不纯正的道理,因此可信度不高,所以一般基督教会也都不予以承认。此外,上述所谓旁经尚有不被接受的理由如下:
1.犹太人从未将此视为旧约的一部分。
2.主耶稣与门徒在讲道时从未引用过它。
3.犹太历史家约瑟法对此一部分曾强烈否认。
4.与当时年代相差不远的初期教会也不承认此类著作有圣经的权威。
叁、旧约历史的发展
一、旧约年代的推算
旧约关系着人类的被造,年代甚为久远,由于洪水曾经灭世,在挪亚以前世代所留下之「记录」已很难追踪与考证。因此圣经可能是唯一将人类历史记录往前延伸到神创世时代的最有力记载。
依据圣经中所记载各片段的历史记录,知由亚当到洪水泛滥的年代(挪亚600岁)大约有1600余年的时间(创五3~七11),洪水泛滥到亚伯拉罕75岁出哈兰时将近有400年(创十一10~十二4)。此后到以色列民出埃及,又经历约600余年的时间(创二十一5,二十五26,四十七9;出十二40;加三17;徒七6等)。而以色列民出埃及至扫罗登基,其间约400年(王上六1)。有关扫罗登基的时间依据圣经中以后陆续记载之事迹并参照世界历史的记载,约为主前1050年。
因此仔细推算,人类之历史应从主前4000余年起算较为正确与合理,到现在为止,也大概只有6000余年而已。事实上,人类最早有楔形文字之发现与记载的年代,大约是在主前3500年的铜器时代左右。如与圣经对照,可以发现实际上圣经之记载应较接近事实,而且其可信度也较高。
二、旧约选民历史的发展
欲了解旧约,不能不了解古人类演进与旧约选民的历史经过,因为其间夹杂着多少人类历史的过程、选民生活的辛酸与真神严厉和慈爱的管教。为便于了解其间所发生的重要事迹,因此特区分为十个时期说明如下:
(一)太古时期
从神创世、亚当被造、直到挪亚600岁洪水泛滥全世界为止,此一时期人类历史共历经了十代。这十代中的变化非常之大。
人原本为神所造,名分上是神的儿子,住在伊甸乐园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却因犯罪被咒诅,逐出乐园,开始承受犯罪的苦果,所以到了第二代,就发生哥哥该隐因嫉妒弟弟亚伯而杀弟的首宗人类历史上之凶杀事件。后来虽然亚当又生了塞特,其后裔仍被称为神的儿子,但因言行败坏,惹神大怒,而决定毁灭当时的世界。
在此一时期中,较为特殊的事迹有第七代以诺洁身自好,与神同行三百年后,被神取走而升天;第八代玛土撒拉活了人类历史最高寿的969岁后,其逝世恰为洪水灭世之年。
到了第十代的挪亚,虽然又造方舟,又传警告,无奈当时的人类实在硬心,以为不会有青天霹雳、洪水灭世的事情发生,因此对于警告硬是不信,结果只有挪亚一家二夫妻、三子与三媳妇共八口因信而得救。这是否正是我国造字者依据古传说将「舟、八、口」三字组合而成「船」字的由来呢?
(二)洪水后初期
从洪水泛滥至亚伯拉罕出生为止,历经九代。此一时期由于挪亚一家八口在汪洋中漂流度过整整约一年又十天后,出了方舟,当时大家的口音相同。后来他们往东迁移到了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于是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与荣耀自己的名,免得彼此分散。但此举惹神忿怒。因此神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开始四散,依序各自繁衍,而发展成为黄色、黑色与白色人种的祖先。
(三)列祖时期
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岁时依神的指示行事,离开哈兰,因此得到神特别的祝福,要将迦南地赐给他作为子孙永久的产业。后来因为迦南地饥荒,迁往埃及,饥荒过后再由埃及迁回,住在伯特利。
在他一生中,曾历经多次迁徙,但每到一处,他都不会忘记筑坛向神献祭,这是他的优点。而他自从献上独生子以撒后,神特别悦纳他,指示万国必因他而得福,他也因此被称为信仰之父。
亚伯拉罕之子以撒承袭他的传统,特别有忍让之心。曾经多次非利士人因嫉妒他,将他的水井填满了土,但由于他不与非利士人相争,反而使敌人自觉惭愧,自动来向他求和。
以撒之子雅各,他虽如其名,一辈子贪夺,但最为人称道的是虽然自己不是长子,但知道利用机会以一碗红豆汤换取其兄以扫长子的名分。但也因此一欺骗行为,在得父亲祝福后,其兄以扫便想杀他,而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雅各在离家前往投靠母舅拉班途中,曾梦见天梯,得到神很大的安慰。二十年后成家立业,回老家途中,神曾与他显现,和他角力。雅各得胜后,神祝福他,并将改名为「以色列」。之后,得神帮助,使兄尽弃前嫌而安然返家。
雅各生子十二,约瑟排行十一。小时受父亲特别钟爱,但是在十七岁时,因受兄长嫉妒,设计他而被卖到埃及去当奴仆。但神祝福他,在波提乏家当了总管,由于生得俊美,其主母曾想诱惑他,而他因拒绝受诱,被诬陷,关在监里。不过神借着替王解梦的机会而拯救他,使他由狱中直接被提升为宰相。当时适逢迦南地大饥荒,约瑟不计前嫌,迎兄长进入埃及,受到法老善待,住在最肥美之歌珊地。从此神的选民开始过着寄居埃及的日子。
