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三3)。
「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八11)。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便是写在第一本着作先知书──阿摩司书里。
阿摩司是著作先知的第一人。所谓著作先知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名义把信息写成文字的先知们。
壹、时代背景
根据第一章第一节所说,阿摩司是提哥亚的一个牧人,他在犹大王乌西雅和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当政的时候(大地震的前二年)向以色列说预言。撒迦利亚书十四章五节曾提及地震,根据考古资料估计约在主前760年,所以阿摩司的工作大概在那几年内。
本书的背景是在亚兰的强权时期。主前九世纪,以色列屡受亚兰的侵略(王下十三7,十三22),但第八世纪初,亚兰已被亚述的首领阿氏征服。但阿氏去世后,强权移转至乌拉图王国(Urartr),亚兰又恢复自由。亚兰的军队进驻以色列的基列(一3),而基列后来又被亚扪所侵犯(一13)。当亚述的强权再度兴起,再兴与亚兰争雄,以色列才逐渐复元。
在那国际情势矛盾、列强争夺的时期中,是以色列复兴的好机会。耶罗波安二世得以收取他父王约阿施的战果(王下十三24、25,十四25、28)。本书六章一节是描述那些将领们的骄傲,六章十三节更有自豪的话,那时他们在约但河东又获胜利。耶罗波安收复失地,扩张疆土(王下十四25)。他强盛的治理、经济的繁荣反映在本书中。
那时商业极为繁盛,盛况空前,农业与畜牧十分发达;所以在都市中生活穷奢极侈、道德低落,人们多以不正当的方法获取财利;社会问题丛生,为富不仁,富者更富,贫者更贫,人为欠债卖身为奴,社会中无助者备受欺压凌辱,司法行政以贿赂屈枉正直、是非颠倒。
宗教方面有众多的献祭,守节的盛况颇为惊人(四4、5,五21、22),但神不喜悦,也不愿接纳,因为他们没有真实的虔诚。事实上,在北国的宗教中心──伯特利与吉甲,敬拜早已偏差(圣经中多次提及×××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效法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拜金牛犊)。所以当时实在十分需要阿摩司那种严正的态度,宣布神公义的审判。
贰、先知其人
「阿摩司」意即担负重担的人。
先知曾自我介绍,自己只不过是个牧人(一1,七14),一个修理桑树的农夫,并非先知的门徒,却有神清楚的选召。他的故乡提哥亚是个小镇,离伯利恒约六哩。由于他的出身寒微,经常在穷困中生活,所以对穷苦同胞的种种艰困,有深切的了解,神也用了他的经验,使他成为一个最有能力替穷人说话的先知。
阿摩司整个信息中的重点在伯特利。悲剧的实况已经显出,民族的厄运是无可避免的了。王位不再稳定,祭司也站立不住。当然那不只是君王与祭司,而是指全国上下都受威胁,都在审判之下。
阿摩司和以前的先知有点不同,他除对道德的强调外,更加注重宗教思想,而不只是预言将来时局的发展,以及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他也十足采取智能传统的格调,可说是将智能传统放在先知的职事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为先知运动开创新的动向。
叁、书中撮要
阿摩司深信神已经说话,他说:「耶和华必从锡安吼叫,从耶路撒冷发声;牧人的草场要悲哀,迦密的山顶要枯干。」(一2)。阿摩司用很富诗意的笔调来撮要其信息,指出神向以色列施行的审判之性质与范围。神的审判,不但影响人类,也影响自然的秩序。他以狮子的吼叫来象征神的审判。当耶和华的审判临到以色列时,以色列正像一只无助的羔羊,遇着狮子的抓捕。以色列面临的审判,阿摩司以枯干草场也悲号来形容其惨烈。灾难最后一直伸延到最丰腴的迦密山。先知如此描绘这个审判,是要说明耶和华的审判,不管怎样都无法幸免(一2)。
