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现代的环境下,一个行为完好的基督徒,不能因此称义,称义乃源于他对神的信靠服膺,是内心深处面对神的剖白;而一个真正信靠神的人,却能从内心靠神行出善来,这也就是罗马书因信称义的精髓,是成于中而形于外的。
有人说:没有真正读懂罗马书的人,还不算是个基督徒。其实这话并不夸张,因为罗马书内正是福音的精髓,人人皆应细细品味。这封保罗书信,外表看像一封信,但与其说是一封信,不如说是一篇精彩的神学论文,因为在书信正文中,你可以体会圣灵在保罗心中的感动,是那么的有秩序,有原则,写出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具有震憾力。在我们拜读如此上乘之作时,请我们恭敬地回到圣经的时代和背景去,去体会保罗写信时的心境,亲身去做个罗马书的受信者,让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入你的心坎。
壹、以保罗当时的心境进入罗马书
约在公元年的早春,保罗正在他第三次的布道之旅后,准备带着各外邦教会对耶路撒冷的捐项返回耶路撒冷(参阅罗十五25~27)。从十五章26节可知他已收到马其顿和亚该亚人的捐项,由行程推算,他应到了哥林多城。罗马书最有可能的写作地,是在哥林多城,或是在哥林多城外60哩的坚革哩(参阅罗十六1)。而罗马书写作的时间应在哥林多前后书之后,因为在哥林多前书著作时,他尚未抵达哥林多城(参阅林前十六1~4),而在著作哥林多后书时,捐项尚未筹齐(请参阅林后第八、九章)。
由上述的时间和地点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因为保罗在这地区的活动,使他深深了解到,当地外邦人及犹太人对神的亏欠。在第一章1~15节的开头问候语后,随即在16、17节点出了主题──福音要救一切相信的人,而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
由神的义,保罗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不义,第一章18~32节中,保罗指出外邦人的不义: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将神的事实变为虚谎,去敬拜受造之物,并且放纵可羞耻的情欲。在第二章1节至第三章8节时更沉痛地责备犹太人,虽有律法挂在嘴上夸口,自己却不去行,难逃审判。
在第三章9~20节里,保罗的思绪从极端的悲伤沉痛中下了结论: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在9~20节中保罗连续使用旧约文句来表达他内心的悲恸,形成特殊的「串珠」式文学形式:经文见诗篇一四○篇第1~3节,五篇9节,十篇7节;以赛亚书五十九章7~8节,诗篇卅六篇1节。保罗以如此伤痛的心来向神祷告,在诗人文句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真情流露。
第三章21节,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希望之光重新燃起,如火挑旺。那就是神的义,因耶稣基督加给了一切相信的人,没有分别。保罗不断的强调神设耶稣作为挽回祭,凭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而且神不只做犹太人的神,也要做外邦人的神(21~26)。
这时保罗提出了新约中的精髓: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28),这是人与神之间在新约中永远不变的法则。
保罗为了加强论点,在第四章中以亚伯拉罕为例来说服众人「因信称义」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第五章1~11节中提出了因称义所带来的结果:与神和好,以神为乐。在12~21节中,更回顾历史,加强众人的信心: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照样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而得生命。
第六至八章中,保罗更是将思绪转入高潮。第六章说明我们不再受罪恶、死亡的辖制;第七章说明我们不再受律法的捆绑;第八章更阐明了在圣灵里重生的新生命,在感念神大爱之余,感人肺腑之言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八35),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得胜有余!(37),那令世人最看不起,叫犹太人最不能理解的「信心」,竟是神人之间唯一的桥梁,罪得赦免的唯一管道,神人相和的唯一途径,领受大爱的唯一方式。这太奇妙了!