原先的厚待,只因埃及改朝换代,新王见以色列人日渐昌盛,担忧将来会丧失势力,于是采取高压统治。自此以色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更甚者,埃及执行灭种政策,凡生男孩者,均被要求投入河中,此时以色列人转而祈求神带领他们,以便可以脱离埃及的高度统治。
从亚伯拉罕开始,历经以撒、雅各、约瑟以及十二支派各族,由于均为同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由长辈指挥与管理同族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因此此一时期又被特别称为「族长时代」。
(四)出埃及进迦南时期
以色列民中摩西受神选召,他曾立大志,忍着艰辛,面对法老王的刚硬。但神帮助他,在降下十大灾后,终能带领以色列民离开埃及。旷野途中,靠神借着云柱与火柱领路,其间曾在西乃山上从神那里获颁十诫。由于为人极其谦和,故多次以色列民之怨言,他都能顺利化解,从容应付,最后在尼波山受神召回。他领导以色列民度过最艰辛的时光,却未能得进迦南地,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摩西死后,约书亚继承志业,继续领导新生代的百姓,当他率民抬着约柜进入水势汹涌的约旦河时,心中一定觉得无限感慨,终能一偿宿愿进入向往已久的迦南地。可惜在原先离开迦南地的人当中,四十岁以上的男丁只有他与迦勒有此福气,得以进入迦南地,这可能是原先老一辈的以色列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进入迦南地后,约书亚带领百姓先攻克坚固的耶利哥城,不过在攻打艾城时,从神那里得到教训,知道凡事都必须依靠神。之后南征北讨,征服了全迦南地。于是他按着支派分配土地,使百姓都能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终其一生,约书亚对以色列民之功劳不光是带领他们与异族打仗,同时也再三教导他们与重申神在旷野时向他们所颁布之律例典章,以免他们犯罪,因此他可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领导者。
(五)士师时期
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后,犯了一项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完全灭绝当地的人民。也因此当他们离弃神、敬拜偶像或与外邦通婚时,神就允许异邦来教训他们。不过当他们回心转意归向真神时,神便兴起士师,拯救他们脱离异族的侵略。但是当事情过后,他们常又忘记神,再度敬拜偶像。神的管教与怜恤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着。
总计从约书亚死后到扫罗王登基为止,共发生过六次循环,经历了十二位士师。此一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人历史上一个最黑暗与混乱的时代,无论就宗教、道德或支派间之相处而言,在神眼中看来,都是无法宽恕的。
(六)统一王国时期
撒母耳晚年,应百姓要求膏扫罗为王。原本扫罗是一个勇敢与谦逊的人,但因他战事大多胜利,产生骄傲与狂妄之心。因此特别在吉甲擅自献祭后,神离弃他,最后在与非利士人作战中,听闻三个儿子阵亡于基利波山后,自杀终其一生。
扫罗的继任者大卫,原先因扫罗之怀疑与嫉妒而要杀他,但由于他表现得宽宏大量,不与扫罗计较,反而得到神的大恩赐。他在希伯仑为王后,历时七年半,获得全国统一。
大卫在战场上虽然是一个胜利者,但在品德上却因失足而成千古恨。他先淫人之妻(乌利亚之妻),再借刀杀人,罪上加罪,此为他一生最大之过错。不过他知过能改,此为他的最大优点;可是也因此遭受到神很大的报应。在拿单先知向他解说「富户与穷人的小羊羔」比喻后,他出口答应「还四倍」(撒下十二6),果然神的报应来到,四个亲生孩子因而死亡(注:与拔示巴所生的首胎、暗嫩、押沙龙与亚多尼雅),造成他不少的悲痛。
大卫在位时,国势空前强盛,为向神感恩,曾决心要为神建造圣殿,可惜因他曾流人之血,神不允许他着手。但他为神预备材料,虽然最后建殿的工作由其子完成,但他也应该享有一份功劳才对。
他一生中做诗无数,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家、政治家与军事家。因此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王。