肆、书中钥节
选「三7~8,四12」为钥节,是因为「三7~8」说出先知有不得不说预言的理由,况且,是神把奥秘指示他,他才有信息向以色列人宣告。另一方面,「四12」是神向以色列人宣告祂必惩罚他们,使他们像火中抽出的柴,所以他们必须及早预备迎见神。
那些要看见神才肯信的人,也不可轻忽本书的警告。无论谁都必须迎见神,不想见的人也不能躲避,人该留意的是:现在是否已预备好可以见神了。
伍、主要信息
一、序曲──警告列国(一、二章)
阿摩司如此形容他的感受:「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三8),他对神的话非常留心,也愿意照祂的吩咐去遵行。从他蒙召的经验中,我们便能获知这一点。阿摩司并不是一位专业化的先知,但主选召他,要他「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以色列人向来嫌恶大马色,因此阿摩司便数算大马色的罪行,同时概括地讲说神将如何对待东邻诸国。
接着,阿摩司告诉百姓,神将如何对付非利士人,特别是迦萨,那是以色列西北方的邦国(一6~8),以色列向来憎恨这些仇敌。
然后阿摩司提出北邻的推罗(一9、10)及东南面的世仇以东(一11、12)犯了怎样的罪,审判的烈火将从神来倾倒在那些人身上。再来讲论亚扪──位于东方(一13~15),再下来是摩押(二1~3),并提及犹大(二4、5),因为神将要审判这些罪恶的邻邦。
在二章十三章中,阿摩司运用了一个农夫熟悉的景象:「看哪,在你们所住之地,我必压你们,如同装满禾捆的车压物一样。」
以色列人的罪恶使得他们如列国一样不得不受到神的刑罚与管教,「如同装满禾捆的车压物一样」。他们罪恶众多,像禾捆装满了车子,而这车子又把他们压伤了。
再者,阿摩司论列邦的信息中,有以下若干的要点:
(一)耶和华不仅为以色列的神,也为列邦的神。所以神必以公义和慈爱(一3、6、13,二1,九7、8)对待他们。神以衡量以色列的公义标准来判断他们,他们的审判官不是别的神,而是耶和华真神。神也同样关切他们的命运(一4、5、7、8、14、15,二2、3)。所以无论以色列早期与现在的历史经验中,神同样恩待列邦万族(二9,九7)。
(二)以色列必须被掳,被逐出迦南地,正如他们怎样被引领进入那地一样(九4)。同样的,耶和华也可以兴起列邦攻击以色列,正好象祂曾命以色列制胜仇敌而在应许之地定居一样,现在却被掳到列邦。
(三)万族与以色列原在平等的地位,他们都在耶和华公义的引导下。这是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公义的审判是难免的,但是拯救的机会仍旧存在。所以在新约中,主耶稣的救恩是赐给以色列,也给未信主之人。神看顾贫乏无助者,在以色列,也在列邦,救恩是普世性的,公义必须在各处伸展。
(四)每项宣判的信息中,有共同的特点:
1.传信息的方式:
「耶和华如此说」(一3、6、9、11、13,二14、6,三11、12,五3、4、16,七17)。这种方式是含有代表的身分来传话(先知文学的特性之一)。
2.一般性的宣判:
「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一3、6、9、11、13,二1、4、6)。这是以数字累进的算法,表明罪恶多而又多,无可宽宥。「四」可由一只手数点另一只手的四个指头(大姆指除外),表历历可数,事实无可推诿。这种数字的算法,原是智能文学论述的格调,或指自然的现象(箴三十15、16),或指信仰的经验(诗六十二11、12;伯五19~27,三十三14、15)。
阿摩司用这种方法,并未指出三项与四项的罪恶,事实上在每项宣判中只强调一项,可见他的重点在第四项,而前三项只是笼统的涵意而已。
