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是公义的审判主-刘怡昀

引言

神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诗七11)。

一、人们需要公义

当我们浏览新闻或环顾生活,不难发现,社会总是充斥着公义的失落,并寻求着公理的恢复。远至国家转型正义的推动、驻日外交官死因的探究、1肉圆爸事件中的私刑正义,2近至街坊邻里或职场上的资源争夺、责任规避、黑函耳语,我们与恶的距离都是那么近;世人对不公不义的愤怒与对公理的渴求,是如此强烈。

残酷的是,真正完全的公义制度,在人间其实很难获致。一方面因为制度本身就带着侷限,例如真相未必能藉证据被真实呈现,而公道的获得却需要人脉、财力、知识和权力作为资本;而另一方面,只要我们带着利己的私欲,我们就参与着整个不公义结构的维持与再制。原来在你我内在的本性之恶,才是使真正的公义不可能实现的关键,这也是最令人沮丧的觉悟。

二、人们需要主

从圣经来看,人间充满不公不义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人性之恶。当人任意而行,宣称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把尺,以自己走的路为正,不服神作为最高权柄时(士十七6,十八1,十九1,二一25;何十3;箴十四12,十六2、25),那么公平正义就只能存在于乌托邦。

《士师记》描述了一个事件:当一名利未人之妾在便雅悯的基比亚遭性侵致死后(士十九22-28),全国群起激愤,以除恶之名(士十九29-二十28),行报复之实;以自己为审判官,处灭族之刑(士二十43-48)。结果,私刑正义只获得当下的痛快,但灭族的结果却失落了神对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并导致对无辜者的不公义(士二一6-7),以致需制订另一套补救措施来勉强弥补(士二一8-25)。可见人的审判,其观点往往受限于个人特定的立场,并受到情绪与情感左右,以致造成更多非预期结果;这也就是神在该隐杀亚伯后,同意为该隐立个记号,免得受人私意审判报复的缘故(创四14-15)。

先知书亦对选民社会种种不公不义多有批判;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实在与末世环境相差无几。包括不肖商人用诡诈天平与黑心商品欺哄人(摩八5-6)、资本家恶性扩张,甚至垄断房地产市场(弥二1-2)、行政与宗教体系盛行贿赂(弥三9-11)、一般选民也都习惯说谎(弥六12),甚至从最小到至大的都一味的贪婪、从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虚谎,并且对此毫不羞愧(耶六13-15)。当充满私欲的人,连自己的恶都无法看清、除尽,又如何能做出公义的审判?无怪乎,当文士与法利赛人带一个淫妇来试探耶稣时,耶稣只告诉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结果,从老到少一个一个都出去了(约八1-11),正如经上所记,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三10;诗十四1-3)。

三、神是公义的审判主

如此说来,要在人间寻获公义,是否真如痴人说梦?幸好,神是公义的审判主(诗七11),祂应许我们能在祂那里,看见公义的实现。

「神是公义的审判主」这句话,说明着以下几件事:

1.神是审判的主。审判是属乎神的(申一17),祂拥有审判的主权,并且全地也在祂的掌权下,战兢等候祂权能荣耀的显现,并审判后的刑罚或赏赐:因为祂来了,祂来要审判全地(诗九六13上)。

2.神审判时的原则是按着公义:祂所定的律法要求人审判时必须按着公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利十九15);而祂自己也将毫不徇私地按公义审判世界,按祂的信实审判万民(诗九六13下)。

3.神审判的结果合乎公义。一般而言,按人所行来进行审判本是合情合理,然而人因无法看见他人的全貌,故审判可能有失公允。但神的审判超越人的眼界,祂是灵,祂的全知全能遍在,使人无论内在的意念、外显的言行、无人知晓的心机或苦衷,都不能向祂隐藏(诗一三九1-8),因而神的审判不会偏颇: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五10)。

4.神审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义。神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祂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耶二三5);祂的审判,将使人间种种被颠倒的价值、被藐视的真理、被模糊的界线,都从人的内心被重建(耶三一28-34)。这个在末世由基督执掌王权的属灵国度,保证了公义将必实现的应许。

四、如何倚靠这位公义的审判主得平安?

回到圣经中许多古圣徒备受冤屈的情境里,我们发现,因着一份对神必有公义审判的确信,这些属神之人在面对不公不义时,心中能获得平安与力量。

当大卫在旷野躲避扫罗不公义的追杀时,他曾经握有两次绝佳的机会(撒上二四、二六章),可直取扫罗的性命、洗刷冤屈、了结苦难。然而,比起在意自己是否得到公道,大卫更关注的是那位至高神对自己的鉴察(撒上二四4-6,二六9),并用对神无畏的投靠,沉住气等候神亲自施恩、为自己成全诸事的时刻来临:神啊,求祢怜悯我,怜悯我!因为我的心投靠祢。我要投靠在祢翅膀的荫下,等到灾害过去。我要求告至高的神,就是为我成全诸事的神。那要吞我的人辱骂我的时候,神从天上必施恩救我,也必向我发出慈爱和诚实(诗五七1-3)。

而诗人亚萨,看见恶人和狂傲人得享平安时,不平之气油然而生,甚至觉得自己对神的忠心,不过徒然一场(诗七三2-14)。此时,一个关键行动扭转了他的思想与目光: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祢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祢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诗七三16-20)。

诗人直到「进了圣所」,心中一切问号才得以放下。人只有进到神属灵的深处,才能意识到,原来对不公义现象的忿忿不平,本质上是一种人对「神在掌权」、「主必伸冤」之应许的不信任,内在其实也隐藏一种不肯受安慰的骄傲。正如哈巴谷先知,在质问神为何看着奸恶而不理后,他也在深刻与神灵交后,心中不再疑惑,甚至在等候神对不义者的审判中,产生更多的敬畏与儆醒(哈三16)。

让我们回来反思处于末世的自己。我们是否正遭遇某些不合理,甚至不公义的人事物而郁闷愤慨、失去平安?在《启示录》开第五印的异象中,那些在坛底下被杀的义人,原本关注于「自己受苦的时间」,而大声喊叫质问主,到底不为自己伸冤要到几时(启六10);但后来,他们领受了主所赐的白衣与信息,转而安静关注「神计划满足的时候」: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启六11)。

结语

白衣,是神对每位为祂与祂的道忠心牺牲的仆人的肯定;还要安息片时的时间,是为了其他同样配得被杀成圣者的救恩。到主公义审判的时刻,唯有与羔羊同样曾为作见证而被杀的得胜者,才配在神面前站立(启七9-17,十四1-5)。如此说来,今日无论遭遇何种不公不义,愿我们都重新调整所关注的重点,思考:自己的被杀是否荣耀了真理,是否配得白衣,是否能安息片时,甘愿成为主整体救赎计划中的一步棋?

(0)
上一篇 2020年7月29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29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