有一件大事令保罗耿耿于怀的,就是犹太人硬心不信主耶稣,在九至十一章保罗似乎又扮演了旧约先知的角色,再向这民族发出呼吁,并说出预言:神对以色列人救恩的计画。深哉!神丰富的智能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十一33)。
带着敬畏的心情,保罗话题一转,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在十二至十五章中,表现他在生活各层面对一个成圣称义的基督徒所做的期盼:第十二章着重在教会方面,第十三章谈国家社会,第十四章谈弱者与强者;十五章14节以后,说明写信的目的及自己的计画。整封信于是告一段落。
贰、亲身做一个受信者领受罗马书
犹太人这个最早领受律法的民族,虽然常常自夸是神的选民,以律法和祖先的遗传为荣,却难逃神的审判。因为他们自以为努力遵行律法就可以在神面前成圣称义,但万万没想到他们自己无法实践律法的要求。在约翰福音第八章1~11节中,主耶稣被文士和法利赛人为难,因为他们带了个行淫违背律法的女现行犯来到耶稣面前。这时主耶稣问:「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此时群众一个一个走了,只剩下耶稣。
有时我们仔细思想,犹太人所犯的错,岂不也常反应在我们身上,中国人老爱夸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仁义道德,结果做到的有多少﹖别人做错时老爱凑和凑和看热闹,却没有想到自己岂有资格当个审判者﹖别人落入罪恶中了,却喜欢幸灾乐祸,这种人实在难逃神审判。
保罗在罗马书十四章1节起,讲刚强与软弱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在10节更提到,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神的台前。
非犹太人的外邦人,神在我们的本性中给了我们道德良知,我们应该将拜神的天性献给那真正值得我们荣耀的神,不要再拜任何受造之物,甚至我们自己,因为那都要叫我们迷失,迷失在偏行己路之中。
罗马书至此似乎响应了创世纪两段话,也就是神在始祖犯罪的两个问话:「你在那里﹖」(创三9),「你的弟兄在那里﹖」亲爱的读者,我想如果你读了罗马书,我相信你一定有勇气面对神,好好地回答。唯有相信耶稣基督的人才知道我在那里,我的弟兄在那里;唯有健全的神人关系,才有健全的人际关系。
回顾罗马书,保罗在信中表现他往罗马、西班牙宣教的志向,虽然他从未到过罗马,却似乎已熟知罗马人的信仰问题及内心需求了。从三章1节、四章1节、六章1节、六章15节,及七章1节这种以回答疑问方式连接思路的作法,不仅打动了罗马人心,而且为基督教信仰做了最基本的系统介绍,实在是难得的作品。而且还对神救赎的计画,阐明其中的奥秘,以及犹太、外邦在神救赎计画中的地位,所以本卷可说是在圣经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历史上它已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的思想都源于罗马书,影响这些人最大的圣经书卷,也是罗马书。愿神赐福,在圣灵的启示下,从罗马书领受更丰富的恩典、真理。
叁、以下仅提供罗马书大纲一例供大家参考
一、前言(一1~15)
二、主题:神的公义(一16~17)
三、人类都犯了罪而不义,亏欠神的荣耀(一18~三20)
1.外邦人(希利尼人)(一18~32)
2.犹太人(二1~三8)
3.结论:全人类(三9~三20)
四、神公义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因信称义(三21~五21)
1.借着基督(三21~26)
2.因信心领受(三27~四25)
原则(三27~31)
例证(第四章)
3.受神称义的果实(五1~11)
4.结论:人的不义相对于神的公义(五12~21)
五、领受公义之后的生命:成圣(第六至八章)
1.脱离罪恶权势而自由(第六章)
2.脱离律法捆绑而自由(第七章)
3.圣灵充满,满有能力,得胜有余的生命(第八章)
六、为神的公义做辩:有关以色列人被神弃绝的事(第九至十一章)
1.以色列人被弃绝是显出神的公义(九1~29)
2.以色列人被神弃绝的原因(九30~十21)
3.问题明朗化:(第十一章)
弃绝不是全部弃绝(十一1~10)
弃绝不是最终弃绝(十一11~24)
神的怜悯,才是最深的奥秘(十一25~36)
七、公义的实践(十二1~十五13)
1.在教会中(十二章)
2.在世界上(十三章)
3.在强者和弱者间(十四1~十五13)
八、总结(十五14~33)
九、问安及教训(十六)