「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这是表明耶和华的审判是确定的,无可更改的,也不能避免。有了这句话,以下再加以说明原因:「因为……」。
3.特殊的指责:
指责个别特殊的罪孽,以相同的文法结构来说明,连韵体都很相似。
4.宣判时的结语:
每次都以同样的传信息方式:「这是耶和华说的」。但有三国并不以相同的方式作结,就是对推罗(一9、10)、对以东(一11、12)及对犹大(二4、5),但在每一国的宣判,都提到要降灾烧灭其中的宫殿,这是审判的火。尤其对以色列特别详尽(二6~16),因为这是本段的中心,也是主要的信息。
归纳以上的论点,这些宣判的话有共同的方式,也有迥异的格调。对大马色、非利士、亚扪是一大类,对推罗、以东、犹大是另一大类,而对以色列是独成一类。
责备的言语虽然相似,但严责以色列的话,比对外邦更重确是事实。对外邦,大多在于他们战争的凶残;但对以色列,他责备的是对无辜者不义,尤其在和平的时期,就更可恶了(二6~8),况且他们有历史的见证说明耶和华的恩惠,因此他们的罪更重,也就无可宽恕。
二、惩罚以色列(三~六章)
第三至六章是响应上文,详论以色列做为一个被召民族的身分(二6~16)。阿摩司针对以色列的罪行(二6~8)论说神对以色列的眷顾(二9~12),及预言神的审判必然临到以色列(二13~16)。这里所讨论的,基本上还是那些内容,不过阿摩司把它加以发展,以一个不同的次序来讨论。
这段以谏言做开始,劝人要听神的话。而对象主要是以色列,是关乎其过去、现在和将来与神的关系。
一、(三1~2既有特权必有义务)
以色列人历来都自认是一个享受着特权的民族。他们这样的思想,是基于在万国万民中,神独拣选了他们作特殊的器皿来成就祂永恒的计画,这观念从神呼召亚伯拉罕时就开始了(创十二1~3),神要借着他和他的后裔赐福给万族。
先知解明这个特权:「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三2),在讨论这句话之前,我们要留意上一句话:「你们全家是我从埃及地领上来的」(三1),这两句话关系密切;「出埃及」成了神与以色列亲密关系的证明。
「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这句话把以色列安置在一个很特别的特权地位之上。以色列是神所认定用以启示神本身及赐福万族的途径;「认识」一词也提示神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认识以色列。没有其它民族有「出埃及」的经历,没有其它民族曾与神立约;神也没有把「流奶与蜜之地」赐给其它民族。而在神与以色列民所立的约中,神向以色列启示祂的旨意与计画。祂赐给他们立约的律法,借着律法,以色列人敬拜神、事奉神;借着律法,神启示祂的本性与祂在这个民族身上的计画。
以色列这蒙拣选的民族,面对着世世代代享有特权的人所常遭遇的问题,就是倾向于忽略或忘记那不能推卸的责任,表现于三方面:(一)特权分子常以为他们可以使用特权以遂个人的喜好和逸乐;(二)享有特权的人,常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身价更高,更配得领受特权;因此,往往使他们失去了对不幸者或贫苦者的同情心;(三)以为有了特权就可以超越责任与审判(九10)。
「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三2下),这句话暗示了特权的危机。那些神的选民既为神所拣选,自然要有严肃的责任感,「因此」两字是要点所在。以色列为神所拣选和认识,因此,既有特权就必有义务。凡对真理、公义和良善有所偏差,都会招致审判(三2下)。
二、(三3~8神藉先知警示以色列众人)
接下来这段话不是宣讲式的,而是智能者劝勉的言词。劝导听众注意神的信息,以寓言的方式,说出在历史中必然发生的事件。先知的话实际上是神的信息。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三3)。