所罗门接续大卫为王,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不求财富,又求智能,结果神却将每一样都赐给他。他在位时国中太平,因此可以动员国中人力,完成富丽堂皇的圣殿。不过他也曾因过惯奢靡的生活后失败了。他与异族联姻,妃嫔无数,最后自己受迷惑拜了偶像,因此埋下王国分裂的祸根。唯一可幸的是他晚年时大澈大悟,除了写了雅歌以外,更以其忏悔之心写了不朽的箴言、传道书,作为后世人们反省人生的重要警惕。
(七)分裂王国时期
所罗门王死后,其子罗波安继位,由于他不听老臣的话而加诸百姓许多劳苦,于是国度分裂为北朝的以色列与南朝的犹大。
北朝的以色列共经历二十个王的统治,虽然人民与土地远比南朝犹大为多,但因无一好王,国中大拜偶像,惹神大怒,因此提早灭亡。主前722年亡于亚述后,人民被掳外地,另从巴比伦一带移来撒玛利亚新移民,因此北朝遂正式亡国。
相对地,由罗波安所领导的南朝犹大,虽然只得到二支派的拥护,人口少,土地也小,但因统治者十九王一后中还有一些好王,故较蒙神喜悦,国势较长。不过由于诸王中善恶交替,神的福气与忿怒也不断交错着,在历经四次的宗教衰弱与复兴后,仍免不了亡国命运。
主前586年,南朝犹大亡于巴比伦,人民也不免遭受到迁徙之命运。其中被掳者中较著名者有耶利米先知,他先被强掳至埃及,后来又被带到巴比伦。由他所完成的列王记上、下与耶利米书及耶利米哀歌中,不但可以看到整个王国分裂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发现他为挽救耶路撒冷所付出的努力,及至无法完成心愿后,写下了耶路撒冷荒凉的挽歌。
(八)亡国被掳时期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三次入耶路撒冷,打败犹大国后,每次都将选民掳至巴比伦,总共在南朝三次被掳中,除了耶利米先知以外,还有第一批被掳的但以理先知与第二批被掳的以西结先知,他们都曾为以色列民提出警告与呼吁,这也是我们在研经中所不能不知道的。
被掳的百姓在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痛苦,最能代表他们心情的,莫过于他们所做的诗:「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诗一三七1)。难得的是在如此困境中,他们反而恢复了信仰,除去以前的恶习,建立会堂,热心事奉神,从此奠定了希伯来民族坚定的宗教信仰基础。
(九)归回时期
选民在黑暗的被掳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再归回圣地。果然神听了他们的祷告,使波斯王古列(Cyrus,历史课本译为「居鲁士」)攻陷巴比伦后,感动他颁布了一条任谁也意想不到的命令,就是准许犹太可以带着财物归回自己的家园,重建那荒废已久的圣殿。
圣经记载以色列民之归回共分为三次。第一次由所罗巴伯所带领,归回时间为主前536年,此时距第一次犹大在主前606年被掳至巴比伦恰满七十年,正也应验了耶利米先知的预言(耶二十五11~12)。
所罗巴伯与祭司耶书亚共带领五万人与牲畜财物等长途跋涉,费了四个月的时间,走完约一千公里的路途,才回到耶路撒冷,其目的为重建那荒废已达五十年的圣殿。建殿完成后,民众情绪异常激烈,悲喜交加,圣经记载说:「甚至分辨不出欢呼与哭号的声音」(拉三13)。
第二次由文士以斯拉带领六千人归回,其目的为将律例典章教训以列人,以免他们因日久疏忽而与异族通婚,进而随从敬拜邪神。因此第二次的归回,主要在巩固他们的信仰。
第三次由尼希米随同大祭司以利亚实和耶何耶大等人返抵耶路撒冷,其目的为修筑荒废的城垣,虽然在敌人环视之下,仍能以52天短短的时间将重建城墙之艰巨工程加以完成,也因此使得以色列人在阻挡仇敌方面暂时可以得到安全的屏障。
(十)两约之间
在百姓归回后,玛拉基先知曾劝勉百姓要重视圣事与献上十分之一。此外先知并预言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以前,以利亚要先来作为旧约的结束。此一时间约在主前400年左右。此后一直到主耶稣降生为止,神再也没有兴起先知教导与拯救他们。由于此一时期正值旧约结束与新约开启之中间空档,因此一般历史学家特称之为「两约之间」。
在这段整整达四百年的岁月中,选民历经波斯、希腊与罗马帝国的统治。由于没有神的先知指点他们,他们听不到神的声音,也得不到神的指示。神故意掩面不顾他们,暂时离开他们,将他们置于列强的凌辱与宽待中,为的是要试炼他们的信仰。而他们也因极度盼望弥赛亚的来临,而常有作出反抗帝国的举动。
果然时候一到,神差遣独生子耶稣来到世间,为的是要拯救他们。结果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看走了眼,不但不能接纳耶稣,反而将祂钉死在十字架上,不过却也因此成就了神的大功,从而神借着耶稣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新约时代」。
