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旧约的历史是以那一卷作为结束﹖述说的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相信有很多人能不加思索地说出──以斯帖记,并告诉我其中叙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只是,我们可曾在我们这么熟悉的历史里,想想它所要表达的是什么﹖神要透过它来教导我们什么事﹖
让我们用一颗安静的心来思想神的话语。
古事新说
亚玛力人亚甲族的哈曼,正洋洋得意地从波斯王宫里走出来──
「哈曼大人,您好﹗」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
朝门的一切臣仆正使出混身解数地巴结这位王面前炙手可热的大红人;磕头跪拜的人更是一个接着一个。
看到这景象、听到接连不断的赞美,哈曼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
突然,他看到有一个人,纹风不动地坐着,那种不把他看在眼里的神情,使他似从云端摔了下来。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末底改仍不向他跪拜,使得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怒气了。
他心想:「要用什么法子来害轻视我的末底改﹖只杀末底改一人,不能消我心头之气;我要将他的本族──全国所有的犹太人都杀光,才能平息我的怒气。好﹗我明天就去掣签,选个杀害犹太人的好日子,并求王下令,看看你末底改到时会不会跪地求饶。」
隔天,哈曼真的跑去掣签(掣普珥),选出了十二月十三日为吉日,要杀害犹太人。
选出了杀害末底改和犹太人的日子,他的怒气似乎消了些。一面想着该如何求王下诏,一面想着十二月十三日时犹太人凄惨的样子,他不禁露出了笑意。
「伟大的王啊,在我们国中有一种民,散居在全国,他们有自己的律例典章,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留下他们对王及国家没有好处,不如将他们除灭。
如果王您认为这个提议可行的话,请王下旨灭绝他们。为了他们的除灭能为王及波斯帝国带来的安定与繁荣,我愿捐出一万他连得的银子(约五亿零四百多万台币),纳入王的府库中。」
「哈曼,我真的没错看你,你为我及王国的安定竟愿捐出这么多银子;这些银子仍赐给你,这些民也交给你,你可以随意待他们。」王一边说,一边自手上摘下戒指,交给哈曼。
哈曼将早就在脑子里拟好的诏书,告诉王的书记,要他们用各省、各族的文字抄录、颁行全国、诏告各族:
「将犹太人,无论老少、妇女、孩子,在一日之间,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杀戮灭绝,并夺他们的财为掠物。」
驿卒奉王命急忙起行,王同哈曼坐下饮酒,书珊城的民,却都慌乱。
末底改知道这一切事后,就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
「没想到因自己的不跪拜哈曼,竟使自己的本族都要被灭绝。」他边走边想。
「但是,不跪拜哈曼,是遵守神所吩咐我们的律例啊,为何会有这样的事临到我们﹖神是不是要我们思想、反省些什么﹖或是学习什么功课﹖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走着走着,抬头一看,已来到朝门前(因穿麻衣而不能到自己的岗位上坐着),沿途看到许多同胞禁食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他的心就更伤痛了。
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把这些事告诉王后,以斯帖就请人送衣服给末底改,要他将身上的麻衣换下来,他却不肯。
以斯帖想:「一定发生了什么很严重、而我不知道的事了。」
于是就把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召了来。
「哈他革,你帮我去问末底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穿麻衣、蒙灰尘﹖」
哈他革便来到朝门前的广场找末底改,末底改将一切发生的事并将要灭犹太人的诏书交给哈他革,请他转交给王后看,又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恳求王。
末底改在想:「神一定是早就知道犹太人会遭遇这样的危险,所以才让以斯帖有这个机会当王后,并适时的拯救我的本族的;神的作为实在是太奇妙了﹗」