先知不用深奥的道理,却谈日常的生活经验。
以色列人与耶和华有立约的关系,以色列必须随从耶和华,才符合神的要求,达到祂的愿望。如果以色列离弃神,必定无法蒙福,只有遭灾﹗另一方面,先知是神所呼召,必体会神的心意,他既与神同心,必可与神同行。先知的权威来自耶和华,因为他顺从神的旨意。所以无论指以色列,或先知本身,重点在于两者与耶和华的关系。
「三3~8」是先知为自己辩白的话,说明他为什么要说预言。钥节在第七节,此「奥秘」是指神的旨意与计画,先知要人人知道,神若不差遣使者警告在先,不会降下灾难。
八节的「狮吼」是耶和华的吼叫。一方面祂要叫人惊惧,这吼叫是毁灭已逼近眉睫的警号,人无可躲避。另方面先知本人既听到了吼叫,又知道吼叫的意义,他除了说预言之外,别无选择(三8下)。
若不为抓食,狮子又怎会吼叫﹖没有捕鸟机,雀鸟又怎会陷入网罗﹖没有东西坠下,捕鸟机又怎会从地上翻起﹖敌人不兵临城下,城中又怎会警号大鸣﹖若不是神降下灾祸,城又怎会毁灭﹖正如先知若未听见神的声音,又怎会说预言﹖相反的,当先知听到神的声音时,他又怎能不说预言呢﹖
三、(三9~10至六先知宣告以色列的危机)
在「三9、10」中,阿摩司指出在撒玛利亚发生的欺压的事(三9、10),那些有权势的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欺压别人,他们绝不能逃过公义的审判,神已告诉他们,罪必招来惩罚(三2)。奈何他们不理神的警告,当然是自食其果了(三11)。由于仇敌袭击的结果,全国在各方面都蒙受损失。神的审判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三11~15),毁灭来临,其范围之大,只有些许地方能透过劫难,先知以狮子捕杀羊群与之比较,只剩下「两条羊腿或半个耳朵」(三12)。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阿摩司宣布的审判也包括「坛角」(三14)──以色列人以为安全的地方(王上一50,二28;出二十一13、14)。
以色列内部的腐化是招惹神惩罚的主因,如今阿摩司搜集他们的罪行,除了前头陈述过的罪恶之外,再一项一项地陈述出来,例如:
(一)不离拜金牛犊的罪,热心事奉偶像(四4~5,五25)。
(二)奢侈享乐、安逸放纵(三15,四1,六4~6)、欺压贫穷(四1~3,八4~6)。
兹就其资源予以解说:
1.以色列的资源──
宗教与军事方面的资源:
「在锡安和撒玛利亚安逸无虑的,有祸了﹗」(六1),指出撒玛利亚及锡安的弱点。他们错误地认为现今的处境十分平安(安逸),以为神住在他们中间。以色列人的特殊资源及权势就是神与他们同在,又在战争中率领他们。
人方面的资源:
「国为列国之首,人最著名,且为以色列家所归向。」(六1)。「列国之首」乃指领袖、士师,足智多谋、为别人排难解纷(撒下十五4)、对国家民族大有贡献。以色列拥有这些人比别国多。
物质资源(六2)
以色列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其它国家不足以相比。所获得的资源,完全是因为他们与神的特殊关系。阿摩司特别指出,全国上下必须面对责任,他们怎样使用资源,足以决定自己的前途。
2.以色列对资源的使用(六1、4~6、12)。
照以色列人的生活方式及阿摩司的信息两方面来看,以色列人实在滥用且误用了神交付他们的资源。
3.以色列愚昧的危机(六3上、6下)
从两件事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的愚昧:
第一,他们对待别人的行为和态度,好象是说「降祸的日子还远」(六3上),他们对贫苦人尽情欺压(四1,六3下)、图利,他们只关心一件事,就是尽情满足自己、耽于逸乐,以致看不见审判的存在,甚至想忽略「那一天」的来临。
第二,他们对于领袖们不断以不公平和欺压的手段伤害整个民族,漠不关心(六6下)。这是眼前的事,也是将来的事;所谓眼前的事是那些领袖向穷苦人的欺压造成贫富悬殊的现象,将来临到这民族的损伤必然更大更深,最后是整个民族的毁灭(六7上)。