肆、重要教训
旧约时代中,从神创世以来,选民经历了许多信仰与生活的波折,然而我们知道凡事都有神的旨意。神在祂所做的工作中,隐藏了许多重要的真理,需要我们去多加挖掘与了解。因此我们就从旧约圣经中举出二项重要的教训,说明如下:
一、安息日的道理
神以六日的工夫完成创造世界的工作后,照理说祂是不会累的,但是祂还是「尽诸般的义」,为的是要给人类留下一个榜样,于是祂「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创二2)。祂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希望我们可以照着去做。
因此祂为安息日订定了许多严格的条规,例如不可在住处生火,否则处死(出三十五3);不可在旷野捡柴,否则要被会众用石头打死(民十五32~36);不可作买卖,否则要受警戒(尼十31,十三15~22)等,为的是要我们在六日工作以后,能享受一天真正的安息。
神为执行守安息日的道理,甚至在以色列百姓于旷野中行走时也是如此。神吩咐他们每日收取定量吗哪作为食物,到了第六天则应收双倍,为的是要他们第二天不用工作,可以谨守安息日,专心敬拜神。
然而,安息日的道理在以色列百姓心中却变了样。他们在遵守安息日时,常常只有外表,而无内心,因此引起神的憎恶(赛一13)。此外更是走火入魔,以为无论什么事,即使是连善事都不可以做。所以当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时,受到众人严酷的责难,甚至要控告他(太十二10)。
耶稣决心要改变以色列民遵守安息日的方法,要他们彻底了解,必须从心里遵守,才能蒙神的悦纳。因此祂有感而发的说道:「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7~28),祂以在会堂中治病,复位安息日的规矩(路六6~10),开启了恩典安息日的遵守方式。
因此,值此新约时代,我们应当特别留意的是,神在旧约创世时设立了安息日,在十诫中也将「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订为第四诫(出二十8)。所以耶稣来到世间时,祂并没有将安息日废掉,反而是因人的软弱而加以成全(太五17~19)。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神设立安息日的精神仍在,完全没有变更,我们必须依照耶稣遵守的方式,以心灵和诚实遵守,才能得享将来祂为我们所预备在天上永远的安息。
二、「约」的道理
旧约中,神创造了人类,为人类预备一个美好的伊甸园,但是人类却犯了罪,亏欠祂的荣耀。本来祂是高高在上的神,但是祂却虚己,反而与人类和祂的选民立约,为了要让祂的儿女们能够明白祂的旨意,以便做出祂所喜悦的事来。
圣经中可以发现许多神与人所立的约,而当神与人立约时,除了有对象、时间与地点外,对于其内容之叙述也非常明确。而当立约时,甚至也常有立约的记号作为证据。
依据旧约圣经的记载,神与人所立的约至少有如下数端:「伊甸园之约」(创一28~30,二15~17)、「亚当之约」(创三14~19)、「挪亚之约」(创三20~九17)、「亚伯拉罕之约」(创十二1~3,十三14~17,十五1~21,十七1~27,二十二16~18)、「摩西之约」(出十九1~三十一18)、「申命记之约」(申二十七1~三十20)、「大卫之约」(撒下七8~17;代上十七3~15)与「新约」(耶三十一31~37)。
上述各约中值得特别一提者为「挪亚之约」,有虹作为记号。而「亚伯拉罕之约」也有以割礼成为记号,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约。此外,祂也曾透过耶利米先知告知以色列百姓,将来还有「新约」要立,所以他于指示耶利米先知所撰的书中特别提到:「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耶三十一31~33)。
结语
旧约时代已经结束,然而从选民丰富的事迹与生活经验中,除了可了解神的伟大外,也可了解到由于人的罪恶深重,也才需要有主耶稣基督的降生。依据神工作的大经纶之运作,且照着耶利米先知所预言的,神为我们所订的「新约」,已经开启了。
目前旧约时代已经过去,虽然人类历经了许多失败,然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在新约时代中如何获得生命与成功的鉴戒。望我们都能从旧约的过程中汲取教训,做成善工,从而获得主在新约时代所要赏赐给我们的永生天国福气。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