然而,哈他革所带来的消息却在他的意料之外。
「什么﹖以斯帖说,若不蒙召擅自进宫见王的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而她已三十日没有蒙召进去见王了。为了这个理由她就要见自己的本族──犹太人于死地而不救了吗﹖」
「你去告诉她,哈他革﹗」末底改激动地说:「以斯帖,妳千万不要想说妳在王宫里就可以免于这灾祸,这时妳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妳和妳父家必至灭亡。怎知妳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以斯帖听了之后,想了许多,终于做了决定,就派人回报末底改。
「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太人,为我禁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就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末底改听了这些话之后,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就照以斯帖所吩咐的去行了。
看到这里,不禁使我们替以斯帖及犹太人捏了一把冷汗,他们接下来的遭遇到底如何呢﹖哈曼的计谋是不是得逞了﹖在圣经中的以斯帖记都有详细的记载。
贰、这卷书中的几位主角,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
一、亚哈随鲁王:
波斯王,大利乌王的儿子,即历史上的薛西斯王(Xerxes,B.C.486~~465)于B.C.480年与希腊作战,即著名的撒摩丕利战役(Thermopalyae)及撒拉密斯(Salamis)战役,战后与以斯帖结婚,也就是说本书是两次战役前后十二年间的波斯国中关于犹太民族的历史。从以斯帖记看来,他性格上似乎有不少缺点:易怒、轻率做决定、易受他人影响、摆布,分不清轻重缓急……。
二、哈曼:
亚哈随鲁王之宠臣,亚玛力人亚甲族,犹太人的仇敌。竟因末底改不跪拜他,而想诛所有的犹太人,甚至为末底改立了一个五丈高的木架,其个性略可窥见。
三、末底改:
忠心──忠于神、忠于王、忠于他的本族;刚正不阿,严守神的看法;有智能──知道该做什么;有爱心──收以斯帖为养女,并爱他的本族。
四、瓦实提:
美丽的王后,后因未遵从王的吩咐而被废。
五、以斯帖:
容貌俊美、孝顺、谦和、有智能、不看重物质──进宫时「别无所求」,后接续瓦实提为后。
叁、神的预知与权能构成了历史
在这一卷书里,我们未见神的名字(为什么﹖),但神的工作却是贯串全书的。
人类历史上,不管遭遇任何的不测或危机,祂仍在天上掌管着绝对的控制权,就像其它平安的日子一样;在任何环境下,成就祂所要成就的。
本书不是要说明一个神迹──神的偶然介入,乃是要表明神怎样在一切非神迹的事件上掌握管理,由此引到一个更大的神迹上,这就是历史上,也是以斯帖记所要表达的重点:
人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有决定自己要如何做的自由,这是当时的某一时点的,也是非神迹性的。
神在人类历史上所独有的掌管权,这是历史的,人往往在回顾时才发现其神迹性──神奇妙的作为。
由以上两者看来,神的管理权能与人的自由意志正好奇妙的吻合。
神的预知与权能构成了历史。祂存在于我们一生中的任何时空,我们可能看不见祂,祂却绝不会看不见我们,正如诗篇作者所说的:「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诗一二一4)。
有人曾说:「祂常常延迟,却永不太迟。」在危难中我们巴不得神立刻伸手帮助我们,但神总是按祂的时候来行事的──我们便以为祂在「延迟」了,就在最后、最适当的时候,祂就出现了──永不太迟地出现,让我们在这样的过程里体会到神的信实及能力,因而增加了我们对祂的信心。
肆、现在,我们来思想神在以斯帖记里的一些奇妙作为:
(一)亚哈随鲁王大设筵席与瓦实提的被废,看似与犹太人的蒙拯救没什么关联,但若非王宴请大臣,怎会有废瓦实提之事的发生﹖以斯帖哪里有机会当上王后﹖所以实为一伏笔。
(二)以斯帖被选为王后之后,末底改无意间听到辟探、提列两位太监想杀王,告诉以斯帖之后,查证属实,救了王一命而未获奖赏。此时末底改的心态如何﹖并没有急急之于邀功,而完成了另一伏笔。
(三)以斯帖的被选为王后,这一伏笔,末底改也体会到了,因此说「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斯四14);在这里另外提出一点:末底改吩咐以斯帖将自己是犹太人的身分隐藏,而以斯帖也顺从地照样行,这一伏笔或许不易想通,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的时候就清楚多了。