(三)虚伪的敬拜、无心的仪文(四4、5,五21~26)
他们忽略了敬虔的实意,又多行不义、不关心别人的需要与权利。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行礼如仪,大做表面文章,或者献祭时大吹大擂、故意引人注意,与敬拜的精神相背而驰。对于这些以色列人所喜爱的(四5),神的反应是「任你们」(四4、5)及「厌恶」、「不悦纳」、「不顾」、「不听」……(五21~23)。以色列人认为他们的宗教活动和热忱肯定会使神大为欣悦,使他不断赐下福气,谁知先知竟向他们宣告,神不但不赞许他们的宗教生活,更「厌恶」甚至「藐视」「他们的」节期和严肃会(五21),这与耶和华所定的节期和聚会无关。
这一切的祭都不蒙神悦纳,如果他们的崇拜是真诚的,他们个人和整体的行为就不会如此了,凡与神有美好关系的人,都能与弟兄保持美好的关系。
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下)。
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哀三40)。
以色列人的罪恶深深地惹神忿怒,因此使得各样的重罚临到他们──饥荒、瘟疫、倾覆……,神期望祂的百姓归向祂,谁知以色列人「仍不归向神」。这些灾祸都是由于他们的狂傲。他们在神的恩典中彻底堕落,因此神的刑罚也是彻底的──房内只剩十人也都必死(六9),连余民也不会存留。因此神要兴起一国攻击以色列,使以色列被掳(六14),他们的败亡是必然而且全然的。
以色列民为什么会遭受如此浩劫﹖先知用很美妙的比喻形容:「马岂能在崖石上奔跑﹖人岂能在那里用牛耕种﹖」(六12),那是危险的,是强人所难的,是不公平的,但以色列人就是这样恶待自己的同胞,「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蔯。」(六12)。他们还骄傲地自夸说:「我们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取了角吗﹖」(六13),「角」的希伯来文是Karnim(参:英文N.I.V.译本),是一个城的名字;吕振中译本将「角」译作「势力」,大概当时以色列人因耶罗波安从亚兰人那里夺了一座城,因而以为凭借自己的力量,足能御敌有余。这样的自夸是神所憎厌的。他们不肯诚实地向神悔改,解决他们与神之间的问题,只凭这些表面的胜利沾沾自喜,其实对逃避神的刑罚毫无助益,神必兴起一国(亚述)与以色列人为敌,自哈马口(以色列北部)到亚拉巴河(南部),都要受敌人压制。
人为着抗拒或逃避神的管教,常会凭着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而不理会神的作为;更危险的是这方面的努力略有成就时,曾使人更放胆偏行己路。阿摩司时代的以色列诸王(末后六、七个王朝),几乎都是不择手段地只求坚定自己的王位,没有一个王肯领导全国向神真诚悔改。他们走的是亡国的路,心中却想着平安稳固的王位。他们像没有神的外邦,图谋虚妄的事,那结局如何,是显而易见的。今日回顾历史的基督徒们,若不能以历史为前车之鉴,就比以色列人更愚顽了﹗
第五章中先知以哀歌为开端,以色列好象垂死的人,病入膏肓,大限将至,无论在伯特利或是吉甲,都无法挽回这种危局,耶和华在古时所行的,及应许列祖的福分,都不会再恢复了。
但是在幽暗中,并非完全没有希望,「你们要寻求我,就必存活。」(五4),这些话会奏效吗﹖不会,因为无人肯听这样的劝告。先知再努力呼吁(五13~15)「求善不求恶,就必存活。」「恶恶好善……或者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这仍在重复原有的劝告(五4),他还是不肯放弃。
祸哉的宣告,在时代的走廊响亮地发出。耶和华的日子就要来到,黑暗没有光明(五18~20),这是末世的信息,从亚述侵略的灾害一直到末日最后的审判。
耶和华万军之神在历史中,祂的公义与公平必然在审判的作为中彰显,如大水滚滚,江河滔滔,涌流不息(五24)。
三、异象与复兴(七~九章)
(一)蝗虫的异象(七1~3)
耶和华指示先知看见以色列人因犯罪而要面对的事。借着异象,他知道灾祸快要临到以色列,像蝗虫飞临没有防御力量的禾稻一样。在神的审判之下,他们莫想得以生存,正如在蝗灾来临时,没有谷物得以保存一样。
蝗灾发生在「为王割菜之后,菜又发生,刚发生的时候。」(七1)。为王割菜,是一种人民纳税的方式,为供给军队所需的粮草,第二批的收获乃是缴税之后的养生之粮。这个时候人人都为自己的需用而收割,蝗灾在此时发生,比发生在其它日子更凄惨,当蝗虫飞走后,许许多多的百姓就要缺粮。
先知在异象中看到这严重的情况,知道饥荒必定来临,就为以色列人向神祈求(七2),神答允先知的祷告,免除蝗灾。神如此行,表示愿意施怜悯和广行赦免。这是阿摩司要向以色列人传讲的信息:神是慈悲的,悔改归向祂,祂必拯救你们脱离灭亡﹗
为什么神要指示先知见异象,又因他的代求而免了以色列人的灾祸﹖这正如神为什么要指示亚伯拉罕祂要灭所多玛、蛾摩拉一样──神喜欢看见地上有人体会祂的心意;祂必然惩罚罪恶,但祂并不喜欢用刑罚,而更愿看见人真诚的悔改来免受惩戒;祂喜欢祂的仆人体会祂的心意。先知的代祷实际就表明他对神心意的了解。
耶和华垂听先知的呼求,应允不降所说的灾,但耶和华怎可后悔呢﹖祂的旨意可随意更改,令人无所适从吗﹖「后悔」一词原意为忧伤的叹息。耶和华爱怜以色列人,舍不得他们受苦,但按公义必须罚恶,如不赦免,灾殃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耶和华公义的原则永不改变,只是人的悔改与哀求能得着神的怜悯。
(二)火灾的异象(七4~6)
这不是普通的火,这火猛烈到不但威胁地面,甚至直透地底,连地层下面不可见的东西都要化为灰烬。
这次先知所求的,不是求耶和华赦免,而是「止息」。可能烈火之灾比蝗灾更可怕,蝗虫只吞食现有的,田地仍可再生产,但火灾烧毁全地,连供水的泉源、深渊都干涸,植物全部枯死,不能有新的草木与蔬果,这样的饥荒会是长期的,复原更加困难。
先知代祷所持的理由一如先前,除了靠神站立,还能靠谁呢﹖这正是神希望以色列人有的祷告,可惜只有阿摩司一人有这样的看见。虽然如此,神看重先知的地位,他的话虽不受同胞重视,他的祷告却受到神的尊重。他的祷告已使同胞免了两次灾祸,他们还不知道,甚至用恶言毁谤攻击他。
「这灾可以免了」(七3、6),指免灾的恩典。但刑罚仍旧存在,神并没有收回审判的事,因此先知看见了第三个异象。
(三)准绳的异象(七7~9)
这个异象继续强调神公义的审判。与前两个异象不同的地方,是前两个异象只提到神的降罚,却没有提到神公义的准绳──神律法的标准。所以先知凭神的怜恤向神求恩典,只是这个异象,神所启示给先知的,是祂要按祂公义的准绳,追究以色列人的罪行。先知深明他的同胞在信仰上的堕落绝对不合神的标准,在神律法的公义下,他们要受的惩罚将无可避免、无可代求。事实上神已直接说出:「我必不再宽恕他们」(七8),可见审判的事已无可更改了。
主站在墙上,是遍察全地的。墙为保护之用,破损就失去保护的作用,所以修造是必须的。神要建造,先仔细衡量这建筑是否可以修造,还是得全部拆毁。经过量度,祂十分失望,他们的罪无可宽恕,所以神公义的审判必须施行。
神建立以色列国,像人按着准绳建造一道墙那样,有一定的标准。神赐他们律法,是别国所没有的(诗一四七19、20),为要叫他们学习事奉神,岂知他们却没有按照神的律法事奉祂,甚至把外邦偶像的礼仪,也采纳在他们对神的敬拜之中,在神的祭坛之外,另设邱坛和金牛犊,他们这种擅自按照自己的喜好敬拜神的态度,在神的标准之下,就显得歪邪弯曲,并且在神公义的审判未到之先,他们早已多次拒绝了神要他们悔改的呼召。「我民」原是神对以色列人亲切的称呼,但以色列人却辜负了神的恩典,怎能再得着神的宽恕呢﹖