如果亚哈随鲁王知道以斯帖是犹太人,那么当哈曼来求他下诏杀害全国的犹太人的时候,王会怎样的决定。
可能照下诏书,因为此时哈曼在王眼中的分量似乎超过以斯帖(她已30日未蒙王召见,似乎已对她冷淡了些),如果是这样的话,王后后来的请求就无法产生那么强的效果了,不是吗﹖
也可能王因此就毅然决定不下杀戮犹太人的诏书,这样看起来,似乎再好不过了,谁不希望自己的日子平平安安的﹖但是,若真的是这样,犹太人便失去了一次思想、操练的机会了(这一点,后面会再做详细地说明)。
(四)时间上的安排:
哈曼得宠并请王下诏。
犹太人及王后三昼三夜的禁食祷告、同心为生命的存活而祷告。
以斯帖冒死见王,求王与哈曼赴宴。
赴宴完毕,哈曼快乐,见末底改仍不向他跪拜,甚至连身子也不动,恼恨之余,立木架,隔天要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
赴宴完毕那晚,王睡不着,吩咐人取历史来读,正好听到末底改救他一命而未获奖赏的那一段。王为何会睡不着﹖或许因不知王后所求的究竟为何而烦心,也可能是单纯的失眠。总之,「那夜」王睡不着、又为何想到要吩咐人家读历史﹖那么刚好,读到那一段﹗
再次赴宴,以斯帖说出所求。
王犹豫,离开酒席往御花园去;「当初的诏书我也知道内容、哈曼也实在对自己很忠心,是不是要因王后而杀掉他﹖」或许王正思索这些问题……
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求情。
王回来正好看见。
王又听见哈曼立了木架要害他前一晚才想起的救命恩人──末底改。
时间上的配合是如此地恰到好处。任何时间顺序的掉换,都无法想象结果会变成如何﹖
(五)个性上的配合:
如果亚哈随鲁王、瓦实提、哈曼、末底改、以斯帖……的个性略有改变,是不是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人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神所要成就的计画。
(六)在波斯之犹太人
本书为何没有提及「神」﹖愈是思想、愈是觉得这个问题不简单,作者似乎是故意如此的。
为何说是故意的呢﹖好,让我们想一想,当犹太人的生死存亡,全系于一发之间,他们会不呼求神吗﹖再者,当他们突闻仇敌被杀、犹太人获得拯救,他们能禁得住不大声地感谢神吗﹖
不会,绝对不会,他们这两次惊天动地的经历是空前的,怎可能完全没有提到神﹖是因作者属灵上的迟钝吗﹖或是由于某种不可饶恕的无心之失﹖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唯一的理由乃是──其缄默是故意的。
为什么其缄默是故意的﹖
我们略回顾一下距他们不远的历史:在以斯帖前五十年,波斯王古列就曾下诏,准许所有的犹太人回国建造圣殿(拉一2~4)。
以斯拉清楚地指出几件事:
这是为应验耶利米之预言者。
七十年之刑罚已满,应回到自己的国家(耶二十五11、12,二十九10)。
以赛亚也老早就预言古列之降生及他们重回耶路撒冷的事(赛四十四28)。
他们亲眼看见神预言的成就,又亲耳听到先知的呼召,总不能推说不知道吧﹗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在哪里呢﹖在波斯地──物质生活安定的波斯地﹗而只有「剩下之犹太人」回去,他们会为「甘心乐意」回去的人祝福,自己却满足于波斯国。既不愿返去面对颓垣败瓦的故乡,又不能完全割弃那蒙福立约之地;思想上承认耶和华是唯一之真神,心头却眷恋着地上物质的享受;既要做神的儿女,又要做世界(玛门)的养子,有这样的如意算盘吗﹖
主耶稣不是告诉我们,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吗﹖
神会怎样对待这一类型的基督徒﹖就像祂对待昔日留在波斯的犹太人一样──不让祂的名字与他们联在一起﹗当然,神仍会像以往一样,看顾这些爱波斯的犹太人,当他们遇到危难,祂仍会伸手搭救,因祂是守约施慈爱的神,但仅此而已,祂不愿自己的名字与一些不存真心诚意的子民联在一起。
愿没有「神」出现在以斯帖记这个功课,如火一样烙印在我们的心版上:神不会让祂的名字与属世基督徒在一起的。唯有那些为着基督的缘故而向世界死之基督徒,祂要「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二17)。
结语
以斯帖记中尚有许多对我们有帮助的教训、观点,这篇文章只是拋砖引玉,希望读者亲自领略其中神要对我们说的话,打开圣经来思想,这才是本篇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