按耶和华的本性来说,以色列必须严肃地考虑她与神的关系,并且离开那破坏这种关系的罪恶生活。但是,她拒绝了,不愿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反而要阿摩司闭口不言,持这种态度的,以亚玛谢最为明显,他代表了以色列领导阶层的态度与想法(七10~13)。
(四)夏果的异象(八1~14)
这个异象与第三个异象的信息可说完全相同,神已明白表示:「我必不再宽恕你们」(八2)。
希伯来文「夏天果子」的读音与「结局」的读音十分相近,这双关语表达了一个严肃重要的真理:一年会有一次最后的收割,同样地罪恶的果实也会有最后一次收成的日子。
主利用最后一次的收获向先知启示:以色列人回归神的日子,也到了最后的期限(八2),过往以色列人的一切作为,如偶像崇拜、不公义的行径……现在都要收集起来。这个收获十分可悲可怕,它不但是末次的收获,更是最后的一次(八14),整个异象深沉、没有半点希望。主把以色列的果实收在这筐子里,这日子既黑暗又哀伤(五18~20,八3),也代表以色列的结局,神的责备与刑罚要一次总收成。
1.责备(八4~7)
贪婪、欺压穷人(二6,八4~6)
无心敬拜(八5)
「月朔」即每月初一,应守日献祭,一如其它节期或安息日。至于「安息日」什么工都不可作,在以色列人中早已成为不容更改的习惯(诫命),这些日子原是教导以色列人有更多时间亲近神,向祂敬拜、交通,但他们竟看作是一种累赘,证明他们已完全失去爱神的心。只不过因这些日子或节期,已成民间习俗、理所当然的宗教礼仪,不得不敷衍应付,其实内心却希望他们早些过去。
2.刑罚(八8~14)
天地日月的灾祸(八8~10)
天灾人祸,虽然有自然规律与人为的因素促成,但都在造物主的管理之中,使人在适当的时候,得着惩戒和警告,并认识人在伟大的自然界中多么渺小有限,因而能冷静地重新思考他们与神久已疏远的关系。
(五)属灵的饥荒与干渴(八11~14)
人总是以为身体饱足,一切问题便解决,事实不然;人除了身体的需要之外,还有心灵的需要。神借着阿摩司宣告:将有一种不是无饼无水的饥荒与干渴要临到这世界,这种饥渴就是心灵的饥渴。现代的人不正是面临这种饥渴吗﹖人们不是「从这海到那海,从北边到东边,往来奔跑……」(八12),他们饥渴的根本原因是不听耶和华的话,即不肯听从信服。
「八11」又说人的饥渴是因不听耶和华的话,「八12」又说「往来奔跑地寻求耶和华的话,却寻不着」,这不是矛盾吗﹖不是,一则因人若不诚心听从神的话,只想寻求一些可按照他们自己的私欲行事的圣经根据,纵然「往来奔跑」,到列国寻访,到远洋留学……,还是不能因神的话得心灵的满足,还是像没听一样;另一则是因他们寻求的时机已经过去了,以赛亚先知曾说:「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赛五十五6)。现在已失去良机,结局已经来到了。
先知也特别提到会因干渴发昏的一些美貌处女和少年男子(八13)。这些青春有活力、有新学识、追求新潮流的人,在拜「金牛犊」、向「偶像」许愿起誓方面并不比中年人落后。但他们更注重「享受人生」。却依然心灵空虚、「干渴发昏」,因为他们不肯接受那真正解除他们心灵干渴的生命活水──真理的道。
直到现在,阿摩司对以色列仍是讲述一个真理──犯罪必须付出代价,代价里有自然的灾祸;破坏他们的农作物、家庭和田野;有人祸──战争;还有从崇拜偶像及缺乏神的话而来的灾祸──心灵的饥渴。以色列的罪使她走投无路:「这些人都必仆倒,永不再起来。」(八14)。
(六)祭坛的异象(九1~10)
最后的异象仍接续前几个异象,第一、二个异象说明神还盼望以色列人悔改,以致可免除灾殃,但是祂逐渐失望了。第三个异象已表明神不再宽恕他们。第四个异象更确定以色列的结局。最后的异象中,圣殿拆毁、全国人民都将灭亡,不再有任何希望了。
在最后一个异象中,阿摩司描绘了令人沮丧的处境,这个异象不像第八章所见的那样充满了毁灭的象征。他看见主站在祭坛旁边(九1),人第一个反应可能会以为主是要来赐福以色列,但是却不然;祂要来毁灭「圣殿」,以色列人所自以为分别为圣的地方,竟是神要击打毁灭的房子。在此的祭坛指伯特利的坛,主亲自站在祭坛旁指挥「击打圣殿」的工作。
整座建筑物既由柱子支持,击打柱顶就必使整个屋顶塌陷,完全毁坏,那些正在伯特利殿中敬拜的人,打碎的柱顶必落在众人头上,虽然有人在惊惶中急速逃跑,但他们决不能逃脱神的审判,因为纵然不被压死,也必被敌人的刀所杀。
先知所要确立的观点是:当以色列落在永生神手中,就没有人能逃脱(来十31)。人们实际上无法逃避耶和华,上天下地、海底、阴间或迦密山的隐秘洞穴,或被掳……(九2~4;诗一三九8~9)都不能逃过神的审判,因为神向他们定住眼目,降祸不降福(九4)。今日的基督徒若真知道神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万物在祂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四13),必定会过着比现在更敬虔的生活﹗
同时,先知也藉此确立另一观点。他指出古实人、非利士人、亚兰人各依神的计画站在自己的本位上(九7);也就是说神也在别的环境中工作,正如以色列中一样,以色列并非神全盘计画中唯一的民族。祂造万族,也造宇宙;祂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是天地主宰,祂在万族中自有祂自己的计画。
神若下令执行审判,没有人能侥幸逃脱,毁灭既定了,就不会更改。神在公义中有恩典,祂惩罚祂的百姓与列国有别,所以先知在第八节说:「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最后以色列人要被分散在各地,好象用筛子筛谷,忠心的仆人必脱离毁灭(九9),必成为建立神新国度的核心,不忠心的必死而无疑(九10)。
神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仍有积极的用意,这是为炼净他们,让他们悔改、更新。筛谷,不落在地上的该是好的谷子。神对待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保守,使他们仍得存活,只是他们要经过一番被筛的经验、惊怕与不安的感受。
(七)复兴的应许(九11~15)
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实指重建大卫的国权,也就是大卫所预表之基督国度的建立,这就是神应许大卫「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撒下七16)的真正应验。
「使以色列得以东所余剩的……」这里特别提到以东,并非说复兴的大卫国度只得以东之地,因下句紧接着说:「和所有称为我名下的国」(九12),可见以色列将为万国之首,但以东之祖先以扫与雅各原是兄弟,却一直仇视以色列人(俄11~12),但在复兴的国度中,以东归并以色列,所有对立的势力不再存在。
「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二十九11)。
本书的结论表明以色列的结局不是神的心意。历史证明,以色列败亡,并未了结。他们即使被掳,希望并未消失,神还有新的信息、给予新的应许。救恩的预言必将实现,神对大卫的祝福,甚至在被掳之后仍然有效。神的信息何其广大久长,祂挽回以色列的厄运,完全扭转整个局势。
但是以色列还须学习顺从,这是耶和华的工作;祂先广行赦免,在审判之后还有赦免与拯救。
「重建大卫的帐幕」(徒十五16~17),雅各的言词中特别引用阿摩司这段话,说明神的救恩,怎样选取外邦人归于自己的名下,所以阿摩司的结语,不只是针对当代以色列的历史处,更为预言以后救赎的实况。神要建立祂的子民,不只是以色列人,更是信服基督的外邦人──教会。
结语
阿摩司的信息不只对以色列人有效,对今日的每一位基督徒同样有效,神仍然透过阿摩司书或其它经卷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赶紧打开你的圣经聆听主向我们说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